|
|
宋存庵位于海丰县后门镇镇北一公里的南山岭下,它是在绿荫掩影中的一座两进三间的残破庙字,门额横书“宋存”两个大字。这是宋存庵得名的来由。门额“宋存”两字,是示“江山永在,宋室长存”之意。在残壁上犹存两联,一为;“风雨难磨王者字;君臣犹享宋时山。”一为:“一宵留圣迹;三字寄行人。”字迹遒劲峻秀,联意隽永恢壮。
相传宋末时,宋端宗与其弟兵败南逃至此,在岩石下暂往一宿,当夜适逢地震,山摇地动,身边大臣陆秀夫就奏皇帝在岩壁上书写“壮帝居”三字,使能安寝。明代官员莆见川雍兰到此凭吊古迹,得知往事之后,就在该岩壁题刻“壮帝居”三个大字,旁有落款,字径为0.9Ⅹ1(米),直书阴刻,字体苍拔雄秀。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后门镇群众集资,以此石刻为中心,修建了这座庵宇。现此石刻位于宋存庵后厅正中的斜面岩壁上。知此史实,就不难理解联语了。因而多有文人名士到此凭吊时撰联作诗,其中有许多佳作。宋末皇帝还为这里留下了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相传当晚小青娃嚣叫不已,落花生也哗啪生长,皇帝就捻一草茎放于小青蛙身上,现在这里的小青蛙身上就有一道黄绿色的竖纹,鲜丽夺目。皇帝还叫落花生夜间不要生长,所以落花生夜间就合起叶子。
zsjl888(会遗忘得精灵) |
2006年5月10日 09点26分 |
评分:10 |
宋存庵 南宋末年,朝纲腐败,国力衰微,外侮频仍。蒙古簇挥戈南下,都城临安陷落。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皇帝播迁。相传:某日,大臣陆秀夫等拥帝逃至广东,刚驻跸于海丰后门南山之阳,是夜,突然地震山摇,大雨倾盆,百虫惶鸣,帝不得安宁。大臣受命,以剑为笔,即于山上巨石上勒书“壮帝居”三字。俄倾,风歇雨停,万籁俱寂,君臣安然。后人为作纪念,便于大石之上,建庵一座,名曰:“宋存庵”。 由南麓而登宋存庵,山道砌石为蹬,宛若游龙,道中有一石碑,文曰:“广(州)潮(汕)冲道”云云,为古之官道,省之交通要冲也。至庵前,但见巨石危立山腰,地势险峻。审视故庵,唯断垣残壁耳。进入正门,穿过圆门,“壮帝居”三个苍劲雄浑大字,跃然眼前,展臂而度,围半有余。大字右侧,铭书两处,一曰:“莆见川雍澜书”。一曰:“题字于宋,建祠于清乾隆廿七年仲冬廿日。敬勒以垂不朽焉”。庵壁上有联二副,一曰:“风雨难磨王者字;群臣犹享宋时山”。又联曰:“一朝留圣迹;三字寄行人”。依此题照,可见该庵昔时之壮观。 史载: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辖惠潮两府之岭东道爷雍澜至此凭吊,目睹山河依旧,故迹荡然,当时仿书“壮帝居”于石壁并勒书。至乾隆廿七年,知县授权地方绅士于此建庵。中厅礼帝,左右两厅,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
→回复
izyguest(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
2007年8月13日 22点58分 |
评分:10 |
在海丰县鲘门镇与梅陇镇的分界岭——南山岭上,有一驰名遐迩的宋末遗迹——宋存庵。这是一座两进三间的残损庙宇,门额横书“宋存”两个大字,意为“江山永在,宋室长存”。“宋存庵”因此而得名。
南宋末年,宋帝呙南逃,来到南山岭。当时,天色已晚厂暮霭沉沉,风云将变。一行人马只好在半岭岩石下暂住一宿。半夜时分,山摇地动,宋帝呙以为南宋江山已崩,不禁失声痛哭。陆秀夫情知地震,便奏请皇帝在岩壁上书写“壮帝居”。当宋帝呙写完,地震也过去了,一切都平静下来。
后来,明代官员到这里凭吊古迹,得知这一往事后,就在这岩壁题刻了“壮帝居”三宇。清代乾隆二十七年(公元 1762年),鲘门镇百姓集资,以此石刻为中心,修建了一座寺院,并起名为“宋存庵”。
[宋存庵]位于海丰县鲘门镇南山岭.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