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四川 → 成都 → 文殊院 → 概况 |
|
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殿堂房舍190余间。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11年(1922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现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回复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东西两厢是钟鼓相对,斋堂与客堂对称排列。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各殿堂的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美,是研究我国古建筑雕饰艺术难得的实物样本。藏经楼收藏有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当,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简介:宗性法师 宗性,男,汉族,1973年8月3日出生,重庆潼南人。 1979年至1984年,在米心镇中心小学学习,期间加人中国少年先锋队; 1984至1987年,在玉溪中学习; 1987年至1990年在潼南中学学习,期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90年9月于成都昭觉寺礼原监院上智下益上人披剃; 1991年于成都昭觉寺依原方丈上清下定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在此期间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佛教念诵、梵呗、仪规等佛事活动,为做一名合格的出家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至1992年7月,在重庆佛学院学习,接受佛教知识启蒙教育; 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四川省佛学院学习,期间随唐仲容先生研习唯识学,从此开始对唯识学产生浓厚兴趣;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学习,期间系统地接受中国佛教宗派教育,并熟悉各宗派的基本教史和教义,同时,随中央民族大学韩镜清老先生继续深入研习唯识学,颇有心得;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学习,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研习禅宗史,期间接受规范化的国际学术训练,并对佛教目录学、版本学进行系统学习。 在研究生班学习以来,通过系列的训练和学习,初步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技巧和规范,养成了学术研究的能力,先后撰写了约15万字左右的论文发表在各种佛教刊物上,颇受学术界专家学者及佛教界同仁的欢迎。 1999年9月,兼任中国佛学院99级班主任; 2000年元月,兼任中国佛学院97级唯识学授课法师; 2001年7月,兼任河北禅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出任《中国禅学》编委; 2002年6月,增补为成都文殊院管委会副主任,兼任空林佛学院教务长; 2002年7月增补为成都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2002年9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2002年9月当选为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2年11月增补为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3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升任成都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 门 票:2元/人 →回复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FONT>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9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 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9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2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 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 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 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类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 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回复
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亩,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康熙年间,慈笃禅是由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改名为文殊院。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文殊院先后出现了慈笃、本圆、能海、宽霖等许多世界著名的高僧,同时,寺内供奉有唐玄奘法师顶骨,稀有经书等绝世珍宝。因此,文殊院受到了历代朝延、政府的重视保护。清康熙40年,皇帝亲赐御书"空林"匾额,派专使送达。50年代,朱德元帅曾专为文殊院送来不少的兰草,并亲临文殊院同宽霖法师畅谈。文革初,周恩来、邓小平曾指示省、市政府对文殊院及文物"要好好保护",解放以后,历次运动及文革都免于劫难而幸存,是"闹市中的净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支持,僧众、居士们的努力,从而使文殊院这座千年古刹生机勃勃,佛事昌盛,世所瞩目,每年香客近两百万人次,文殊院是体现党的宗教政策的窗口,联系海内外信徒、宾客的桥梁、纽带,为文殊院发展献计出谋、捐款捐物的僧众、信士层出不穷。寺内新建的"文殊阁"是继文殊院初创、中兴之后的又一大型主体建筑,它气势雄伟庄严,造型精美古朴,功能新颖丰富。它屹立于文殊院中轴线之最后,总面积达四千余平方米。 文殊阁的竣工,结束了文殊院没有文殊菩萨殿的历史,实现了广大僧众居士们的夙愿。为了将文殊阁建成又一珍贵的佛教文化圣地,文殊院反复研究论证,报请成都市政府民宗委同意,决定将文殊阁自下而上建成"极乐堂"、"空林讲堂"、"空林佛教图书馆"和"万佛殿"四层。 →回复
→回复
成都文殊院即古益州信相寺,又名信相院。座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北文殊院街,相传创建于唐代,据《成都县志》记载:“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翰林王徽作高骈《创筑罗城记》碑,在城北信相院”。宋代有高僧宗显与戒修先后卓于此;并有宋祁《题信相院默庵》、冯时行《信相院水亭》等诗篇流传于世。 公元一六四四年(明末)毁于兵燹:一六九七年(清初)重建后始改今名一文殊院。院中现有各石大柱建筑的主要殿宇及铜造像,部是一百五十年以前(清嘉庆·道光年间)的住持僧本圆重行募化扩建的。全院基址现存八十余亩,是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寺。一九五三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下,文殊院与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新都宝光寺等同样得到保护和修缮,红墙绿荫,焕然一新。“四人帮”浩劫进,院中文物受到严重破坏和损失,为了便于今后整理和保存,特据一九五三年清理资料及一九六三年《成都文殊院介绍》旧稿,增损重编成册,暂先复写数份留供参考 凡寺院的前门称为“三门”或“山门”。塑有四大天王之殿宇,称“天王殿”。殿高8.30公尺,广三间。一七零六年(清康熙四五年),慈笃方丈任内创建。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本元方丈任内重建,加树硖石大柱一十二根,三门外左右“八”字场中所嵌石刻镂空蟠龙,雕镂粗壮,气魄大方。山门上悬一八三零年(清道光一零年·庚寅)卞永式书“古信相寺”黑地金书横额,显示寺历,左右门联木刻。 殿中央供铜铸弥勒佛坐像一龛,高一公尺七,(一八二九年所铸十五尊之一)龛上悬“兜率陀天”黑地金书大匾,龛联与大匾皆嘉道间广汉人张怀泗所书;天王殿中因供有弥勒,故又称“弥勒殿”。弥勒龛后供铜铸接引佛立像一龛,高二公尺(一八二九年所铸十五尊之二)、龛上悬“极乐世界”黑地金书大匾,龛联亦张怀泗书(安接引佛即阿弥陀佛)。殿内门口左右彩塑金刚力士坐像各一尊,商二公尺三(泥塑)。殿中左右彩塑天五坐像各二尊,即四大天王,各高三公尺三。体积宏伟庄严而不猛,是院内最大的造像。 殿上现尚存“大清道光元年辛已岁仲冬月二十五日(左向),空林堂住持本圆超协同两序大众重建(向左)”字迹。 跨进三门,弥勒菩萨笑脸迎人,和颜悦色,金刚、天王,怒目圆睁,耀武扬威,一瞬间随着宗教艺术的表现,而使人顿生两种不同的感觉。隋薛道衡泷钟山开善寺时曾问:“金刚何为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所以悲慈六道。”(见《炎》)由此可见寺院中的“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低”,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即已如此设置。 文殊院中各殿宇均甚宽敞,惟独此殿窄狭,殿内龛坐相连,距离极近,人多拥挤,周转局促,而殿基左右却多有余地。此设计者当时有忌如此为之,而使殿内物体距离相逼,不能一览全收(收入眼敛),抬头观望,则仰之弥高,愈近愈大,使人产生“错觉”,而更显出造像体积宏伟的效果。过去昭觉寺中天王塑像,较此体积为大,因其殿广五间,视线放散,距离愈远则愈来愈小,故无此感觉。又曾见外地寺中天王造像,有用待立姿势昔,因受殿顶限制,不能伸展,纵高丈六,亦只得其高,而不显其伟。因此一丈六尺高的立象,反而不及这一丈高的坐像魁梧。坐像比例合度,确能显出又高又大效果,这是设计师的经验,也是文殊院的特点。 接引佛龛左右,附祀彩塑造像二龛,一为给孤长者,一为陀太子(作土地、龙神者误)。 文殊院内各殿、堂中所有主要造像,大部神情庄严,衣带生动,以此殿为例,可见当时承担设计、制作的匠师, 各具相当高的技艺和经验。 三大士殿此为第二进,正向接引龛,与左右钟鼓二楼,遥相辉映,因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故名。殿广五间,进深三间,高10.56公尺,单檐歇山顶,正脊中砌宝顶,四角起翘,舒展轻快。殿内树立硖石大柱十根。两次间,装间场二道,隔分成东西两梢间。前檐明间,开欢门,装板门;两次间各装十抹死扇槛_;两山间各装九抹死扇槛_,棂子均有花纹。后檐柱内,明廊宽敞,明间砖场封固,设韦驮龛;两次间辟道口,各装四抹隔扇;两梢间各装三抹隔扇,西梢间(又称耳房)内立有石刻《文殊院建置源流并田亩谷石数目碑记》一块。 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六年·丁丑)慈笃方丈任内创建;一八五一年(嘉庆二零年·乙亥)本元方丈任内重建,加树石柱。殿中供铜铸观音(一八二心年铸十五尊之四)、文殊(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五)、普贤(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六)三大士骑像一龛。三大士像各高一公尺五;花冠、缨络、坐骑,严肃飘逸,金光闪烁, 见者起敬。殿中悬“佛眼垂青”泥金大匾:后在大龛左右增设泥塑文昌帝君、关圣帝君二龛。 殿后明廊宽敞,明间供铜铸韦天将军(旧称“韦驮”)一龛(南向),高二公尺(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七)。 大雄宝殿大雄是佛的尊称,佛寺正殿称大雄殿。此为第三进,是院中庄严肃静重地。殿广五间,进深四间,高10.56公尺。单檐歇山顶,正脊中砌宝顶,檐角起翘,巍峨壮丽。两山垒砌厚场,殿内树硖石大柱十根。前檐明、次间,装隔扇一十八抹,隔心与裙板各半:裙板剔地起周蝠、磐形图样,偕“福”“庆”二宇之义:东西两梢间,各装二抹槛,棂子图样与隔扇相同,全部隔心,剔透玲珑,镶嵌工整,花样繁多;是清代小木作工人精心规划之作。后檐明间,装六抹隔扇,裙板朴素无华;两面三刀次间砖砌槛场,各装五抹活扇槛,棂子制作亦精。殿中承尘,彩绘藻并,下悬全金“汲引人天”和黑地金书“唱和雷音”大匾,地嵌青砖,整齐清洁:入冬满铺棕荐,科暖夏凉,整个殿宇,轩敞明朗,是文殊院的重点建筑,又称大殿。 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六年·丁丑),慈笃方丈任内创建:一七四一年(乾隆六年·辛酉),丈伯方丈任内重建:一八一八年(嘉庆二三年·戊寅),本元方丈任内再次扩建,加树石柱。 大龛中供铜铸释迦牟尼佛坐象一尊,高二·六四公尺(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八),妙相庄严,是一八二九年听铸十五尊中之最高大者。左右侍立迦叶(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九)、阿难(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十)二尊者,各高二·一四公尺。龛内释迦佛坐前供三十二臂观音(即大悲观音)坐像一尊,高一·三二公尺(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十一)。龛前装巨大玻璃,为一九一九年,住持僧明正宗观设置,是当时成都罕见之物,从上海运来,颇多周折,不说过三峡艰难,单说当时由重庆到成都,步行须半月之久。 大龛左右,各供缅甸玉佛一龛,左龛玉佛,是一九二三年四月,院僧性麟和尚,远从缅甸请回者,空林八观中之“缅玉敷龛”即指此;(“空林八观”之二)右龛玉佛,是一九三八年,院僧登云和尚,从缅甸大金塔清回者。此外,宸经楼与法堂各供有玉佛一尊,是由本市尧光寺、十方堂移入的,院内现共有玉佛四尊。 说法堂 是为第四进,相传基地即古信相寺遗址,二杉恰在其前,堂广五间,进深三间,高一二·六零公尺,重檐歇山顶,脊中立宝顶,八角玲珑,下檐明廊环绕。前檐明间,悬黑地金书“说法堂”额子,装六抹隔扇,两次间,装四抹死扇槛。两山封固,无门,左廊间悬大梆。后檐明间,内退二柱,砌砖场一堵,复设韦驮龛,两次间,砌槛场,装三抹死扇滥,左右形成“八”字道口,装隔扇,前后通达,堂中砖砌成坛,正中壁间嵌清圣沮(康熙帝)书“空林”及“临米芾《海月》寺”石刻。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六年·丁丑)慈笃方丈任内创建:一八零七年(嘉庆一二年·丁卯)第六代住持僧铁峰达慧任内重建,并书门额“说法堂”及柱联。堂中供有各类造像八十三尊,其中铁铸戒神十尊,高约一公尺左右,传为宋以前所造,是唐信相寺唯一遗物,各像带有北齐风格,与天龙山造像相近似,是院中最古的造像。堂中央宝盖下,供脱纱药师佛一龛,高九十公分:左右供脱纱药大将十二龛,各像高六十公分,制作极精:沿左右场院设龛供十八尊者(即十八罗汉):十八伽蓝:二十四诸天像,都是一六九七年创建时塑造,各像泥塑全身金身,《文殊院建置源流碑记》中所云“像设庄严,咸臻精妙”;这六十尊像,即其中之一部分。 过去传戒时,戒坛即没于此堂内,外间超荐佛事,亦在此堂之内举行。外间超荐佛事,即《追远嘱后记》中之所谓“应赴经忏”之事,有时则直接往丧户家中举行;文殊院接受外间超荐佛事,是从一七七九年后,第五代住持僧天晓见任内开始的,直至成都解放时止。 戒坛上原先陈列有红柒牌匾(俗称为“高脚牌”)六对,上刻偏体宋字“圣旨、奉旨回山传戒、赐文殊禅院、钦赐御书空林、钦赐龙藏、万寿无疆”黑字(各二块),传戒时排列戒堂外左右,这类封建遗物,和过去官员升堂或出衙时所用的一样,都是炫耀和显示其地位的虚荣之物。堂后复供韦驮一龛,泥塑金身,高二公尺,一六九七年创建时塑造,“咸臻精妙”,然比例不称。与挂单僧所造者同一造型,而各具优劣。 宸经楼是为第五进,楼高二层。宸经楼简称“经楼”,是储藏南、北藏经及重要文物之处。面广七间,进深四间:高一五·八四公尺;单檐悬山屋顶,脊间正吻作鳌鱼形;两山垒砌坚厚高场,上层山场间开小洞,装玻璃门;全栋共用硖石大柱四十八根。止层为宸经楼,亦称藏经楼,由西山场外设扶梯辟楼门以登,前檐明、次间,统装死扇隔扇,棂子花饰统一。下层从中沿东西向,隔断为前后二部,开二门串通。前半部南向,为大法堂;是过去讲经说法之处,广三间,中设法堂:两次间为东、西大客厅,各广二间,是过去接待上宾之处。后半部北向,明间为甘露堂,广三间,设佛龛,偶设便宴:两次间为东、西二丈室, 各广二间,为住持僧及重要执事僧住处。前檐明间悬“宸经宝楼”黑地金书大匾额,装一十二抹隔扇,两次间,各装活扇玻璃槛。前、后檐柱内,明廊宽敞,从两山场院间辟券门, 内外通达;前廊让二券门,与东西廊道相接,后廊间二券门,东通寂寥轩,西达含元殿;前后檐柱,从台阶直耸达檐口,峥嵘宏伟;前檐柱上石刻兽形斗拱,柱础雕琢花纹,正中六柱间凿成联文,富丽堂皇,是院中最高大而坚固的一幢建筑。楼后余地,砌花台,莳花木。按总体布局,建成形壁一堵,与楼前殿、堂、廊道、两厢建筑及街南照壁相连,构成一组廊屋周匝的建筑群。 古今名家书法字画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文殊院馆藏,其有名家丰子铠之精作,收藏有诸多历代祖师的字画及文献作品,传承佛门文化功德无量…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