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山西 → 太原 → 天龙八景 → 概况 |
|
崇山翠环 天龙山环山数十里尽是茂密的树林。以碧玉苍翠的松柏为主,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晋藩靖安王朱胤龙1607年游天龙山,有感于天龙山之胜景,以崇山环翠赞之。 高阁停云 高阁为天龙山漫山阁。每逢雨过天晴,云雾缭绕,高阁仿佛置身于茫茫云海岚烟之中,有“飘飘入仙境”之感。 鼎峰独峙 圣寿寺对面南山有座山峰屹然突起,状如香炉,故名香炉峰。鼎峰上云丝飘飘,仿佛是炉中的袅袅轻烟徐徐上升,有香炉吐轻烟之妙。 石洞栈道 天龙山石窟开凿在东西两峰的悬崖峭壁,旧时有栈道攀缘,沿栈道可进入每一窟内。 柳跖旗石 春秋奴隶起义领袖插旗的一块巨石,巨石耸立于香炉顶峰,石上有臼深三尺许,用来插旗。此石衬托在葱茏苍翠的松柏下,蔚为壮观。柳跖峪中,除柳跖旗石外,还有柳跖的遗迹八处。 龙潭灵泽 位于天龙山东西两峰之间,古人凿石为洞,深广各两丈有余,水生于石底,大旱澄清,甘甜清凉,为天然优质矿泉水。 高欢暑宫 “偶向深山访旧踪,宫名避暑在天龙”,避暑宫为东魏大丞相高欢的避暑之地,现仅存旧趾。 虬柏蟠空 三晋之奇景,天龙山圣寿寺山门前的千年古松身如蟠龙盘绕,极似伞盖蔽日,蜿蜒盘旋,好似一条虬龙在空中飞舞。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年),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 200多平方米, “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 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 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创建于东魏,北齐、隋、唐陆续开凿扩大。2个洞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山崖上,东峰8窟,西峰13窟,山北3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第九窟为唐代石窟,窟外原有宏伟木构“漫山阁”。窟内分上下两层,上层的释迦牟尼坐像高达8.8米,虽有毁损,但仍为天龙石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尊。佛像容貌端庄凝重,脚蹬莲花,头戴苍天。下层为观音为立像和文殊、普贤骑善像,观音像高约9米,形体生动,姿态优美,身披璎珞,罗纱透体,是我国中原地区晚唐遗迹中罕见的佳作。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