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鸡足山华首门,不但因为独特的奇、险而闻名内外,还因为相传它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守衣入定(即打坐参禅)的地方,所以它在整全个鸡足山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佛教称为“中华第一门”。
华首门是鸡毛足山顶峰天柱峰西南的天然绝壁,笔直如 削,下临万丈深渊,宛若崖壁上镶上镶嵌着一道大石门。华首门高40米,宽20米,上部圆形石崖出近3米,中间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缝出,把石壁分为两扇,“门”的中缝悬挂着距离大致相等的石,这就是“石锁”,檐口、门楣清晰可辨,酷似一道貌岸然相等的石门,游人至此,仰观峭壁危崖直摩苍穹,猿猱难攀,摇摇欲坠;俯瞰幽谷深涧,云雾缥缈,深不见底,若置九霄。徐霞客、杨升庵、李元、大错和尚、虚云和尚等见多识广的一代名士来到这里,无不叹为观止,留下了关于华首门的不少佳句,徐霞客赞这里“双阙高悬,一丸中塞,仰之弥高,望之不尽”。
据传说,迦叶持边释迦牟尼的金缕袈裟、盂钵到华首门入定,等待未来佛弥勒出世时才开门向他传承佛祖衣钵,所以华首门是轻易不会打开的。华首门南侧有一眼金鸡泉(又称眼药泉),相传迦叶入定时徒弟 赶不及,石门已关,在此痛哭,聚泪成泉,俗传此泉能治眼病,一些患眼病的朝山者常来这里以泉水洗眼。华首门北端,有泉名受记泉,佛教传说为迦叶尊者受记为僧处。
华首门居高临下,夏秋之际,远处山谷雷雨大作,这里却晴日当空, 雷声、闪闪电光从远处传来,在此碰壁后。回音反射,声震寰宇,空谷留音,被称为“华首晴雷”,是鸡足山“八景之一”。
华首门前,有两座小塔,称为“饮光双塔”,因迦叶又称“饮光佛”而得名。据明代李元阳所纂《嘉靖大理府志》载,南诏永贞年间,鸡足山有一位小和尚,与另外两个僧人同住华首门下一小庵内。小和尚入城化缘归来,向二位僧人要饭吃,二僧回答:“你从城里回来不带回粮食,反向我们要饭?”小澄听罢走向华丽首门,敲击石门,门开而入。二位僧人赶而来,华首门立即关上。二僧悔恨不迭,焚身门外,焚身处长出柏树二株。有人说小澄和尚就是迦叶的化身。后人在两株柏树生长处建造了“饮光双塔”。在双塔居中位置,有太子阁,阁为铜铸祀四 角正方形,为清末僧人可禅募化修建,工艺精致,楼中祀铜铸太子一尊,临窗高立,过去游人有朝山求子的,多用硬币投入,俗称“打太子”,据说打中者即可得子嗣。当然,这年重新修复的,面积74平方米,阁楼改为铜架,外面用铁皮制成。 华首门距金顶寺仅670米,从左边小路可至后山,右返可经铜佛殿面是直上金顶寺。
plf198(小贝) |
2006年2月8日 19点18分 |
评分:10 |
“鸡山奇秀甲天下,华首奇绝甲鸡山。”
华首门位于鸡足山绝顶西壁,正对“苍洱大观图”。从猢狲梯下铜瓦殿,往西北狭道探出百余步,即到了翠嶂千层,悬崖万仞,满日青山——览皆小的华首门。其右侧巨崖矗立,势如刀削,横开二二里,为舍身崖。在太子阁前仰望峰巅,但见塔影扶摇,隐隐直插霄汉;俯瞰足—卜,云蒸霞蔚,有飘然凌虚之感。40余米高处,——圆形石崖蓦然突出近3米,酷似门楣;20米宽的两旁又耸出两条石壁,状如门框,正中有一裂痕将岩壁分为两扇,中间还悬着一石疙瘩,如门锁高挂;石门两侧长满青草碧苔,顶上青丝下垂,缨络万千,恰似门帘。整座崖壁俨然一道巨大的紧闭着的石门。徐霞客记道:“双阙高悬,一丸中塞,使仰之弥高,望之不尽乎?”古今游客,无不为这天工造化而叹为观止。清初著名遗民大错和尚—一见钟情,结为奇友,“其埒生平结纳之奇,亦未有奇于此友者矣!”鸡山八景之一的“华首晴雷”即在此。这里还可以一睹“天柱佛光”的奇景。
天然之奇已奇,人为之奇更奇。”元末明初佛教禅宗拓殖鸡足山后,僧侣们为弘扬宗门,便借山造神,将此鸡足山比附为古印度之鸡足山,将此大石门附会为迦叶门(华首门)。于是,“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华首门以待弥勒降生”的故事便不胫而走,并随即出现袈裟石、驯虎涧、八功德水、饮光塔等佛祖灵迹,以及神僧小澄得道入门的神话,致使百鸟来朝,众僧争拜,华首门遂得以著称于世。
明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载;“唐南诏永贞午间,有鸡足僧小澄者,与二僧同住一庵,小澄入城乞食,诏问:‘识何法门?’小澄答云:‘我能使死者生极乐世界。’诏令国中但有死者,请小澄起棺,如此十余年,有谗于诏曰:‘小澄妄人也,云能超度死魂,何所证验?臣愿入棺试之。’诏如言,请小澄起棺,将至化骨之所,启棺视之,诚死矣。恳小澄求生,澄又作法,遂苏,死者悔曰:‘我已生在七宝宫殿中,如何复来此。’小澄遂还旧庵,见二僧问食,二僧曰:‘汝从城中来乃不裹粮,却至此欲食邪?’小澄遂走叩迦叶石门,门匐然中开,二僧追呼,至则石门闭矣。二僧悔恨,焚身门外,焚处生柏二株,或谓小澄迦叶化迹也。”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