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安徽 → 安庆 → 天柱山 → 薛家岗古文化遗址 → 概况 |
|
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座落在距县城约8公里的河镇乡境内,1977年潜山县文物普查时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为椭圆形台地,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自1979年起到1982年止,省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考古系等多次来此发掘,发掘的重点是残房屋基、古墓葬等,目前已揭露面积2000多平米。第一层为耕土层,往下逐分为:唐宋文化层、商代文化层、新石器时代1-4期文化层。出土文物2000多件,分为石器、玉器、陶器三大类。考古界将此命名为“薛家岗文化”。 石器主要是生产工具:刀、铲、斧、凿等,大多通过精磨细琢,其中13孔石刀为国内首次发现,极其珍贵。 陶器为生活用具居多:鼎、盆、杯、钵等,做工精细,其中有陶球69只,最小的直径不到2厘米,有的球内还装有小陶丸,摇之发罄声。 玉器多是装饰品:环、管、扣等,有的玉器上的孔眼,小到只能穿一根线。 出土的房基土砖中,有稻壳印迹。少数墓内,还有猪牙床、陶纺轮等物品,表明古人那时不但有种植业、狩猎业、还有了原始的纺织业。 薛家岗文化遗址,是安徽省发现的遗址中,最丰富、最具代表性和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表明,该处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原始人栖息。出土证明:这里曾定居过以农业为主的氏族,手工业已分离开来且相当发达。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与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也为热衷于古代文化的天柱山游客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游览点。
该遗址坐落在潜河边上,高出附近农田3-7米,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多平方米。在已经开挖过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们从土质结构上可以看到五个自然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唐、宋文化层,第三层为殷商文化层,第四、五层为新石器文化层。从四、五层叠压关系和随葬品的组合变化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潜山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渐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 这里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这一具有独特环境的定居点,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被安徽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为我国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之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在潜山县城内的天宁寨,亦发现了一处新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在五六千年前,己有另外一个氏族,在潜山定居了。 从已经出土的一千多件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来看,其石器大都经过通体精磨,刃部非常锋利。有一把石挫,光泽晶莹,可以照见人影。尤其是石刀,有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刀孔,更属国内罕见。石器有盆、碗、壶、杯等,大都为当时人民的生活用品。陶器尤为精美,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外表为素面磨光,少数有弦纹、刻划纹、针刺纹、堆纹等。折腹壶、鸡冠耳手碗等,形式多样,制作甚为精细。 在这些陶器中,还有数十个球,小的中空有丸,摇之叮哨作响,大球镂有十四个对称圆孔,内有七个小丸,亦摇之有声。这些珍贵的陶器,告诉了人们,早期的潜山人已经掌握了很高的制陶技艺。出土的玉器多为装饰品。有玲成剔透的玉环、玉管、玉琼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器物中,以孔眼石刀上的红色花果图案最具有代表性。它构图严谨、线条匀称,布局优美,是薛岗氏族特有的器物。 在第三层中出土了许多具有殷商时代特征的青铜器,如箭镰等,为研究安徽省及长江北岸青铜器文化造型艺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致于唐、宋时期的文物就更多了,有唐朝的砖、瓦、当,宋代的瓶、碗、纺锤等许多生活用品,这说明此时的潜山人己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技能,这些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经过整理分类,有的放在省博物馆保存,有的在潜山文物所陈列室内展出,供游人参观。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