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陶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9月15与世长辞。他死后,后人称之为“靖节”。故他的墓亦称靖节墓。墓座落在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墓坐北朝南,长7.55米,宽4.1米、高1.62米,外壳为椭圆拱顶,砖石结构。墓碑为三块碑石组成,并配以石柱,形如“山”字碑头,中间碑石高1.3米,宽0.9米,碑上额镌“清风高节”四字。额下竖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字样。左刻《归去来兮辞》,右刻墓志。两边石碑均高1米,宽0.46米。左碑刻“五柳先生传”,右碑刻陶氏立碑者姓名。墓前有护栏围合,墓周苍松环绕。整个墓体,坡度缓和,四面斜收,显得稳重而壮观,隐隐透露着诗人高风亮节和“大济苍生”的气息。
kevin_chen(西门) |
2005年11月12日 22点14分 |
评分:10 |
陶渊明归隐后,尽情领略庐山大自然界的美景,执着追求生活的真谤,躬耕自食,但最后还是在贫困潦倒之中,结束了他的一生,他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公元427年)9月15日与世长辞,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死后,后人称之为“靖节”,他的墓葬称靖节墓。墓坐落在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每年菊月来临,黄花遍野;墟里的依依烟幕,笼罩着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陶墓所以选址在这里,是根据他的“遗愿”选定的。他在临终之年的《挽歌》中说:“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尧。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面阳山正符合“远离城郊,荒无人烟”的境况,“葬于中野”“足以安魂”。
靖节墓,坐北朝南,长7。55米、宽4。1米、高1。62米,外壳为椭圆拱顶,砖石结构。墓碑为三块碑石组成,并配以石柱,形如“山”碑头。中间碑石高1。3米、宽0。9米,碑上额镌“清风高节”四字,额下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字样。石刻《归去来兮辞》,左刻墓志: 我祖生居东晋,讳潜乃字渊明。谥为靖节徵士,五柳先生贤声。太守敏公之子。桓公侃祖之孙。五子俱皆贤士,支分派别演庆。惟佟世居星渚,子孙衣冠鼎盛。公自彭泽解组,富贵视若浮云。安居柴桑栗,松菊琴书寓情。睹其清风高节,卓然超俗离群。此处大节无亏,直居细引亦谨。宅下五柳虽旧,篱边三径犹新。于今芳型未艾,历代祀典崇钦。佳城卜葬面阳,千载犹沐褒赠。原置薄产供祭,不期元未兵争,祭田被军混占,坟茔亦隐其形,幸我嫡姐琼享 ,极力匍奏帝庭,正德八年断复,田地山场始定,叨蒙恩救承祀,每岁春秋荐馨,迄今四十七代,碑铭将朽欲更,通族散处异地, 将近族经鸣,聊捐些微之费,勒石建碑重兴。愿我子孙世守,万代福禄遐龄。
两边石碑均高1米,宽0。46米。左碑刻,《五柳先生传》及诗赞;右碑刻有陶氏后裔居住地及立碑者。墓系明正德年间重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及1962年,均进行过较大的维修,现保存沿好,已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有护栏围合,墓周苍松环绕。墓下新建有四柱三门石碑坊,中间门楣上镌着“清风高节”四字。沿中门数十级台阶可登墓区。整个墓体,坡度缓和,四面斜收,显得稳重而壮观,隐隐透露着诗人的高风亮节,“大济苍生”的气息。明朝状元罗洪先,一生清廉正直,因上书触怒皇上被削职,罢官后来庐山,谒陶渊明墓,吟《拜靖节墓》诗:久憎折腰事,再拜向高坟。东晋非前日,南山还墓云。将持斗洒酹,更以挽歌闻。不饮缘何事?低回心已醺。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