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面碑在密云县新城东门外路北原八蜡庙院内,占地540平方米,此碑为密云县重点保护文物。
八蜡庙的方位坐北向南。入山门就可见到十面碑共有两座,为亭式结构,分立在南北甬路的两侧。十面碑原称为“燕山勒功碑”,碑高约有5米,碑顶、碑身、碑座均为青石雕刻对砌而成。十面碑的碑首呈伞状,顶部有一葫芦式帽顶;碑身近圆幢形,共分lO个平面,每面由高30厘米、宽50厘米的青石磨光对砌而成,石面有竖刻碑文,碑座稍大于碑身。全碑的整体造型远看象亭、近瞧似幢。十面碑上镌刻着明朝名将领戚继光、谭纶调任北方练兵驻防、治军征战的事迹。碑文由明代万历元年(1573)兵部侍郎汪道昆所撰。
gflong(龙卷风) |
2007年4月13日 13点07分 |
评分:10 |
北京密云县城东门外八腊庙内,有两座亭式的十面碑,碑高三丈,碑顶、碑身、碑座均为青石雕刻对砌而成。一模一样。碑首呈伞状,顶部有一葫芦形帽顶,整体造型美观奇特,像这样远看似亭,近看似幢,全部由青石对砌,在中国都是著名而罕见的。
杨博的“少师碑”是在东边,名为“少师杨公生祠碑”,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碑文1140余字,记述蓟辽总督少师杨博击退鞑靼首领把都儿的十万大军,保卫了古北口,明军大获全胜的战斗经过。西边的那座碑,名为“燕然勤功碑”。建于明万历三年(1573年)。此碑近2000字。碑文记载,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布阵练兵,在长城上修筑楼台,打退蒙古族土蛮、沙蛮、朵颜等部落的小王子、董狐狸等进攻,使“匈奴不敢南牧”。两碑文记载之事在明史中更为详细。
这两座碑文皆为汪道昆撰写。汪道昆是明代大文学家、戏曲家,传世之作有六种,如《太函集》、《洛水悲》又是抗倭名将,历任兵部左侍郎。这两座十面碑也因汪道昆撰写而名扬天下。两座碑皆由抗倭名将戚继光修筑,他把将军的才华和美学思想融为一体,建碑艺术为世上罕见,故后人亦称“戚将军碑”而文明。两碑由明著名书家陈经汉、周云球书丹,《日下旧闻考》赞“碑文字体秀劲”,为金石之佳作。十面碑因名家撰文,书家书丹,兵家建碑,而名声远播。过去每年都有一些文人墨客慕名拓字,遗憾的是,有个别书痞拓字之后把碑字破损,以示自己拓字之珍贵。
十面碑现已成为密云县重要保护文物。可惜,文化大革命八腊庙被拆,两个十面碑均遭到严重破坏,石碑尚有部分存留,还是密云县文物所从老百姓手中卖回来的。“少师碑”是十面碑中的一块,十面碑是由十块碑所组成,每块碑为一面,共十面,故称“十面碑”。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