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岛东南紫竹林庵前,龙湾之麓,不肯去观音院下人海处。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涨潮时倚岩俯视,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若遇大风天气,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
石崖上刻有"现身处"三大字。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显灵。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清时,如此“舍身”现象愈演愈烈,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现在亭已毁坏,碑犹在。
skyhit0608(东东) |
2006年12月31日 21点07分 |
评分:10 |
潮音洞在岛东南紫竹庵前,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洞半浸入海中,纵深30米,崖至洞底约10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峭壁竖立,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 这个名称一语双关,寓意深刻。其一概括了洞窟的实景,其二潮水汹涌澎湃,声若惊雷,而且佛说法声如洪钟,振聋发聩,所以常用“潮音”比“佛音”潮音洞日夜浪涛不断,声如观音讲经说法,又如千僧诵经,妙响洗尘,故名。 据载,宋元以来普陀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观音菩萨现身赐福,潮音洞也是观音大士现灵异处之一。历代到潮音洞的游人,往往被这里的奇景所触发,心中充满诗情且常欲一发而后快,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如徐如翰的“纵有绣肠描不出,直须绝倒叫神奇”,则是直抒感慨。 在潮音洞左侧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光时池”三字,旧名“甘露潭”,山民称“慧泉”佛家信众常祈求取水疗眼疾。 据传说,明正德年间,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疗眼疾。得以康复,遂改名为“光明池"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