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山西 → 临汾 → 丁村民俗博物馆 → 概况 |
|
位于晋南襄汾县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陈列着近万件文物,并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绘制成画或制成模型予以展示。馆的第一院有10个展室,展出了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习俗。馆的四合院里,主要陈列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礼仪风习以及“十二属象相克相合图”、晋南一带的其他礼仪习俗、祝贺、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后两进的院里,陈列着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民间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皮影戏、木偶戏的实物和资料。此外,还有民间书画、民间镜子、民用瓷器和生产用具等展览室。
丁村民居在襄汾县城南四公里的丁村。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 丁村民俗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院落陈列了近万件文物,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或绘制成民俗画,或制作成模型,在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明清民居中予以展出。 进入丁村民俗馆,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院门前矗立的“宣德郎”牌坊。它是宅庄丁溪连在捐买了一个“卅同”官位后,为夸耀其祖上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宣德郎”和基于“耀祖光宗”,把新取得的成就炫耀于故里乡亲而立的。 第一院大门上的红对联,影壁上的斗大“福”字,以及院里的成串的鞭炮、香炉等陈列有序的亲把设备形成了一派浓郁的民间节日气氛。该院共分为10个展室,展出了晋南民间历代相沿的岁时习俗。其中有腊八、祭灶、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节目的风尚。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的习俗十分引人注目:农民为了欢庆丰收,用自产的八种米豆加核桃仁、红枣等熬成粥,取名“腊八粥”,合家共餐,其乐融融。其他如备食品、做新衣、迎亲友、祭祖先、贺新春等习俗活动则更是逗人喜欢,它可以使游人产生种种有趣的联想:正月初一,黎明时分,合家老幼,穿戴一新,燃放爆竹,恭贺新禧…… 在那座青年男女们熙熙攘攘、谈笑风生的四合院里,主要陈列着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风习。从说媒、定亲、换帖、纳彩、迎亲、拜堂、入洞房、摆喜筵等一系列婚嫁礼仪,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在此,人们面对惹人注目的“十二属象相克相合图”,谈论着由此导演的婚姻上悲欢离合的情景,更能体会到婚姻自主的优越性。在这里游客可照此礼仪举行婚礼。男乘官轿,女坐花轿,男带金花礼帽,女带凤冠霞帔,交杯换盏,再饮喜酒,照像留念。 在晋南一带,人们一生中的其他礼仪习俗,如生男育女、满月、周岁、私塾教育、寿诞祝贺、侍奉父母等,都有传统风尚。这里民俗淳厚,老人体弱或染病,儿女们熬药煎汤,小心侍奉,问寒问暖,克尽孝道;一旦卧床不起,子女日夜守候,夜不解带,寝不安枕,尽心治疗,极力安慰。这些传统美德,会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所建的前后两进的院落里,陈列着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雕刻、木板画等民间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皮影、木偶等实物和资料。游人们可观赏、可操作、可选购。之外,民间书画、民间镜子、民用瓷器和生产用具等展室,也会对游客产生颇大的吸引力 丁村民俗博物馆是了解汉民族习俗的窗口,它将激发起当代人们的创新热情和热爱故土的情操,它将使各国旅游者开拓文化视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