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四川 → 成都 → 都江堰 → 伏龙观 → 概况 |
|
伏龙观系晋代为纪念青成隐士修的“范贤馆”。 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观因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是纪念李冰的庙宇。 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一面用42级宽三丈一尺五寸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伏龙观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布局是:“东临江口之关,故灵基立其左;西瞻宝室之穴,故仙亭峙其右。正居太上之殿,中筑朝真之坛。”伏龙观原有殿宇两重,清同治间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1959年培修时,将玉皇殿、喜雨楼合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砖木排架。一楼一底的后殿,1973年重建了庙前带江亭等建筑,近年来,新辟了花榭等,方便了游客观赏“离堆锁峡”风光。观后观澜亭,登临远望,都江古堰、西岭雪山、青城秀色尽收眼底;俯视脚下,江涛滚滚,直泻宝瓶,景色十分壮观。 伏龙观中文物甚多。树立在正殿中的东汉李冰圆雕石像(右图),1974年迁建索桥时于三号桥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宽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长18厘米。石像冠冕长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龙”;右为“尹龙长陈台造三神石人瑜水万世焉”。1975年8月18日加座竖立在伏龙观正殿中。 正殿右侧竖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闸下开挖护滩时发现的。石像宽衣重袖,持插而立,通高1.85米,肩宽0.7米;插高O.28米,宽0.25米,插把长1.34米。石像头部已被冲毁,背部冲蚀严重,可能是李冰石像铭文中“三神石人”之一,1975年8月18日树立在伏龙观大殿右侧。 正殿中的飞龙铁鼎,1978年10月移入观中陈列,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约千斤,上有八条飞龙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
伏龙观历史悠久、结构巧妙的古典建筑。在都江堰市离堆公园飞沙堰宝瓶口三面悬绝,一面用42级宽三丈一尺五寸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 相传古时岷江中有巷孽龙为害。李冰父子决心为民除害。二郎即带“梅山七圣”与孽龙苦斗,终于打败孽龙,追到青城山下,将孽龙捉住,用铁练锁在离堆之下。李冰及其子二郎降服孽龙,锁于江上,水患遂息。观下深潭,传为李冰锁孽龙处。李冰父子锁孽龙的故事,流传年代久远,北宋时已明确记载这里名伏龙观,并在观中纪念李冰。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北端。原名“范贤馆”,始建于晋朝(公元265年至420年间),是纪念三国时期贤达范长生的,刘备称帝成都,礼贤下士,请他共谋大业,他不愿为官,一心研究长生之术,享年130岁。 北宋初年(公元90年后),人们怀念李冰,大兴土木,扩建殿宇 ,改范贤馆为“伏龙观”。清同治五年(1866),增修“老王殿”,为我们今日所见之规模。 殿前宽广,古木参天,沿石级而上进入前殿,迎面是东汉建宁元年(168)雕塑的李冰石像,高2.9公尺,重4.5吨,造型简朴,从容持重,双手合胸,眼角和嘴唇微带笑容。右侧,陈列有一座唐代的“飞龙鼎”,高1.6公尺,重500公斤,鼎上镌刻飞龙八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或悠闲静卧,或昂首欲飞,或二龙戏珠,或张口吞物。该鼎出土于清雍正年间(1723至1735)是唐睿宗(684)女儿玉贞公主、金仙公主的故物。 殿内设置的都江堰主体示意图和放映的“都江堰”影片,把我们带入了“古堰垂宇庙,沃野铺锦锈”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怀古亭右侧有一小门,门额横书“离堆锁峡”四个大字,入小门,便到了都江堰的咽喉工程--宝瓶口。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