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湖北武汉汉阳城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住宿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湖北武汉汉阳城概况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在汉阳区内。唐武德四年(621),汉阳城在东汉末年所筑鲁山城的基础上扩建。城周围3.54公里。有八个城门:东名迎春,南名沙洲,西名孝感,北名汉广,东南名朝天,西南名汉南,东北名庆贺,西北名下议.此城“东南枕大江,北控月湖”,包容风栖山(今凤凰山)和鲁山(今龟山)一部分。北宋宣和四年(1122)汉阳城被大水冲毁。南宋嘉定初年,汉阳知军黄干多次呈请修复汉阳城,并提出城北由大别山退至风栖山的修复方案。咸淳十年(1274),始按黄干方案修筑城墙。元末遭兵灾,成断垣残壁。明初,知府程瑞重修,恢复南宋基础,“东南临大江、西北跨凤栖”。城墙周围2.5公里,为单墙无里城。有4个城门:东为朝宗,南为南纪,西为凤山,北为朝元,每个城门建有谁楼。不久,朝元门被塞。嘉靖年间,始筑里城。汉阳城在明清受战火、风雨、水患影响,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府严防、知县林瑞枝重修城墙及东谁楼,改为汉江楼,供人游览;城外自朝宗门至南纪门迄小西关筑护城石堤,长1.75公里。元末农民起义军徐寿辉的“天完国”曾建都汉阳城达五年,在城内凤栖山西麓建有宫殿。1925-1928年,东、南、西三面城墙被拆毁,改修马路,仅北面凤栖山尚可见当年城墙遗址。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mandy282(陈曼丽) 2006年3月24日 16点11分 评分:6
古兵书云:“汉阳,艾米诺尔腹地之重镇。环汉阳,四面皆水,南横桑干,北走汉水,东卧琅琅,西抱虎城。”

这一句话精辟的描述了汉阳城的险要地理位置,这座城市所在的位置原本是汉水与桑干河交汇处。两条大江再加上东侧天然的港口琅琅湖,致使城里水巷纵横,泉口1600多,汉阳成了舟楫之城,城中大大小小的船只不下万艘,仅汉阳水军常备的蟹脚快船就500艘以上,内陆江湖水军战力勇冠七大战区。

“得汉阳者,得桑干,得桑干者,得腹地平原。”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在桑干河流域至少可以挤入前三。


 
→回复
li78325(海岸线的泪) 2006年8月1日 16点59分 评分:9
汉阳城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三次被毁,五次重修,宋宣和四年(1122年),汉阳城毁于水灾。直到元末明初,汉阳一直没有城郭。明朝初年,汉阳知府程瑞在原城旧址上改筑新城,周长756丈,分别在东西南北设朝宗、凤山、南纪、朝元4座城门,后北门被封闭,仅剩三门,朝宗楼、南纪楼、凤山楼3个城门上先后建有城楼;城呈方形,但四角圆。明崇桢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先后进驻武昌、汉阳,汉阳城毁于战乱。清顺治十八年(1161年),知县曲圣凝、守备董朝禄分别对汉阳城进行了维修,将原城墙增高数尺,并重建了南城和西城的城楼。清代咸丰二年至六年(1852——1856年),太平军曾四克汉阳,于城东筑木城,城西再筑外城,掘街道为濠,以阻击清军进攻。混战中,汉阳城毁损严重。太平军退后,清军毁外城,知县黄式度平濠。1880年(光绪六年),重建汉阳城,其城围计2公里多,在城的东南西设朝宗、南纪、凤山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汉阳知府严舫、知县林瑞枝主持再修汉阳城,并且将东谯楼改为汉江楼,准许百姓登楼眺望长江。汉阳城最后的规制为周长不到3公里,城门有三座即东边的朝宗门,南边的南纪门,西边的凤山门。三座城门各建一谯楼,东南临江,有水闸,北倚凤凰山。汉阳城几次重建,但其城建基本仍沿袭唐代汉阳古城的格局,地理上取“东南临大江,西北跨凤栖”之势,以从西门到东门的一道通衢为东西轴线,其东端称之为东门、古楼东,西端为西大街,两厢称为南城、北城。
1927年北伐军进攻武汉时,军阀下令关闭城门,百姓吃足关城之苦。1928年,武汉光复后,汉阳城的群众自发起来拆除大部分汉阳城墙,余下的西门及两侧一段城墙在1952年全部拆除。
明清时期,大别晚翠、江汉朝宗、禹祠古柏、官湖月夜、金沙落雁、凤山秋兴、晴川夕照、鹦鹉渔歌、鹤楼晴眺、平塘古渡“汉阳十景”诗情画意般的景致使人们流连忘返,也使汉阳成为著名的名胜景区。当今的汉阳,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有着高山流水古琴台、楚天名楼晴川阁、汉阳古树、石榴花塔等千古名胜。

 
→回复

邻近景点
神龙溪漂流
腾龙洞
武当山
神农溪
神农顶风景区
人民公园
四方山植物园
伏龙山自然风景区
悬鼓观
房县神农峡景区
野人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