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传为感圣寺内的舍利塔,近年修缮工程中发现辽寿昌四年(1098年)题记,证实为辽代晚期兴建。八角十三层砖砌密檐式,通高8l.14米,为国内现存第二高塔,仅次于河北定州市料敌塔。塔座下部为阶级式,上部砌有仰莲瓣。塔身第一层每面镶嵌浮雕造像,正中为起券佛龛,龛内莲座上跌坐佛像,姿势各不相同,佛像两侧为菩萨、力士像,塑像上方砌出华盖,两侧上方各有飞天一对。浮雕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象庄严,是辽代雕塑艺术的佳作。转角倚柱砌成八大灵塔,上部刻旁侧菩萨名,下部刻灵塔名。经历代维修,塔刹及第一层檐椽斗拱部分已非辽代形制,维修时塔上塌下的碎砖杂土堆埋塔座,形成高约7米的土台基,塔上第一层南面尚有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近年已将基座上堆积土全部清除,露出原有面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在大明塔举办庙会,附近群众数十万人前往参拜游览。
danni_pu(圣丹妮) |
2005年8月8日 09点40分 |
评分:10 |
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 ── 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塔高80.22米,高度上该塔仅次于陕西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为全国第三高塔,体积则全国第一。该塔雄浑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之遥,亦可用肉眼望见。用清乾隆皇帝描写此塔的诗句就是“自远早见郁迢娆”,若到跟前看一看,却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观者无不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壮观、雕刻之精细而叹为观止,使人不禁肃然起静。
大明塔兴建的具体年代,至今尚无资料。但据考古学家分析认为大明塔确为辽代所建。根据一九八二年维修从塔上发现的一块砖上写有“寿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几字推断,认为大明塔应为辽统和二十五年到寿昌四年(公元1007年 ─ 1098年)间所建。大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总高八十点二二米,基座直径三十六米,第一层大檐下塔身高近十一米,每面雕有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萨坐像浮雕。每位菩萨左右各有两个肋侍,上端有一对飞天,每面左棱上象是一个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萨说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萨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边说法塔”,下截刻“金刚手菩萨”,全是汉文。不论是佛像浮雕,还是其他文饰,堪称罕见的艺术珍品。大檐仿木结构,二层以上为密檐。塔顶基部高七·一六米,铜顶高二·八八米。整个大塔建筑宏伟,造型秀美,工艺精湛。由于数百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经历了元代七级大地震及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塔顶倾斜,风铎、铜鉴大部坠落。历史上对大塔可能有过多次维修,但未见史料记载。只是在塔正面菩萨像两边有蒙文字两行,翻译为“大清帝国咸丰甲寅年修”。为了保护这珍贵的建筑, 一九八一年国家投资五十多万元进行全面维修。施工三年,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全部竣工。维修后不仅将残损部位全部修好,而且更换了原铜顶,新挂风铎一千多个,铜鉴四十个。
经过维修,千年古塔焕然一新,又恢复了原来的雄姿。
→回复
kevin_chen(西门) |
2006年1月3日 00点11分 |
评分:10 |
大明塔位于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城遗址内,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层砖砌密檐式,高74米。
塔座为须弥座,上部砌出仰莲瓣,经改造修建,成为每边宽14米、高17米的直壁。塔身第一层每面嵌镶浮雕造像,正中镶成起券佛龛,龛内莲座上趺坐佛像,姿势各不相同,佛像两侧为菩萨、力土像,塑像之上砌出华盖,两侧上方各有飞天一对。浮雕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象庄严,是辽代雕塑艺术中的佳作。每面的转角柱都砌成塔形,上刻塔铭及佛名。此塔始建于辽代中期,传为感圣寺内的佛舍利塔,今塔前仍有旧寺遗迹。经历代修缮,塔及塔座已失原貌,塔上第一层南面还有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是现存辽塔中最大的一座。
→回复
xiaoxiaoqing(玫瑰花开) |
2006年1月3日 07点53分 |
评分:10 |
大明塔位于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城遗址内,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层砖砌密檐式,高74米。
塔座为须弥座,上部砌出仰莲瓣,经改造修建,成为每边宽14米、高17米的直壁。塔身第一层每面嵌镶浮雕造像,正中镶成起券佛龛,龛内莲座上趺坐佛像,姿势各不相同,佛像两侧为菩萨、力土像,塑像之上砌出华盖,两侧上方各有飞天一对。浮雕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象庄严,是辽代雕塑艺术中的佳作。每面的转角柱都砌成塔形,上刻塔铭及佛名。此塔始建于辽代中期,传为感圣寺内的佛舍利塔,今塔前仍有旧寺遗迹。经历代修缮,塔及塔座已失原貌,塔上第一层南面还有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是现存辽塔中最大的一座。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