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甘肃平凉旅游活动
类别划分
概况
住宿
交通
娱乐
美食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甘肃 → 平凉旅游 → 活动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河灯文化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平凉泾川西王母文化的遗存,至今保持已达两千多年,进行这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祈雨,敬神、求得上天保佑,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秦民安。相传公元前169年,西王母要去东南巡游,临行前令手下把风神和雷神两位尊神叫到行宫,吩咐风神去睡觉不要刮风,吩咐雷神要三天两头打雷下雨。因为风神和雷神俩人都耳聋,一个也没有听准。风神是主管刮风的神,平日里谨慎小心,生怕误了西王母吩咐的事情,三天两头刮风,直刮得天昏地暗,土焦地干;雷神是专管打雷降雨的神,他误听为西王母让他去睡觉,加上平日里懒惰,一睡就是三年。直到西王母驾云归来,回到行宫,看到夜晚泾河灯光通明,人头攒动。一问才知,雷神睡了三年觉,没有降一点雨,风神刮了三年风,时而大风,时而小风,一天没停,天下大旱,边疆三年灾荒。黎明百姓苦不堪言,夜间张灯正从泾河里挑水抗旱。西王母一怒之下,撤了风神、雷神的职,并令新任风神、雷神一旦发现泾河灯光,便及时降雨,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那以后,每逢天旱,黎明百姓家家户户制作河灯,夜晚成群结队来到王母宫山脚下,在泾河上漂放。西王母看到河灯,便知民间发生了旱情,令雷神及时降雨,解除民间疾苦。黎明百姓为了感谢西王母的慈悲情怀,每逢西王母的诞辰等重要节日,也欢天喜地地制作河灯,到王母宫山脚下的泾河中漂放,以示庆贺。这一活动堪称平凉独特民俗的代表。


  

   每年端午节前,平凉市崇信县黄花、赤城一带的放羊娃便早早从杨柳树上砍下树枝,选一根粗壮高大的木头做芯子,栽在早已选好的一个高峁上,将其它树枝围绕着芯子垒成塔形,这就是“法”。到了端午节凌晨四五点钟,全村男女老小戴上香草荷包,端上早已做好的酒醅子、晶糕、煮鸡蛋,吆上自家的牲口、羊只,汇集到垒“法”的地方,人们把各自带来的食品摆在“法”的周围。这时,早已选好的一个羊官用火将“法”点着,人们手拉着手围着大火堆跳舞,把“点法”推向高潮。直到天色大明,村里的姑娘、小伙们就到山洼洼、沟坡坡拔地椒草,在野鸡冠花、蒿子草上摆露水。据说,姑娘的手摆过露水,绣花捏针不出汗,心灵手巧;小伙子的脚摆过露水就变得勤快,会早早瞅到媳妇。


  
  每年一踏进腊月门,崇信县所有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将酒谷碾成米,再磨成面。正月十四晚上,将面用开水烫后做成窝头壮焐在锅里,使其发甜;元宵节清晨,再用旺火蒸熟,然后请不本村或亲戚家擅长做面灯的妇女,按照本家族中长者的年龄数或者女儿父母年龄相加数,用蒸好的面团先捏成几十个带花边的小面灯,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顶、肩膀、腰背、脚面等处都长满小灯的面猴。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棉花芯子,添上清油,等天一黑,在院子中间先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架一个小炕桌,炕桌上又放一个量米用的升子,面猴就安放在这个最高处的升子上。这时,新婚女子、女婿走过来,先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父老乡亲和面猴。然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的那盏灯开始点,接着由家人、亲戚和村里人依次将所有的面灯点着。这时面猴七窍生烟,火眼金晴,煞是威风。欣赏一番之后,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将所有的面灯一抢而空。只有那面猴,早被机灵的新女婿抢去。即使有人故意恶作剧将面猴抢走,新女婿也要带上礼品上门赎回。次日,新婚夫妇“背”着面猴回家,蒸熟擀成面卷吃掉。因此,有的乡村把点猴灯还称作新女婿“背猴”。点猴灯习俗与希望早生贵子的传统观念有关


 古时,崇信县北塬地区一位富户人家的公子瞅上一个其貌不扬但却琴棋书画皆通的聪颖女子,非她不娶;女子也倾慕公子的才貌而非他不嫁。这本来是一桩美满的婚姻,却难坏了爱面子的公婆,婚期一推再推。后来,不知是谁出了一个主意,将结婚的时辰定在了晚上。婚期的前一天下午,婆家人抬着花轿,赶天黑来到新婚女子家。吃过晚饭后,抬上新娘子,不吹不打不放鞭炮,摸黑赶路,无论如何也要在天亮之前赶回。这样,“丑媳妇”便巧妙地避开了众人的瞧看。如今,崇信北源的黄寨乡、高庄乡还沿用这种习俗。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邻近景点
莫高窟
鸣沙山
榆林窟
月牙泉
嘉峪关关城
文庙
新城魏晋壁画墓
七一冰川
滨河路绿色长廊
黑山石刻画像
崆峒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