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苏 → 连云港 → 龙洞庵 → 概况 |
|
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处,它始建于东汉,是连云港现存最早的古刹之一。1980年,国家拨专款重新修葺,使这千年古刹,恢复了旧日风采。现建筑为明代建筑风格。名刹占趣,小院清幽,是一处旅游胜地。 爬上陡峭的石阶,便可见到山门。门上有横匾“龙洞庵”三字。门内供有四大天王。据佛经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执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大殿建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上,面宽10米,进深7米。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树。东边这株叫琉苏,俗称“糯米茶”。春天采其嫩叶,阴干后以水泡饮,其味清香扑鼻,风味独特。西边这株是古柏树。 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个弟子阿难和伽叶。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来自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十六个弟子。
→回复
幽意颇相惬, 赏心殊未穷。 唐代开成四年(839),日本和尚圆仁乘船来中国求法,泊船于“海州东海界山湾浦”,园仁描述的海上山色是:“高石重岩,冶海险峻,松树丽美,甚可爱怜……”,唐以来,有许多外国僧人来此并于龙兴寺下榻。 因为龙洞的名气越来越大,论其渊源,又有典章可查;以至方寺因山名而高,因洞名而显,所以宋朝以后,龙兴寺又改名叫龙洞庵。由“寺”改作“庵”是否一定就要改变出家人的性别,这是来此游览的许多人十分关心的话题。 从字义上讲,庵,是指小草屋。例如,南北朝时期,孝子们持丧守墓的房子就称为“庵”;文人的书斋也可以号作“XX庵”,寺庙也多有称庵的,庵多为尼姑所居,但并不是说,凡是称庵的寺庙,就有一定为尼姑所居,清代中叶以前的龙洞庵,就有一个声望很高、德行圆满的大和尚云海禅师在这里住禅。 龙洞庵正殿内的塑像,中间坐着的是释迦牟尼,含义是释迦族的圣人,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出家前的名字叫悉达多。十九岁时出家修道,在深山里静坐六年而悟道成佛,释迦牟尼像左侧的立像是迦叶(叶,这里念“十”) 即“摩诃迦叶波”的略称。他姓“迦叶波”“摩诃”是“大”,的意思,佛经说他“年高德重”故称“大迦叶”,他和阿傩、沙弥都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涅磐以后,迦叶召集主持了第一次佛经总集《三藏》的会诵。释迎牟尼像右侧的立像是阿傩,傩,即“阿傩陀”的略称,意思是“庆喜”,是释迦的从弟,曾随侍释迦二十多年,由于当时的佛教经籍没有手写本,阿傩博闻强记,可以口诵成篇。释迦牟尼佛涅磐以后,他是第一次佛经总集《三藏》会诵时的主诵人。正殿所供三尊像的两侧,为人们所熟知的十八罗汉像。 孔望山龙洞庵的西南侧,有一块松柏荫罩着的古老的台基,那是山僧的墓地。一尊凿刻玲珑的舍利石塔矗立其间,四周还用青石栏柱围护,栏柱上雕塑着缠饶的莲瓣和一株株神奇的娑罗树。就在这台基旁边的灰土层里,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曾经埋藏过两尊北朝时期的石刻佛像,它的时代与南京栖霞寺的千佛岩石造像相当。雕刻于北齐武平年间(570——579)。这两尊北朝造像均用青灰色的片麻岩制作。佛像头上的那耸起的“高肉髻”,清楚明白,面容饱满,双目微合,神志安祥,背后镌刻有舟形背光。另一件立佛像高二十五厘米、宽十口厘米,跣足而立,着宽袖的通肩式袈裟。背面辫有“武平三年十二月八日清僧口二俗弟子…造石像一躯”的造像铭,造像铭的书法清丽宽博,依然是循于魏书的法度,并保留一些汉碑的体势和风韵。台基下的地层中还出士过一尊唐代的佛头像,用灰色片麻岩制作,高十六厘米、宽一厘米、厚四厘米,头饰高髻,前额、鼻粱、眉骨、颧骨等部位的起伏和明暗都雕绘得十分清楚,比较符合现代绘画和雕塑人面的透视原理,各部位肌肉的刻划皆鲜明而真切,连略厚而上翘的嘴唇皆描摹入微,睹面如生,不失为唐代石雕中的精品。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