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珍珠巷,原叫敬宗巷,唐敬宗时,此处有一张姓人家,七世同居,家庭和睦。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朝廷闻其孝义,奖赐珠玑宝贝,又因避唐敬宗和号谥,遂改名珠玑巷。它位于南雄市县城北9公里处,巷长261米,宽3-4米,用鹅卵石砌成路面的古驿道由北向南,穿巷而过。南宋时北方大批官员南移,多在此小住后,移居珠江三角洲。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也是海外千百万华侨的祖居。巷内有北门、中段、南门,各以红石为墙基筑成城门式的小石楼(中段为珠玑楼),均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1982年至1985年重修。珠玑巷内的北门、中街和南门,各刻“珠玑楼”,南门楼刻“珠玑古巷”,旁嵌小石碑,上书“祖宗故居”。南门旁有元代宝心石塔,造型奇特,塔下有基座,刻有“至正庚寅孟冬”年号(1350年底),是广东现存元代石塔中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石塔,也是珠玑巷保存年代较久的文物,现已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重修。
jimmytm(jimmy) |
2005年8月19日 14点58分 |
评分:0 |
珠玑巷位于南雄市城北9千米的沙水村,原名敬宗巷。唐敬宗宝历年间,此处有一张姓人家,七世同堂,朝廷闻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为避敬宗庙讳,改名为“珠玑巷”。
全巷长1500米,宽约3—4米,路面用鹅卵石砌成,古驿道由此向南穿巷而过。珠玑巷内有北门、中街、南门,都为清初所建。南门内有一座元代实心石塔,叫“胡妃塔”,是广东现存元代石塔中惟一有确切年代可考的石塔。
珠玑巷历史上地处中原到岭南的交通要道,因为经济发展迅速,很早就成为了较繁荣的居民定居点。南宋时,北方大批官员和商人南移,多在此小住后,移居珠江三角洲。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也是海外千百万华侨的祖居。近几年,随着大批珠玑巷后裔回来寻根问祖,珠玑巷已成为我市观光旅游的新热点。
→回复
rainbow668(七彩虹) |
2005年10月14日 23点40分 |
评分:0 |
珠玑巷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的沙水村,原名敬宗巷。据传唐敬宗宝历年间,敬宗巷孝义门人张昌,七世同堂,朝庭闻其孝义,特赐与珠玑绦环,为避敬宗庙讳,就将敬宗巷改名"珠玑巷"。
珠玑巷全长1500米,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路面用鹅卵石砌成,宽约3---4米,古驿道穿巷而过,巷内南、中、北三座门楼为清初所建。
南门内约二十米处有一座元代古塔,"叫胡妃塔"(建于公元1350年),塔旁有一古井,传说当年胡妃就投进自尽于此。关于胡妃,宋史有一段记载:胡妃原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当朝宰相贾似道陷害,被令出宫为尼。后胡妃逃出寺庙,四处流浪,在杭州被运粮到这里的南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带回。纳为妾。不料此事被家仆告发,朝廷乃派兵前来围剿,于是珠玑巷连同周围数十里的民众纷纷逃离家园,大举南迁;而胡妃自感连累大家,就投井自尽。数年后,重返家园的乡民为纪念胡妃,就在井旁建了一座石塔,塔高3.5米,实心,七层八角,由17块精雕细刻的红沙岩砌成。
由于珠玑巷历史上地处中原到岭南的交通要道,因此经济发展迅速,很早就成为较繁荣的居民定居点。自从唐朝宰相张九龄开通梅关驿道后(大庾岭新路),珠玑巷更成为古驿道上的重镇,客栈、酒楼遍布街市,商贾去集,朝庭曾在此设金沙巡检。
据当代学者的查考,历史上南迁的珠玑移民现今共有141姓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29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的人移居国外。他们为珠江三角洲和居住国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几年,随着大批珠玑巷后裔回来寻根问根,珠玑巷已成为我市观光旅游的新热点。
→回复
samuellee(李雅岚) |
2006年2月28日 13点51分 |
评分:10 |
其实珠玑巷最特别,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它是一条百家姓氏巷,以前的中原人为避难南迁至此,所以在这里可以“认祖归宗”。而且第一批到达南蛮之地的中原人在此落地生根,商业往来非常兴旺,现在在巷内你也可以找到当年繁华的一丝踪迹。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