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是我国仅有的道教石窟,开凿于元代初年,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主持兴建。原来同时兴建的道观“昊天观”已经残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道教石窟共有八个洞窟。这八个洞窟是: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另外两处道龛。这些石窟内,共有石雕像40余尊,雕像内容各不相同,而且保存完好。这些石雕,风格朴实、庄重,手法凝练,衣饰雕饰简洁、素净。与佛教石窟的雕塑风格有明显的差别。部分龛内,石窟顶部雕有莲花、龙凤等图案,有的龛内两侧、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这些都是研究元代道教发展史以及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龙山道教石窟,着重描写了道教祖师、道教神仙的形象。这些雕像,有坐、有卧、有动、有静,个别窟内的石雕造像表情含蓄,耐人寻味,有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龙山地处幽静,夏日荫绿披霞,林密叶茂,景色宜人,是旅游避暑的理想场所。
danni_pu(圣丹妮) |
2005年8月26日 10点22分 |
评分:10 |
龙山为吕梁山支脉,前连悬瓮山,西接天龙山,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余公里处。
龙山主峰极顶,有元初大道人宋德芳主持重建的昊天观,观址东侧,有石窟八洞,为国内仅存的元代道教石窟群。
龙山道教石窟,主要开凿于元太宗六年(一二三四年),大道人宋德芳主持营造。宋德芳号披云子,山东莱州掖城人。金大定二十二年(—一八二年)生,丘处机弟子。兴定四年,随师赴西域乃蛮国(今内蒙古科不多地区)拜见元太祖成吉思汗,三载还燕,师封“国师”,弟子受宠,后提点教门,往返于大都、平阳、终南山之间,主持醮事。元代以前龙山即已有道教造像两窟,为宋德芳游太原西山时所发现。宋德芳重建昊天观,并开凿三洞石窟。现存第四、第五两窟,面型衣饰、线条手法,极富宋风,似为宋人开凿,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五窟面型方圆,衣饰厚沉,皆为元初风格。第八窟规模甚小,石雕躯体之外敷以泥塑,为后人补造。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窟,实则一窟三层,与第六、第七两窟同为宋德芳所主持开凿。第一窟名虚皇龛,窟平面圆形,正面雕龛,龛内雕有元始天尊坐像,头已不存,衣饰披垂于座上,自然流畅,两旁各雕有侍者像十尊,脚下流云缠绕,头上刻有光环,似为道府诸神作朝拜仪式。洞顶雕盘龙两条,已风化。第二窟叫三清龛,中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正面主像,左右有真人和侍者像。面型端庄,衣着沉厚,双手捧圭拱于胸前。第三窟为卧如龛,窟内左右雕碣龛各一,正面雕一长方形高台,台上侧身卧像一尊,头东足西,长一米八,与其人略同,传说是披云子坐化之所,其实应是全真道人修炼仙丹时仿佛教涅槃而雕的模拟像。第四窟三天大法师龛,窟平面扁方形,三面雕像,每面雕尖拱形龛各一,主像各一尊。各像发髻凸起,衣饰流畅,侍者身材修长,侧身微曲,极富宋风。第五窟为玄真龛,内雕石像三尊,主像结跏而坐,侍者立于两侧莲台之上,衣饰、手法及造像风格与第四窟同,为宋代作品。第五洞为三天大法师龛。第六窟为五帝龛,主像一等,端庄凝坐,左右待者谦恭微谨,右角雕妇人半掩门,面目衣饰与第一窟同,为元初所凿。第七窟为七真龛,又名玄门列祖洞,分内外两室,内室雕王重阳七大弟子像,外室雕有龙白虎像,被盗凿。雕像分三面排列,正面三尊,两侧各二,并有侍者像。第八窟为辨道龛,规模甚小。现存为明、清泥塑三皇、关羽等像。八个窟现存道教造像七十八尊。
龙山石窟规模虽不大,但雕凿技术奇特,面型方圆。衣饰沉厚,线条简练,风格粗犷,生活气息浓郁。我国石窟造像多为佛教题材,此窟甚异,内容全为道府诸神和立门列祖,截至目前所知,尚属海内孤例,亦可称之为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一九五七年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xiaoxiaoqing(玫瑰花开) |
2006年1月5日 08点59分 |
评分:10 |
龙山石窟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 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 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