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福建 → 福州 → 欧冶池 → 概况 |
|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冶山(泉山、将军山)北麓,今鼓屏路北端东侧。 《三山志》载:"今将军山之地,昔冶山之麓也,亦名东冶,及俗呼欧冶,皆以东越故耳。""唐元和中僧惟干浚之,得铜刀、敛环数枚,犹有冶灶在竹林间。 宋程师孟在此创欧冶亭,作诗又为《后序》说:“予至州之明年,新子城,城之东北隅,灌木阴翳,因为开通,始问此水,或对曰:‘欧冶池’”。 元代,又建三皇庙、五龙亭。至明弘治间,池已严重淤塞,仅存半亩方塘,且围入贡院。道光八年(1828年)重浚,池面扩充几倍。光绪十八年(1892年)立欧冶子铸剑古迹碑。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闽侯县名胜古迹保存会重浚之,并修复欧冶亭、凌云台、喜雨堂、剑池院等。1982年,福建省财政厅拨款重浚,池岸砌石,池内泉涌如潮;还在池北建剑光亭、石舫、池心亭等仿古建筑。
在福州鼓屏路中段的东侧,有一条小路叫"冶山路"。这里就是2000多年前福州最早城池的遗址所在地。据宋朝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三山志》记载:"闽越故城在今府治北二百 五步。"又明朝王应山的《闽都记》载:"将军山一名冶山,在贡院西南,闽越古城。 "实际上,从何处起是屏山,到何处止是冶山,其分界线分不明白。那么,福州最早为何称"冶城"?这跟春秋时期著名的冶铸宝剑能手欧冶子有关。《吴越春秋》一书说:"赵王允常聘请欧冶子作名剑五枚,允常传数世至无缰,因灭于楚,乃徙于闽。"由于相传欧冶子在此铸剑淬火,故名"欧冶池"。《三山纪略》也有这样的记载:"冶山者,冶铸之地。" 欧冶池是福建最古老的一口池,现在冶山路省财政厅院内。古时欧冶池范围很大,环池一周达数里,池畔建有楔游堂、秉兰室、五龙堂、剑池院、欧冶亭等。欧冶亭为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福州知州程师孟所建。程有《欧冶亭序》说:"……于是亭阁其上,浮以画舫,可砚可游,州人士女,遂为胜概。 "欧冶池为福州一大胜景。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如 明代王应山《欧冶池怀古》诗: 昔闻欧冶子,鼓铸凌飞翰。 芙蓉吐精英,池上生严寒。" 明代张时彻《宴集剑池》诗云: 石径缘青嶂,朱筵敞翠微。 采莲牵水荇,移舫乱云衣。" 水光山色,树绿花红,朱筵华宴,红男绿女,令人眼花缭乱。 但明代之后欧冶池多为民居所占,仅存半亩方塘,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欧冶亭"被镇守太监卢胜移至"欧冶池"之西,不久为风雨所圮,清道光八年(1828年)购民居重浚,并扩大"欧冶池",重建"欧冶亭"于池之南。池畔有冶池园。1983年重浚池塘,疏通水源,垒砌石驳岸,环池筑有石栏杆,修复欧冶亭、剑光阁、石舫、喜雨轩、月台、曲桥等。种花植树,郁郁葱葱,既为古迹,又作胜景,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出土的一块古石碑,上刻"剑池"二字,现陈列于于山上福州市博物馆里。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