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苏 → 苏州 → 兴福禅寺 → 概况 |
|
常熟兴福寺位于城北虞山之麓,青嶂叠起,古木参天,飞泉石桥,气象雄古,颇擅林泉云壑之美。 本寺创自南齐,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宅为寺,名“大慈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黑白二龙交勇,冲逆成溪,遂成破涧,故又名“破山寺”。唐懿宗咸通九年,敕赐大钟及“兴福寺”额因名兴福寺。 志乘所载,兴福寺高僧有唐之怀述、常达;梁之彦偁;宋之晤恩,或弘宗演教,或神应感通,溯自开山以来历干五百余载。世变沧桑,兴废屡更,端赖硕贤,砥柱其间,奕叶相承,传之无尽。 兴福寺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咏,驰誉千载,今犹存诸多名迹,兹简介于后: 唐尊胜石幢:二幢立于山门前,左为平原陆展书,右为京兆全贞书,精妙无比,今尚存其一,立于破龙涧畔。 救虎阁:梁高僧彦偁,德腊具高,戒行清苦。一夕登阁,有虎中矢,咆哮于地,徐为拔之,虎瞑目舐血,顾而偁去。及晓,猎户寻踪而至,偁示以矢,猎户感悟罢猎,此阁因名救虎阁。 白莲池:位于救虎阁前,池产干叶重萼,白莲芳色异常。 空心潭:志载兴福寺山下有泉,潴而为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渊深澄澈,可烛须眉,天光日华,上下交映。 空心亭:亭以常建诗得空心之名。破山之秀,钟于斯亭。设置既宜,称谓允当。人知少府诗之工,而不知所以为工,一登斯亭,不言而喻。 君子泉:志载《泉铭》曰:石窦出泉,澄清莹澈。一勺多耳,不盈不竭。岂伊谦受,将毋安节。君子饮之,洁厉冰雪。 廉饮堂:位于“君子泉”前。同光二帝之师,翁同和削籍后,一度隐息于此。 至于常住教乘,明末有天池僧明昱,阐扬“慈恩法相”。清代光宣之际,法灯和尚开堂说戒,专弘“南山”。其后住持乏贤,山门寥落。民国丁巳夏,本寺檀越及邑中耆老,礼请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莅临主持法席。时冶公方以慈善事冗,难以兼顾,因命嗣法弟子月霞、应慈法师来主斯寺,重振宗风。 月霞法师为华严宗大师,历主法筵,秉拂伊始,即席不暇暖,筹设“华严讲堂”,以扬法化,未几示寂。应慈法师一遵霞师遗训“力弘华严,不作方丈”,年登九十有奇,犹斋讲不辍。法门人持松法师,继主法席,惠宗、潭月二师相与辅弼,创立“法界学院”,培植僧材。退席后,复求法东瀛,于高野山天德院谒金山穆韶,受真言宗传授,得五十一世阿闍黎位,有〈〈华严〉〉、〈〈密乘〉〉、〈〈唯识发相〉〉名著于世。 今住持妙生和尚,昔曰肆业法界学院,深受奖掖,是以知恩报德,数十年守山不去,备尝辛苦。今欣逢盛世,佛日重光,和尚率众行道,禅诵雍和。唐少府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之清境得以再现于今日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饮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唯闻钟罄音 然而,米芾并没有按照钱起的原诗书写,而是根据自己在兴福禅寺的领悟给钱起的诗改了五处。这五处是“初日照高林”改成了“初日明高林”,米芾认为既是初日,寺里必定先明亮后才得以照晒到阳光。“曲径通幽处”改为“竹径通幽处”,原来钱起写的“曲径通幽处 ”在兴福禅寺玉佛楼后面山上,那儿长有一丛丛的观音竹。 据说成语“曲径通幽”最早出自于钱起的这首诗。还有三处是“万籁此俱寂”的“俱”改为“都”,“唯闻钟罄音”的“唯”改为“但”,“闻”改为“欤”。米芾这么一改,或许更增添了人们造访兴福禅寺的兴趣。因为有些人“与其说寻景,不如说是寻诗”(余秋雨《文化苦旅》)。 兴福禅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天王殿后一座建筑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然后才是“大雄宝殿”,而传统的寺庙建筑排列则是按照“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顺序。兴福禅寺的这种排列在国内寺庙里比较少见。 →回复
→回复
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这首五言律诗题为《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所写。破山寺,就是常熟的兴福寺。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已称之为“古寺”,可见它历史的久远。 据地方文献记载,在佛教大盛的南北朝的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至梁大同年间,拓建寺基时挖到了一块石头,清除石上泥土后,发现此石纹路左看如“兴”字,右看象“福”字,于是,这块“兴福石”便保留了下来,而寺名也因此而改成了“兴福寺”。常建称之为“破山寺”:据古籍载,相传唐代贞观年间,虞山出现一条白龙,白龙变化为白胡子老翁,常到兴福寺听高僧讲经。高僧问他从何处来,老翁答:我不是人,是龙。问:可以看看你的本相吗?答:可以,但你别害怕。老翁现出原形,果是一条张牙舞爪的白龙。高僧见了感到恐惧,连忙口诵咒语,召来揭谛神,揭谛神化作一条黑龙与白龙相斗,白龙不能胜,冲山而去,寺前山坡为之破裂,故称“破山”。破山寺因此而得名。而寺前破裂的山坡则形成了一条山涧,称为“破山涧”,因与龙有关,又称为“降龙古涧”。由此可知,兴福寺改为破山寺当是唐贞观后的事了 唐代的武则天倡导佛教,但到会昌年间,武宗李炎却厌恶佛教,诏废天下寺庙,破山寺遭到了极大破坏。唐宣宗即位,佛教又得以复兴。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懿宗特赐破山寺一口大钟。咸通九年又赐“兴福寺”匾额,于是又恢复了兴福寺原名,延用至今。 兴福寺自常建题诗后,名声远播,本邑和外地慕名来游寺者络绎不绝,其中不少名士骚客文人诗僧,或步韵题咏,或赋文作记,如唐皎然、吴融、皮日休,宋仲殊、李光、居简、莫俦、高翥、真山民,元周才、张著,明吴讷、魏冲、黄淳耀,清钱谦益、吴伟业、陈瑚、毛晋、邵陵、钱曾、钱陆灿、汪绎、汪应铨、王应奎、邵齐熊、邵齐然、孙原湘、翁心存、翁同龠禾,清末民国陈三立、康有为、张鸿、杨圻、蔡寅、于右任等;为寺留墨题字的有翁同龠禾、康有为、陆抑非、沙孟海、田桓、朱剑芒、沙曼翁、赵朴初、陈从周、谢稚柳等。 兴福寺高僧名师,代不乏人。唐怀述、常达,经历了武宗灭法之劫,寺宇被拆,佛塔被毁,僧众被逐,但他们奉佛信教立志修行之心始终不渝,后来佛教中兴,他们重披迦裟,为恢复兴福寺而殚精竭虑。五代彦,出家后,严奉戒律,刻苦修行,唯善是从,有为虎拔箭疗伤劝猎户不杀生之美谈。宋晤恩慧根极深,精通佛典,演绎天台宗教义,在兴福寺建宗教院阐述佛学,宏扬佛法终身。这四位被称为兴福寺“四高僧”,墓塔留存至今,永为后世僧俗尊崇。四高僧之外,还有智宏、格庵、希鲁、无著、洞闻、道源、雪鉴、惠宗、月霞、应慈、持松等等,或以律显,或以禅称,或表天台之法,或阐华严之宗,讲席宏开,名闻遐迩,兴福古寺亦因此而跻身名刹之列。 兴福寺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屡经兴废。唐武宗灭佛,明嘉靖年间倭患,都使兴福寺遭到极大破坏。 “文革”动乱初起的1966年8月26日,兴福寺又遭到了毁灭性的浩劫。某校无知师生以“破四旧”为名冲到寺里,摘下寺匾,砸碎塑像,焚毁木雕,一阵疯狂打砸,“殿堂僧舍,佛象经藏,法物碑幢,书画珍木,无不被毁。刹竿倒地,比丘被逐,神天焦烂,名迹丘墟。自唐会昌以还,佛寺之遭祸未有甚于此劫者也”(钱仲联《重修兴福寺记》)。千年名刹,只剩空屋数间,成为堆物的仓房。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全国各地开始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79年底,江苏省建设委员会发文,要求各地对园林风景区进行保护和维修,常熟得到省建委拨款十万元,开始部署对兴福景区的整修工作。1980,兴福寺外围的牌楼即头山门、望山轩及罗汉桥上游的“梵天游”景观首先修复。这年秋天,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宗教局局长陆恂如来到常熟视察宗教政策落实情况,接待他的常熟县委和县委统战部领导向他反映了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陪同他视察了兴福寺。这时,四高僧墓刚由文管部门进行了修葺,黄色的围墙已重建,墓门牌楼也已竖起。他们走到兴福寺,眼前的齐梁古刹是一片荒芜景象,房屋破旧,曾经做过外贸仓库的殿舍空空荡荡,破破烂烂,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陆部长当即指示要对兴福寺进行恢复整修,因为兴福寺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刹,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影响,作为文物古迹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其时,国务院已发了文件,全国一批重点寺院要进行恢复整修,为发展旅游业服务,省里也据此发文,将兴福寺与扬州的大明寺等一起列入第一批名单。陆部长回省后,省里向常熟拨了5万元,作为恢复兴福寺的经费。常熟县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建立了由当时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常熟园林胜迹整修领导小组”,成员有十人。这个小组到1983年改名为“常熟市古典园林建修小组”。 “园林胜迹整修领导小组”建立后,首先修复的是兴福寺的藏经楼和楼下的方丈室。陆恂如后来又到常熟检查工作,对常熟积极落实宗教政策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认为花钱虽少但办事效率高,回省后又增拨一笔经费给常熟。前后省里拨款共达50万元。 从翻建藏经楼开始,兴福寺进入了全面整修时期。从1980年至1982年5月,翻建了藏经楼和观音殿,修整了天王殿、禅堂、斋堂、廉饮堂和东西长廊。其中天王殿三间,拆修面积203平方米,当时屋面破旧,漏雨严重,西面山墙向西倾斜达15厘米,四根石柱向北倾斜20厘米,屋架破损严重,铺地砖已无完块。需要全部拆修,换去大梁、山墙柱和椽子,重做屋面,重砌山墙。光是天王殿就花经费10余万元。其他如东西寮房、禅堂、斋堂等也都进行了重大翻修。这批工程完成后,于1982年6月起,开始修复大雄宝殿、华严学院楼、四高僧殿、曲径通幽廊,天王殿装金,重塑大殿三世佛、十八罗汉,开挖西园放生池,建石舫,搬迁亭,安装了重铸的宝鼎。这些工程至1983年12月完工。 天王殿内的金刚等塑像工作是通过在沪常熟籍画家朱颖人等介绍,由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来承担的。大雄宝殿内佛像、罗汉及鳌鱼观音、南海诸佛均由浙江宁波佛像研究所塑制。四高僧殿内塑像则由吴县太湖东山匠人来泥塑(后因不理想,于98年又请宁波所重新雕刻)。大雄宝殿泥塑工作于同年12月8日竣工。 984年1月3日,常熟市人民政府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呈送了《关于兴福寺大殿佛像装饰用金的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兴福寺大雄宝殿佛像泥塑工程……于八三年十二月八日竣工,需经过一年时间的风干过程,方可装金。……根据塑像技术人员计算,大殿大小佛像除海岛上的部分佛像上粉外,其余大佛如释迦牟尼、罗汉、观音等均需装金。按佛身正面装金的表面面积计621.24M2,共需要黄金一千七百二十八克。请审示批准计划,便于及时提货加工金箔,及早完成工程任务。 常熟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一月三日 所申请的黄金均得到如数拨给。 1984年11月30日,古典园林修建小组向市财政局递交了《关于兴福古刹结尾工程请求拨款报告》,《报告》说,兴福寺的修复工作,自80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已进入结尾阶段。为了自始至终全面搞好古刹的整修和有关景点的修复工作,经实地调查和多方研究,将在原有林场茶部旧房十余间,抓紧时间继续整修。所需费用,除请省宗教局拨款解决外,对西园重造的石舫装修油漆、放生池适当扩大、石驳砌筑、罗汉泉整修、道路铺筑和山门外胜迹破龙涧修浚,伏虎桥拆修并修复原有月河、龙象桥、名木古树保护复土和弹石街面铺筑等结尾工程,所需费用共三万九千七百多元,请批准补助解决。市财政局共拨款五万元。 经过一年时间的风干,装金工程于1985年开始。在此段时间里,开始整修救虎阁、龙王殿,建米碑亭、清冷室,划定东园界址并筑围墙。 佛像装金完工后,于85年10月12日隆重举行了佛像开光暨玄少生住持升座大典。 这一天正值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清晨,兴福寺内外就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应邀前来参加盛典的有中国佛教协会林子青居士,各地名僧有上海的真禅、淦泉,南京栖霞寺的雪烦、茗山,南通广教寺的育枚,镇江金山寺的慈舟,无锡开源寺的隆贤,苏州各寺的明开、明学、性空,宁波七塔寺的月西等,以及常熟市的党政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江浙沪皖诸名山长老纷纷来电致贺。玄少生法师身披袈裟,在大雄宝殿妙相庄严的佛像前拈香礼拜。随即,寺内钟鼓齐鸣,香烟氤氲,玄少生方丈率领阖寺僧众齐声诵经念佛,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玄少生方丈升座后,兴福寺的修复工程继续在玄少生主持下进行。1986年,修复伴竹楼、库房,增建新斋堂、藏经楼前廊。1987年整修空心亭、景心桥、假山驳岸,浚空心潭、葫芦潭、白莲池。 1988年从市文管会运回唐幢,重竖山门前。1989年新建雨花厅。1990年整修门楼。以后又有小项目陆续开工。 在兴福寺修复工程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1982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兴福寺召开了常熟县佛教代表会议,宣布恢复常熟县佛教协会。三 兴福寺是目前我市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常熟的游览胜地。 出常熟城北门,沿着虞山北路行数里,见公路之西有一岔道折向山麓,名“寺路街”,这就是通往兴福寺的道路。曲径通幽,在古代,兴福寺就像一位远离红尘的隐士,藏身于虞山北坡的幽谷里。现在当然不用走原来的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山间小路了。通往寺里的道路完全可以通行汽车。在寺路街上,有两座牌楼,都是三开间四柱础古色古香的建筑,第一座牌楼正中坊额有启功题写的“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十个大字,这是1987年7月,国家林业部批准常熟虞山为国家森林公园后建造的,兴福寺就在这座森林公园范围内;第二座牌楼是兴福寺的头山门,迎面正中额题“兴福禅寺”四字,背面额题“齐梁古刹”四字,是上海龙华寺方丈明题写的。头山门又称外山门。过头山门,走不几步就见路旁有一堵黄墙,这就是“四高僧墓”。牌楼正中额题“四高僧墓”四字是1985年请常熟书法家裴肯堂书写的,牌楼石柱上的楹联“异代并成罗汉果,空山时落曼陀花”原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所题,亦于1985年由常熟画家曹大铁补书。过了此墓园,再过去一二百米,但见叠嶂四起,山水清幽,修篁古木,浓荫蔽空,静听流水潺潺,山鸟啁啾,松风低吼,天籁作响,真是个“山光悦鸟性”、“岩音孕清馨”佳境。就在这上下绀碧的胜地,展现出一片古寺特有的黄墙来,齐梁古刹兴福寺就在眼前了。 在兴福寺山门前隔破龙涧的坡地上竖有两座佛教石刻“尊胜陀罗尼经幢”,其中一座因是唐代遗物,故又称“唐幢”,是佛教艺术珍品。兴福寺前的一条山涧就是有名的破龙涧,过涧上的石桥,就到了寺门口。寺门外一对石狮是用绿石雕刻成的,不多见,是1983年由别处移来的。寺门上“兴福禅寺”四字,原匾毁于文革中,现为陈从周请当代书法家沙孟海补书的。匾下砖刻“毗尼法界”四字是清初邑人孙朝让所书。寺门两侧“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原为藏海寺联,今集翁同龠禾字,移于此处。 兴福寺的现存主体建筑为明清遗构,布局跟一般寺院大同小异,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大悲殿)、大雄宝殿都依中轴线而建。天王殿大门两侧楹联“解脱门开谁肯入;浮生梦觉自知归”,八十年前由持松法师撰书,现由曹大铁重书。殿内当门而坐的是袒腹露脐、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两厢是“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是面对大殿的护法韦驮塑像。三佛殿内莲座上趺坐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大雄宝殿”匾原为清代陶浚宣书,亦毁于文革,现为田桓补书。大殿里高高的莲花宝座上三尊佛祖——释迦牟尼如来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金身趺坐,妙相庄严,阿难、迦叶分立两旁。大殿东西两壁十八罗汉,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三佛祖身后背壁上是鳌鱼观音和海岛诸神浮雕,七彩斑斓。大殿香案上终日烛火长明,青烟袅袅,清净佛地,香气弥漫。殿柱上有楹联二,一联是“愿尽未来,普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大苦;誓舍身命,弘护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沙门弘裔(弘一)撰书。另一联是“破宇宙人生大谜,舍我佛谁敢置喙;证实相色空真理,在诸仁自觉皈心。”持松法师 米芾书常建诗碑 撰书。大殿后门内地上有一块隆重起于地面的岩石,大如伏牛,纹筋纵横,这就是“兴福石”。导游至此每每止步,讲解此石来历,于是游客俯身抚摸,希望能沾点福气。 兴福寺的后禅院分为东西两园。在大雄宝殿旁向东可去东园。先经过“四高僧殿”,殿门上有“为甚到此”四字,这里是出家人剃度的地方。殿后墙壁上有康有为等人的题诗石刻。往东有米碑亭。亭内竖一块石碑,上刻常建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此诗与《全唐诗》所载吻合,与《唐诗三百首》所载略有不同),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手迹,由清乾隆时名刻手穆大展刻。名诗名书名刻,此碑堪称“三绝”,为兴福寺一宝。东园北有清水一泓,名“竹香泉”,常盈不涸;园之中部有一池,就是因常建诗句“潭影空人心”而名播四方的“空心潭”。潭上石板曲桥名“景心桥”。潭里产绿毛龟、无尾螺,为稀见之物。泉与潭之间有亭名“空心亭”。园之南部有救虎阁,就是彦拔箭救虎之处。阁前放生池名“白莲池”,池内种植莲花,历史上曾开出过名贵的千叶重萼白莲花和罕见的双头白莲花。整个东园浓荫蔽日,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是游人品茗、会友、休闲的好地方。 西园是从大雄宝殿往西,走过一个名“无漏泉”的小潭,拾级向上进入一门洞,里面是一条曲廊,循廊而行,右侧是陡峭的山坡,树木蓊郁,修篁斜插,块块嶙峋的山岩从绿草青苔中凸现,山岩之中现一泉水,名“君子泉”,干旱不涸,久雨不溢,如君子之大度,故名。再往前行,有“亭”、“印心石屋”、“日照亭”等建筑,还有放生池,池内有石舫。池之北有清冷室、廉饮堂,往东,则有五观堂。兴福寺西园环境幽静,游人每至此小憩、拍照。 出兴福寺,沿破龙涧溯流而上,就可以登虞山了 →回复
兴福寺还是一座寺庙园林,《唐诗三百首》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佳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的就是此地。园中有一汪泉水久旱不枯,久雨不溢,如同君子的肚量,因而得名"君子泉"。清朝两代帝师翁同和曾住在寺里的廉饮堂。 →回复
兴福寺始建于南朝年间,初名大慧寺,因寺在破龙涧下、破山之上,又俗称破山寺。 梁大同五年(539年),该寺扩建大修时,在大雄宝殿内发现一块大如伏牛的岩石。石上纹筋暴生,其苍劲之状,细察之下竟是字样,左看似“兴”字,右看似“福”字。见者无不称奇,视为祥瑞之石,顶礼膜拜。此事传开,这座地处幽谷的孤庙顿时兴旺起来,人们竞相从四面八方赶来,拜倒在奇石之下,祈求消灾灭病,讨取吉祥如意。寺名便因此而更改为兴福寺。唐懿宗咸通九年(863年),皇帝还特赐“兴福禅寺”匾额。 石上为什么会有“兴”、“福”字样?其实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原来,兴福寺的大雄宝殿后面就是虞山山坡,兴福石是山上岩石整体的延伸部分,寺庙扩建时被分割在大雄宝殿之内。虞山山石是石英砂岩,这种砂岩是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在湖泊中沉积而成的岩石,地质上称之为五通砂岩。由于岩石坚硬而又性脆,受地壳运动的挤压,形成了断裂和有规则的裂隙节理。兴福寺所在的破龙涧,就是岩层断裂破碎带被风化和流水侵蚀而成的山谷。而兴福石则是岩石被纵、横、斜三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切割,又长期受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了宛如汉字字体中横、竖、撇的凹凸的纹理,奇巧地构成了“兴”、“福”字样。兴与福不正是人们所企盼的吗?于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对这兴福石的“神化”已经减弱,但并不影响兴福寺的魅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唐代诗人常建的这首《破山寺后禅寺》诗,描绘了兴福寺的幽邃景色,出神入化,脍炙人口。就象张继的《枫桥夜泊》使寒山寺蜚声海内外一样,这诗也导致兴福寺四海闻名,诗的魅力,远在兴福石之上哩! 兴福石使寺因石得名,想不到《破山寺后禅寺》诗石更吸引人。这首诗的石碑在兴福寺东院内,系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手书刻制。米芾书写时,改动了常建原诗中的“照、曲、俱、惟闻”五个字,分别改作“明、竹、都、但余”,使诗与景更相贴切——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求一致。米芾手书在清代时为襄阳郡守言如泗所获,带回故乡常熟,刻碑立于兴福寺,名诗、名书、佳刻集于一石,千古韵事,流存于世,人称“三绝碑”,使后人受惠至今。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