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北京 → 海淀 → 香山公园 → “西山晴雪”碑 → 概况 |
|
“西山晴雪”碑在海淀区。从平台北望即可,即可见到石碑一座,上书“西山晴雪”,乾隆十六年立。为燕京八景之一。
→回复
→回复
燕京八景:西山晴雪 位于北京香山公园内。 北京西郊,太行山的一支余脉连绵至此,横卧拱卫,是京城的西部屏障。老北京称其为“西山”。其实,这里说的“西山”,是对这一太行山支脉的总称。而香山,则是这一带最典型的山峰。每逢冬季,这一带山峰,会积存大量的积雪且会一直延续到仲春才化。“西山晴雪”所说到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旧时的北京(这个时间可以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70年代初),城里没有现在这样的密集的洋楼高厦,视野极好,天晴之日极多。每每向西远望,便可在京城的任一个地方,看到西山群峰的皑皑白雪,目力更好之人,甚至能看到山上的小路、房屋、电杆。而现在,任你是多么好的目力,就是借助高倍望远镜,也难得有几个地方能做到了。又是一个遗憾。 相传,在金明昌时期,初名“西山积雪”。元时改为“西山晴雪”。明时又改称“西山霁雪”。 清乾隆时又恢复使用了元时名称。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西山晴雪”碑现仍立于香山公园内半山亭北、朝阳洞登山道右侧。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就成为寺院荟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开辟的园林。金章宗钦定当时西山雪后著名景观为“西山积雪”。据史载,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带建造大永安寺,还兴建行宫。后来他的嫡孙,直接继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颜璟,又在此地相继构筑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据说,某一次,金章宗西山观雪归来,御驾回京,至紫禁城之内,登皇童,扶銮驾,才欲下辇,忽一抬首,即见正当雪后天晴,遂正龙身,举圣目,以掌管江山社稷之手,慢遮龙目远望西山。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红霞映雪,青石玉琼,一派银装素裹,倍极壮丽。龙心大悦,轻启龙唇,随口说道:“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群臣附会,众口吹捧。更有善鼓噪者,就将此概括为“西山积雪”在宫内外散播。也是这评价比较贴切,遂流行为共识,“西山积雪”就开了香山冬景的赞誉先河。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词,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写道: “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由此,“西山积雪”就又演化为“西山晴雪”。私以为,这“晴雪”确实比那“积雪”更具点睛之功,虽然那金章宗有皇帝之尊威。 明代,“西山晴雪”又改为“西山霁雪”。明永乐初为翰林院侍讲的邹缉《西山霁雪》诗描写道: “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 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 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 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 记述了当时西山大雪初霁,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然画图的美好景色。 清乾隆十年(1745年),皇家开始在香山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静宜园。园内不仅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而且还具有深邃幽静的山林野趣,保持着浓郁的自然生态环境。乾隆几次龙游静宜园,后来写了《西山晴雪》一首,诗中写道: “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 万壑晶光迎晓日,干林琼屑映朝晴。 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 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 也许是乾隆认为自己写得很美,或是想对燕京八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这位颇有成就的皇帝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再赋新诗: “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 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 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 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并敕命建景名碑“西山晴雪”,此诗也镌刻于碑上。现在,此碑仍在原址。只是,地处偏僻,树木遮蔽,一般游人是难以轻易找到的。 现故宫博物院珍藏有《燕京八景图.西山晴雪》 香山的景色,一年四季各臻其妙。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气鸟声。特别是香山西南坡一带,云蒸霞蔚如锦似绣。每遇阴雨发生,山林间云雾飘渺,朦朦胧胧。冬季雪生,琼琼皑皑,银素盈目,随峰附峦,绵延无际,更显“西山晴雪”名不虚传。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