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陕西 → 韩城 → 龙门风景名胜区 → 概况 |
|
陕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城北30公里龙门镇境内。此处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惟有神龙可越,故称龙门。 相传为夏禹所凿,又名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湃,正如诗人所描绘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河水出龙门,河道即变宽,在10公里宽的河道中缓缓流动,弥漫浩渺。沿龙门逆水而上,两岸断崖峭壁,如同刀砍斧劈,山水相映,极其壮美。行约4公里为“石门”,仅宽60米,是黄河最窄之处,咆哮的黄河在此成为一束水流。再向上游36公里,就是著名的壶口瀑布。昔日文人学士游龙门,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 龙门景点甚多,传说多与禹凿龙门相关,有千尺梯子崖、天险石门关、深渊石头城、玉女莲花洞、督工相工坪、云中艄公庙、抗日旗语台等。龙门自古为秦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太元年间姚绪从龙门渡河东讨蒲圾。西魏大统三年(537年)东魏于龙门造三道浮桥渡河。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率兵西渡龙门取关中。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金将娄室从龙门西渡取陕西。明末,李自成率众经韩城由龙门渡河,推翻了朱明王朝。千百年来,两岸交通冬季靠冰桥,平时靠木船,十分艰难。1948年10月首建了铁索桥,1972年8月、1973年7月先后又建起公路桥和铁路桥,为西(安)侯(马)铁路和108国道必经之地。 在这里,黄河的河面最窄处宽仅仅80米,两岸峭壁林立,似乎惟有神龙可以跃过,据说这也就是“龙门”这个神气的名称的来由;龙门黄河大桥理所当然是架在黄河上最短的一座桥,桥的这一端是陕西的韩城,另一端则是山西的河津,5分钟之内就可以跨越黄河,慢悠悠地从山西、陕西两省之间打个来回,心里好不惬意。 1、交通:从韩城乘中巴车至下峪口,车费3元,再转乘下峪口至大桥的中巴车,车费1.5元。 2、门票:目前未设门票;龙门船票:20元/人。 3、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4、游览时间:40分钟。 5、电话:0913—5215200
昔日文人学士游龙门,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龙门景点甚多,传说多与禹凿龙门相关,有千尺梯子崖、天险石门关、深渊石头城、玉女莲花洞、督工相工坪、云中艄公庙、抗日旗语台等。龙门自古为秦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太元年间姚绪从龙门渡河东讨入蒲坂。西魏大统三年(537)东魏于龙门造三道浮桥渡河。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率兵西渡龙门取关中。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金将娄室从龙门西渡取陕西。明末,李自成率众经韩城由龙门渡河,推翻了朱明王朝。千百年来,两岸交通冬季靠冰桥,平时靠木船,十分艰难。1948年10月首建了铁索桥,1927年8月、1973年7月先后又建起公路桥和铁路桥,为西(安)侯(马)铁路和108国道必经之地。 禹凿龙门 传说禹是一位巨人,他身材魁伟,象一座高山,头戴的斗笠象巍峨的峰顶。他人大,手大,力气更大,一步能跨二里半,因而人们称他为大禹。 大禹带领万民挑走了积石山的乱石,疏川浚河,经历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终于来到龙门山。龙门山象屋脊一样横亘绵延,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登上山顶,看到了他的父亲鲧错开河道的遗迹,又看到无边无际的洪水淹没了山脚下广大的农田,便决心开凿龙门,让滔滔的河水从龙门奔流而过。大禹在龙门山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议开凿龙门之事,大家纷纷赞成大禹的主张。 大禹一声令下,臣民一起动手,大家挥舞石斧、石刀,骨铲、木来,齐心协力,开山凿石。大禹身先士卒,奋力大干。他足踩之处,立即下陷,手到之处,坚石变软。他们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容易挖了个大缺口,想不到隔了一夜,第二天又长平了。大家并不气馁,继续狠挖。这天挖的缺口既宽又深,但第三天又长平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大禹只好暂时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况。 这天,大禹刚刚回到相公坪,迎面走来了一个身穿黄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施一礼,问道: “请问老者,这龙门山却怎么挖了又能长平呢?”老人神秘地向脚下一指,说: “此山乃龙门山也。”老人把“龙”字咬得特别重。大禹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阻挡黄河入海的大山是一条巨龙,大禹刚要拜谢,那老人却不见踪影了。大禹这才知道见了山神爷。 大禹又召集臣民,说明真情,发动大家不分昼夜,不避风雨,连续不停地开凿,不让巨龙有一分一秒的喘息机会。这样一来,巨龙终于被拦腰斩断了,黄河之水象久困的猛兽一样,冲出石门,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从此,黄河流域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龙门山黄河古道两侧刀劈斧削般的石崖就象两扇石门,大禹给它取名“龙门”。后人为永记大禹凿龙门的绩功,管它叫“禹门”。禹门口河心巨石上的坑坑凹凹,据说就是当年大禹凿龙门的遗迹。 射龙战门 龙门西山上有条卧龙沟。沟顶通天,沟深无底。据说,沟里盘踞着十多条恶龙。大禹凿开龙门之后,卧龙沟里积水渐渐退了下去,恶龙们感到来日来临,有的倒吸一口凉气,吹向上天,顿时狂风大作,有的喝足黄水,喷向大地,霎时风雨交加。恶龙们乘机爬出深沟,伤害了许多人畜。 大禹为民除害,持弓搭箭,把恶龙一一射死。 过了卧龙沟不远,河身两岸又矗立起两座丹崖翠壁,遥遥相对,这便是鬼门,由魑、魅、魍、魉、妖、邪、怪七个恶鬼把守,不让大禹通过。大禹冲冲大怒,象巨峰一象屹立在鬼前,手持大石刀,大喝一声: “恶鬼们听着:你们胆敢胆挡疏河大工,定叫你们葬身鱼腹!”妖、邪、怪三鬼闻声冲出鬼门,迎战大禹。只见妖鬼口吐妖气;邪鬼立于邪道;陉鬼点起鬼火。大禹巨唇微动,口吐正气,一下子压住了妖气;大禹大脚一踏正道,一下子踢翻了邪道;大禹胸中的熊熊怒火,一下子烧灭了忽明忽暗的鬼火。魑、魅,魍、魉见妖、邪、怪三鬼战不过大禹,便口吐阴火,在烟雾迷漫中窜出鬼门,从四面包围上来,把大禹团团围住。大禹盛怒之下,身材又高了几丈,他舞动石刀,左杀右砍,大战三天三夜,直杀得七个恶鬼头破血流,一个个倒栽在黄河之中喂鱼去了。鬼门两边石崖上,现在尚存许多斑点,那就是厮杀时所溅的血迹。 过了鬼门,不到二里路,忽然两山紧紧靠扰,这就是神门,由二郎神把守。 大禹过了鬼门,直奔神门而来,他那“腾腾”的脚步声,早巳惊动了二郎神的哮天犬,哮天犬对着大禹“汪汪”直咬。大禹喝道: “狗仗人势,休要狂吠!”一句话震得哮天犬哑然失声。二郎神大惊,立即举起划天戟,冲出神门。大禹向二郎神深深一揖,说: “二郎大仙,为拯救九州百姓,请放开神门,让大河畅通。”那知二郎以天神自居,傲慢地说: “此乃神门,焉能让黄河从此通过!”大禹说:“黄河亦称神河。神河过神门,顺乎天理!” 二郎这区区武神怎能舌战过大禹?他恼羞成怒,挥戟直刺大禹。大禹巍然屹立,舞动石刀,只听“咣噹”一声,震得二郎虎口鲜血直流。他们战了七天七夜,大禹终于战胜二郎神。二郎又说要启奏天帝,才能打开神门。大禹命他快快奏本。霎时天帝玉旨传来,说: “大禹治水,万民同庆,开放神门,永归黄河,请禹上天,治理天河。”二郎宣旨一毕,即在东山石崖上画出四百余阶石台,请大禹沿天梯登“天门”。天门两侧,天灯高悬,迎接大禹登天。但大禹却推辞道: “天下洪水尚未治好,我欲献身神州,怎能登临天门?”天帝听了十分感动,也连称赞大禹美德。 从此,黄河畅通无阻,大禹业绩,万世留芳。 禹女献策 相传大禹的女儿三岁时。父亲就出门治水,整整十三年没回过一次家。母亲常把大禹的事迹讲给女儿听,这就使得禹女想念父亲之情日益迫切。她常常依门远望,巴不得父亲突然出现在眼前。 有一天,禹女又在家门前远望,忽见从极远的天边有位身穿长袍的人向她飞奔而来。禹女惊喜地喊: “妈,爹爹回来了!”母亲闻声赶出门来,却见一只大丹顶鹤向她家徐徐飞来,然后停在门首。母亲忙问, “仙鹤,你莫非能驾我女儿寻找她爹?”话音未落,这只仙鹤就温顺地卧在禹女面前。禹女骑在仙鹤背上,也不知飞了多长时间,飞到了龙门山上。这时,大禹正在用石斧敲打着坚硬的岩石,旁边放了一大堆弄坏的工具。大禹抡起石斧,只听“咣噹”一声,石斧被震得开了花,可岩石上只留下一道白印印。大禹开山遇阻,心里闷闷不乐,正在这时,禹女来到父亲面前。她见此情景,心中已明白大半,就低头仔细地端详着山石,细心的禹女发现那青色的山石中夹着一条条丝线一样的白线。她站起身,抚摸着自己那乌黑的青丝,忽然想起自己每天不是顺着它梳理头发吗?何不也顺着这白色的石线击破顽石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父亲。大禹依照女儿的建议,抡起一把石斧,顺着白色石线奋力砸去,只听“咯噔”一声,顽石沿石线裂开一条长缝。众人也抡起石斧,顺石线敲击,果然斧落石裂,工程又飞速地向前进展。禹女献策有功,得到众人的称颂,称颂之声震撼山岳。大禹领着女儿向众人再三拜谢,说, “且莫颂功,抓紧时机开山事大。”那知众人称颂之声早已惊动龙门山上众位仙姑。她们乘风来到龙门工地,把禹女接到相公坪北悬崖上的“莲花洞”里。风姑把莲花洞边三尺见方的一块青石吹得干干净净,为禹女作梳妆台,石姑在台上给禹女打了个石坑作为脸盆,泉姑给禹女送来了清冽的泉水;只有金姑想得好,她把金子镀在一块光滑的褐石上,使石头日夜金光闪闪,作为禹女梳妆用的镜子。这些东西至今还在龙门山上。 禹女就住在莲花洞里。她传的破石良策流传千古,造福万民。 禹王锁蛟 传说龙门山原先是一条阻挡黄河入海的恶龙。这恶龙有个最小的龙儿,叫做“蛟”。别看蛟小得象条七寸蛇,可魔力大得能掀起平地三重浪。 恶龙挡河的时间,蛟就常常盘在洪水头上,使大水象猛兽一样吞没田地,伤害人畜。黎民百姓早就对恶龙、恶蛟恨之入骨,人们一见发大水,就知道又是蛟在作怪了。至今韩城人把遍地洪水还叫“平地起蛟”。 禹王凿龙门那当儿,把那条恶龙拦腰斩断了。恶龙临断气时,唤来了它那恶贯满盈的“蛟儿”,要它毁坏黄河河岸,叫洪水再次泛滥成灾,使禹王治水大业前功尽弃。蛟领会了龙父的恶意,暗藏在黄河滩的马蔺草中,伺机兴风作浪。 六月到了,黄河又发大水。只见那黄浪滚滚触龙门,奔流到海不复回。突然间,河水掀起几丈高的滔滔巨浪,浪头却不再前进。本来由北向南流的河水竟然向东西两岸横冲直闯,直冲得岸边的高土崖大块大块地向下倒塌,一片片良田,一个个村庄直崩到黄河水里,人畜死伤,不计其数,父老兄弟,叫苦连天. 同百姓患难与共的大禹和难民们一块儿站在黄河岸边。他望着眼前这片凄惨景象,脸上罩满愁云。于是,他就向身边的一位白须老石匠打问黄河崩崖的缘由。老石匠说: “保险又是恶蛟作怪。”大禹问他如何制服恶蛟。老石匠抬头一看,认出他面前站着的人就是万民爱戴的大禹,便说: “禹能治水,必能锁蛟”大禹一所,即向老石匠深深一拜,说:“若要锁住蛟,还需当地佬。”老石匠也拜倒在禹王面前,说:“锁蛟急如火,我愿献石锁。”言罢,,二人相扶同起,共同商讨锁蛟大事。这时,虽然有了大石锁,但用什么缠缚蛟身呢?要知道,那时人还不会种麻合绳呀!正在作难时,难民中有人说: “龙门山上长的葛条,可以绑蛟。”这话当真,后人还常用葛条抬大老瓮哩! 大禹辞别众人,到龙门山请当地人割来葛条,又命水手把木排放入黄河洪水中。他第一个跳上木排,带上十几名水性好的壮士,乘风破浪,直奔向恶蛟掀起的几丈高的浪峰上。这恶蛟一见大禹带人破浪而来,气得象蛇吞了蛤蟆一样,肚子圆鼓鼓的。它使尽全力,一摔尾巴,只见滔滔恶浪向大禹所乘木排冲打而来。恶蛟张嘴伸舌,正要伤害大禹,大禹却利用靠近恶蛟的机会,抛出九十九条葛条,冷不防把个恶蛟缠绑得死死的。恶蛟还想挣扎,那知葛条湿水,越勒越紧。这阵儿,黄河的巨浪便“哗”的一声退了下去。河岸不崩了, 良田村庄保住了。禹王和水手们把这作恶多端的孽蛟用大石锁锁在龙门出口河心的巨石上。大禹上岸后,要拜谢献石锁的白须老石匠,可到底再没找见这位老人,他想:这大概是山神显灵,便朝龙门山三拜九叩。 天长日久,葛条腐烂,恶蛟便被锁着流入大海。后来,听人说蛟长成了庞然大物,但仍被锁在海底,这就是古小说中听说的“海底蛟龙”。 鲤鱼跃龙门 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服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 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 “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 鲤鱼们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炼摔尾跳跃之功。就这样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 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 “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 “禹王说: ‘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 “多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却说有条为众鱼唤气垫身的金背鲤鱼,跟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惟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一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怪道老人传说,过去在黄河上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立即放回黄河中。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作法就来源于此。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便“把童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韩城城里还设立过“龙门书院”。文庙大门照壁上有砖雕的“鱼跃龙门图”。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