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陕西 → 汉中 → 张良庙 → 概况 |
|
位于秦岭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 相传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在这里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 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此举正中刘邦下怀,当他当了西汉开国皇帝之后,就敕封张良晋侯。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实行暴政统治的时候,张良还是个青年,出生于公元前185年,安徽毫州人,号称姬公子,其祖父姬开地,父亲姬平,都相继为韩国相国,侍奉过五朝君王。及韩国灭亡,张良为了报仇雪恨,不畏强敌,乃决心刺杀秦始皇。趁秦始皇东游之际,宫车行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内),张良马上令力士抛出120斤重量的大铁锤,可惜“误中副车”,受惊的秦始皇却安然无恙,力士当场被擒,触树而死。姬公子便隐名匿姓(改为张良)逃亡到下邳(念pi,一声)。“搏浪飞椎”的典故源于此。李白有诗云:“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张良逃到下邳以后。在圯桥(即江苏沂水大桥)遇见黄石老人,黄老为了考验张良的为人和才智,故意将鞋子掉在一桥下,吩咐张良去拾上来,还叫他亲自跪地穿鞋,张良一一顺从照做,获得黄石公的青睐,便约张良5日后天明来圯桥上再见。张良一连两次都迟到了,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进圯桥。才见到了黄石公,黄为了奖励张良的这种韧性、耐性和毅力,授给他—部周文王遗著的《大公兵法》,张良在艰难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读,遂感行刺秦始皇乃为蠢事,后来便做了刘邦的谋士。 张良庙原在紫柏山顶,约在明清之际移至山下,相传为张良的“辟谷”之所在。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l.4万平方米。庙门是彩石基座。砖构券洞式牌搂。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大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圯桥为黄石公进履之意,即“圯桥纳履”典故而设计建造的。当年苏轼曾在这里吟颂:“曾闻圯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赞扬了张良一生有始有终里表一致。门院内有钟、鼓楼和三角形的“灵官段”,越过遍立历代名人碑碣的前、后过庭,进入二山门便是大殿院。大殿院是张良庙的主题——人生业绩的光辉点。殿上悬有白金匾额,4个金光灿烂的大字:“帝王之师”。观后,不由得使人想起《唐诗》李商隐的诗句:“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这座殿院当然专为此题设计的。张良辅佐刘邦的功绩很多,知名度特大的首推《鸿门宴》这个故事。鸿门在现今陕西临潼区东新丰镇,为当地所兴办的旅游点,有宴会故址、有“项庄舞剑”的塑像,基本再现了当年“鸿门宴”事件。 西汉建国之时正是张良隐退之时。他只管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麓,日与百姓为伍,躬耕田亩;夜与琴书相伴,悟道参禅。冯玉祥将军,在此留下敬仰张良的楹联:“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庙大殿中供奉着张良的塑像,道骨仙肌,智慧卓然。右侧:“南花园”的池中有张良“辟谷学仙”的“辟谷亭”。于右任题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赞其“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高风亮节。左侧北园建有“洗心池”,清冽一潭,青天白云映入池底,使游客在此得到精神的浴涤。“北花园”中还有张良拜黄石公为师的“拜师亭”,还有学成自退,返回云山的“回云亭”。再经翠竹蔽荫的曲径盘道攀援直上便到了庙中的制高点,人间仙境的“授书楼”,它取黄石公给张良授书之意。凌顶举目,天地之间,谷幽漳明,神意飘然。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幅。无数失意官宦和厌世文人纷纷留墨迹托意于此。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柴关、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成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大有护法卫道之像。二水轻流低吟,如琴鸣曲;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再加以庙宇玲珑,楼台迭现,常使风尘仆仆的游客,如去云雾飘渺,变幻无常之境,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张良庙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成为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1、交通:可乘坐西安—留坝、汉中的长途中巴车,约5小时路程;也可从汉中北环路长途汽车站乘坐汉中—留坝的长途中巴车,每小时一班,约2小时路程,车费10元。 2、门票:12元 3、讲解:10人以上20元,20人以上50元。 4、购物:西洋参(全国三大西洋参基地之一),中级(约10支一斤),60—70元/斤;土蜂蜜(西洋参花、中草约花蜜),7元/斤;另有香菇、木耳、灵芝等特产均可在留坝镇上购买。
紫柏山位于在秦岭南坡,在褒斜古道的留坝县西北,因山上有众多的古紫柏树而得名。紫柏山海拔2600米,古树参天,层峦叠翠,也是汉江支流——褒河的发源地之一。而张良庙就坐落在紫柏山下。庙宇依山傍水,左右有褒河支流两水相携,周围有五山环抱,碧水萦绕,紫气漂浮,幽雅祥静。建安20年曹操征战路经此地,面对这如锦似画的山水美景,不禁赞叹道:“无怪乎张良、子真在此隐迹,真乃天堂也!” 下了车,来到张良庙前,就觉得这庙宇有些不凡。青灰的门楼坐南朝北,是一正方牌楼。楼有9米高,重檐叠墙,券拱飞角,端庄肃穆,弥漫着一种很老的味道。正中的券门额楣上,有一块砖匾,上面书写着“汉张留侯祠”五个大字。大门两侧有一幅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称赞张良椎秦和黄石授书的佳话,当然这也是张良庙的立庙之宗。牌楼之下还树有一块石碑,上书: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 进了牌楼,迎面一幅“进履桥”匾,上面画着一个老人在石桥上穿鞋的情景。这所表白的,就是黄石公授《素书》与张良的故事。 张良(前256—前185年),河南禹县人。张良祖上本姓姬,祖父和父亲曾侍奉韩国五代君王。秦始皇灭韩之后,张良立誓要报丧国之仇。在他38岁那年,曾在河南原阳与人共同谋杀秦始皇,结果未遂。为逃避通缉追杀,他逃匿到下坯,埋名改姓,更名为张良,字子房。就在张良不知如何复仇之时,他遇到黄石公,并得《素书》。张良苦读得到玄机,后又遇到刘邦,并辅佐其打天下,逐成全了复仇之道。 这“进履桥”的故事载于《史记》。说张良在下坯,一次在沂水桥上遇见一老翁。老翁见到张良,故意把鞋子掉到河下,并让张良去拾。张良念其年岁已大,便不顾羞辱,去拾来给老人穿上。老翁没有致谢,抬脚就走。不一会,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让张良五日后在这桥上相会。张良应了,如约而来,可老翁早已在桥上。老翁责备他不该来迟,要他第二个五日天亮时再来。这次天不亮张良就到了,见老翁又在桥上,仍说他来迟了,又要他第三个五日早上来。这次张良前半夜就到了,过了一会老翁才到。老翁见到张良早到了,说应该如此,随后取出一卷竹书交给张良,说“读此书可作王者师,十年后兴天下。”张良接过书要下跪叩拜,老翁忽然不见了。此后,张良潜心研究,深得其道,以兴兵为策,在下坯领百余人聚反,后在山东微山与刘邦起义军相会,后辅佐刘邦灭秦亡楚打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看过“进履桥”往里走,便是大山门了。大门上方的额匾上书写有“保安观”三个字。这就是全国十大道教十大洞天的“极真洞天”。里面的三清殿院,供奉着道教始祖,即天宝君、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整个庙宇弥漫着道教的古朴气息。 祭奠张良的大殿,在大山门右侧的二山门之内,进了二山门,也就来到张良大殿院内。 来到二山门前,檐柱上的楹联引人贮足:知足知机,黄石素书酬大知;克谦克让,赤松仙踪仰高风。上有一横匾,横书“帝王之师”四个白色大字。大殿院也非一空旷的院落,院内有一所拜殿券厅,把大院分成前后两个部分。而拜殿券厅内,陈列着许多碑刻,歌颂张良与黄石公的功德和业绩。 在拜殿前的碑刻中,冯玉祥将军题写的石刻惹人瞩目:“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山古来稀,设黄石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 拜殿后的张良大殿巍峨壮观,气势轩昂,宫殿之上挂一巨大横匾,上书:“相国神仙”四个撼人的大字。这大殿内供奉着张留侯金光闪烁的贴金塑像,举目看去,只见张留侯端庄肃穆,谦和聪慧,大度超然。这自然是张良庙的点睛之处了。 张良庙与一般的庙宇不同,就是庙宇和紫柏山浑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族具有悠久文化意义的山景风情。据介绍,张良庙占地1.42万平方米,楼殿亭阁等156间,有碑刻42通,摩崖题字51块,匾额50多面,楹联40余幅,是汉中地区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古迹。 出了大殿院后的右门,便进入一幽静的花园。迎门是一棵巨大的米兰,巨大的树冠遮下了四五米的春影,满树花蕾如粟,即将绽开,溢香流彩。往里,有几棵古老的紫柏树,曲枝旋节,苍劲健壮,如寿星一般。院里一棵高大的玉兰树,已经绽放开朵朵白花,亮出一片高贵的身色。院的深处有个六角班爪的石亭,上写着“拜师亭”。人说,这亭子之名亦取典于圯桥授书的故事。当时黄石公授书张良后,告诉他“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吾师矣”。后张良到济北,果然见谷城山下有一堆黄石,纳头便拜,并取石供奉于家中,死后又将这黄石陪葬墓中。 在拜师亭外,巍然矗立着一尊巨碑,上书“英雄神仙”四个大字,我理解其中的意思,可能说世上英雄很多,神仙也不少,但是只有张良将两者具一身。说张良是神仙,显然是因为张良心境超然如仙。据记载,刘邦灭秦立汉封臣时说:运筹策于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而张良当时并不居功自傲,不甘受其封,表示臣以三寸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他要求不受三万户之重封,甘做留城万户侯,弃官辞封,退出朝政,隐居在这山林。 拜师亭后有一条山路通向后山。沿路向上而去,经过“回云亭”,过一道窄窄的汉白玉石栏的“云梯”,便来到“授书楼”。这是张良庙的最高处,也是最神秘的地方。遥看这座木质结构的歇山楼,八角展翅,凌空欲飞,两层阁楼高耸入云。而临近视之,楼的石阶和基石均采用大理石、汉白玉,建筑严谨,工艺不凡。抬步上楼来,见楼阁内有一黄石公塑像,手指拂尘,正授兵书与张良。此塑像与迎门的“进履桥”绘画遥相互应,也深化着了张良庙的主题。 站在楼上凭栏眺望,四周青山展翠,红黄艳娇,风细流长,纤尘不染,确是一方难得的神圣宝地。面对春情浓郁的山水,仰观俯察,不胜感慨。张良乃两千两百年前西汉高祖的开国谋略功臣,与萧何、韩信并称为“西汉三杰”,而其晚年不为名利又成功隐退,的确令人尊敬。 张良隐退是千古流传的佳话。人说,张良的隐退,并不是怕刘邦杀害,而是完成了为韩国复仇的目标和心愿,认为大志愿已经实现,完成了人生使命。我想,其中既有灭秦复仇的因素,也有个人修炼的品德。也许,这还有他一生寻求后的某些失落。张良立志灭秦,以报秦灭韩的夙仇,而辅佐刘邦得天下后,发现韩再也无法复兴,他只不过是像秦灭韩一样,重复了一次历史演变。或许,这种与其初衷相悖结局也是促其隐退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抛弃名利,漠视名利,寻求一种坦荡的生活,并且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断定自己,而不是被世俗所左右,是一种超然的境界。而对于张良这样功成名就的辉煌人物,能够淡化功名,能独自驾御自己,更是难能可贵,超群拔俗,令人敬仰了。 →回复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生于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大臣。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果 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老人,并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项羽杀韩王后,他复归刘邦,为其出谋划策。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楚将英布、韩信和秦将彭越,最后歼灭秦军。汉朝建立后,他被分封到江苏留城,是为留侯。张良与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称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 刘邦即位不久,先后杀掉韩信等有功之臣,张良急流勇退,来到紫经山隐身修行,后人称此地为“辟谷”。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庙台子张良庙是明、清建筑,6大院,有房舍150余间,占地14200 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 来到山前,青砖砌成为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视”5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幅对联: 博浪一声震天地, 圮桥三进升云霞。 上联指他在博浪沙派人刺杀秦始皇一事,下联指他在圮桥求教黄石公一事.庙门右侧竖一石碑,上旋“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 入山门,便踏上一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几立着“灵霄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伟庄严,上县“明哲风高”、 “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殿内原有张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 “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院内还有冯玉祥将军所立的石碑:“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升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消遥游。” 从大殿右侧过西面的“方丈院”,便是“南花园”。园内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谷亭”,靠北为“五云楼”。大殿左侧向东为“北花园”。园中古树林立、鲜花放香,园内西北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张良拜黄石山为师之意。亭内嵌有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作的《怀山歌》石碑一方。这是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员吉所立。当年他因不满朝廷争权夺利,辞官返蜀,途经此地,感怀作诗。后来文人志士来此,多有和诗留于后世。花园四周为游廊,廊壁布满彩画和碑石。 从北花园西南出去,地势升高,游客登上层层石阶,可见阶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赵文渊、清代林则徐,以及后来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文。登上山顶,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顶上的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高离地面100米,显得高雅别致。登楼远眺,峰峦起伏,林海苍茫。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