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岱庙配天门东,院内共有五株汉柏,力干虬枝,苍劲峭拔,传为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时所植。岱庙碑刻多集中于此院,共有历代碑刻90余件。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东墙有后人书刻汉张衡的《四思篇》、魏曹植的《飞龙篇》。汉碑亭基台上有米芾的“第一山”碑,清人何人磷书杜甫路脉兴八首人均为书刻佳作。
jinling475(开心的雪) |
2005年10月19日 23点04分 |
评分:10 |
岱庙东路,前有“汉柏院”,也叫“炳灵宫”;后有“东御座”。汉柏院之门西向,上悬云纹大匾,李 大书“炳灵门”,院内原来有炳灵殿,内供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
院内还有古柏五珠,传为汉武帝所值,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高龄。“汉柏院”因此得名。古柏树身扭结上耸,若虬龙蟠曲,虽肤剥心枯,但又继生新技,苍古葱郁,真为绝奇。它以其古雅的身姿,赫赫的高龄,博得历代文人的高度赞赏,自古列为泰安八景之一,称颂为“汉柏凌寒”。
明代戴经感其凌寒御霜的铮铮傲骨,赋诗赞曰:“东封玉辇不闻音,柏树犹能慰访寻。一代精神看翠蔼,千年物色在苍林。水帘洞口风偏急,御帐坪边雪正深。到底凌寒谁与共,老松郁郁是同心。”元代文学家王奕也曾赋诗:“肤剥心杜岁月深,孙枝已解作龙吟。烈风吹起孤高韵,犹作峰头梁父音。”
汉柏,作为人们的一个审美对象,已经超过了它仅仅作为一种古老而单纯的树的价值,而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被人格化了的客观存在。它不仅是中国2000余年璀璨历史的见证,而且是人们理想化了的一种坚贞顽强、生生不息的崇高品质的象征。它那不慕秦松加封进爵的高风亮节,不向岁月低头,不向风霜弯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葱茏苍郁、枝叶扶疏、吐翠流黛的勃勃生机,怎能不让千万人仰止?!
院北为1959年在炳灵殿旧址所建汉柏亭,耸立于三层石砌台基之上,廊式券棚歇山顶,建国后曾陈列汉代名碑及毛泽东草书《满江红》和《六盘山》词二首碑。今改为茶亭。院南是1965年在“鲁西先生祠”旧址建茶七间,专供游人小憩品茗。院内今存历代碑碣90块:东墙内嵌53块,较著名的有汉张衡《四愁诗》、魏曹植《飞龙篇》,皆为后人隶书;事基四周嵌23块,著名的有晋陆机和南朝宋谢灵运的《泰山吟》,为后人小篆;院中立14块,有宋代著名大书画家米 所书“第一山”碑,有元初文学家王 赋《汉柏诗》碑,有明代书法家张钦书“观海”大字碑,有清乾隆帝御制《汉柏图碑》。此外有1984年邓颖超题“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舒同题“汉柏凌寒”、刘海粟题“汉柏”、沙孟海题“荡胸生层云、决訾人归鸟”等新刻。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