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重庆 → 大足石刻 → 宝顶山 → 锁六耗图 → 概况 |
|
"锁六耗图"全称"缚心猿锁六耗图",刻于宝顶大佛湾"观经变"与"地狱变"之间的峭壁上。全龛高7米、宽3米。由于造像规模远不如左右两龛宏大,故常不为人所注意。 龛正中主像为一个卷发人,跌坐莲台上,怀抱宁静躺卧的猿猴。卷发人头顶上方横书"缚心猿锁六耗"六字。其左侧竖刻"弥勒化佛"四字,意指卷发人即为弥勒化身。其右侧还竖刻有"傅大士作"四字。 考傅大士,姓傅名翁,字玄风,取姓曰傅大士,以地名东阳大士,自称为善慧大士。南齐建武四年(497年)生,陈宣帝大建元年(569年)卒。十六岁娶刘氏生二子,父子同修佛道。遇梵僧嵩头陀,结庵松山苦行七年,作《傅大士传》四卷。 在卷发人所坐的莲台下,刻六条绳索。其终端各缚犬、鸦、蛇、狐、鱼、马六种动物,并用文字标明各自相应代表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所谓的"六耗"、"六窗"、"六根"。 佛教认为,眼、耳、鼻、舌、身五根为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大器官,意党指大脑,其功能是记忆和推理。简言之,"六根"是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总和。与"六根"相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尘)。由"六根"作用于"六境",便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人如放纵"六根","六境"便会像尘埃一样染污人的情识,使之浸入迷住真性,从而出现"心猿意马"的烦恼和痛苦。而"六根"却又正如六动物旁所刻文字说:"眼如走犬,如五色林";"耳如飞鸟,逐空吱起";"鼻如毒蛇□□□□";"意如野马,奔走无闲";"身如大鱼,常思浊海";"音如野狸,寻尸旧回"。对"六境"的作用很大。因此,只有缚住"六根",关闭"六窗",即"六根清净",才能免受外界干扰,使"心"得以清净安宁。显然,这既是佛教"绝尘"修行的基本要求,也是佛教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在这里所要否定的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强调的是主观精神--"心"的巨大作用。 关于此点,刻于龛下部的咏心歌、咏心竭、六根渴、治六耗颂、锁六耗诗说得十分明白,现抄录如下: 独坐思惟瞻部州,几人作业几人修,不因贪爱因名利,不为新冤为旧仇,意逐妄猿如野马,心随境转是猿猴,多缘执此迷真性,致使轮回不肯休。 咏心歌: 心心心难伏难擒,形像不大,难度浅深,收之则吉应,放之则祸侵。智明通大道,浊乱起邪淫。静则万神皆助,动则众魔来寻。若将真心为至宝,何愁本性不成金。 咏渴: 方寸心非心,非浅亦非深。宽则遍法界,窄则不通针。善则生福乐,恶则祸殃侵。苦乐多般事,皆缘一寸心。 (六根偈): 眼终日求来填不满,生死事,为何却□□。 耳是非闻来烦恼起,这火坑,谁人替得你。 鼻恶气问时皆远离,身归空,香臭亦如是。 身筋缠血裹岂为亲,百年后,化作一堆尘。 意三界本来无暂止,少贪嗔,达取无生理。 舌千经万论由公说,心若悟,炉炭一时灭。 治六耗颂: 堪恨随身六耗鬼,奔走飞腾何日止,从前贪爱执迷人,好引心神都是你。 锁六耗诗: 眼耳鼻舌身共意,暗使心神不自由。 若能锁得六耗住,便是神仙大觉修。 另在龛下部正中,镌刻有字径盈尺、耀眼夺目的"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十个大字。一般人以为,这是《增广》所言,故以知心朋友难得解之。一但《增广》系明代之作,而此字为宋代所刻。再者,从此龛造像的内容和所刻诗渴的含义看,以《增广》所言解之亦不妥。其本意应是:认识、了解了普天之下的人,但能知"心"明"性",理解"心主一切"的深奥道理者没有几人。 此外,在卷发人左侧壁面邻"观经变"处,刻有"乐福善"三字,并在"乐"字之上从左至右分别刻"人天五欲"、"四禅清净"、"二乘寂灭"、"菩提自在"、"如来究竟"五图,且旁有诗偈云:"牢缚心猿脚,壮锁六贼根,心神得清净,福乐自来亲","乐是无疆福,福乃善因由,超凡入圣道,尽此这心修";"十善四弘,四禅八定,厌苦求寂,期出三界,孤调自度,悟世观空,自利利他,上求下化,慈悲□□,广□□□。"其意是只要锁住六贼,发善心,即可得福、得乐升"天堂"。 与此相反,在卷发人右侧壁面邻"地狱变"处,刻有"苦祸恶"三字。在"苦"字之上从左至右刻"人中贫贼"、"修罗外战"、"畜生患难"、"饿鬼饥饿"、"地狱极苦"五图。其旁亦刻诗倡曰:"苦厄人皆惧,祸灾有谁争,想非天地赐,心恶自然生,若了心非心,始得心心法";"贪婪杀害,荒迷酒色,喷嫉奸狡,谁曲虚诳,愚痴诡欲,作恶无耻,多疑好胜,时已凌彻,百行五常,三皈五戒"。意思是如果锁不住"六耗",发恶心,就会遭祸、遭苦下"地狱"。 纵观"六耗图"的造像和文字,无处不在表现"心为万物之主","万缘发于一心","天堂及地狱,一切由心造"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无处不在说服人们要相信"心胜"(真如佛性)和由"心"所引起的业报轮回。如果说宝顶大佛湾"六道轮回图"是佛教人生观的物化表现,那么,"六耗图"则是佛教世界观的反映。从宗教的意义上讲,"六耗图"和"六道轮回图"是宝顶大佛湾宗教哲理的两大主要支柱。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