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广西 → 桂林 → 叠彩山 → 概况 |
|
旧名桂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滨临漓江。叠彩山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为城内的游览胜地。 叠彩山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横亘市区,景色优美,又易于攀登,为桂林山景中的一个热点。 山中佳景甚多,有叠彩亭、于越阁、瞿张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风洞、叠彩楼、望江亭和拿云亭等名胜。山上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为文物的精华。若登上明月峰,驻足拿云亭,全城景色画书眼底。“一面晴风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间”。 叠彩山名,是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览了叠彩山之后,写了篇《叠彩山记》,记中说:“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叠彩山山石如锦彩绸缎,层层相叠而得名。在清朝文人秦焕创建的叠彩亭的右角,看明月峰横断的崖壁,若“彩翠相间”的锦缎,这里是摄影“叠彩”的最佳角度。 1、交通:坐市内公交2路到叠彩山下车。 2、门票:15元人
叠彩山临江耸翠,山川相接,被誉为“江山会景处”。登上山顶的擎云亭,南望穿山的空明洞、象鼻山的水月洞;东看尧山、七星岩的七个山峰;西面,老人山象老人端坐,独秀峰似玉柱擎天;北面,虞山、 鹦鹉山,远近排列。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在山腰,有一个贯通南北的山洞,常年四季凉风习习,故人称之为风洞。 要问这叠彩山和风洞的来历,请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嫦娥在桂林营造山水之时,看到那里赤地千里,老百姓的 生活极端贫苦,就准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遗憾的是她没能实现这个愿望。那是因为她当初开漓江河道误了时辰,被观音老母禁在月宫。一天,织女、麻姑、元女结伴探望嫦娥,知道嫦娥的心愿后,决心替她了了这愿。 于是三位先姑来到桂林,元女教会桂林人种各种果蔬;麻姑教 会桂林人牛耕技术,及酿制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酱,还有酥糖、腐竹和米粉等。织女把纺织技术传了下来,还在一夜之间织出了十八万千尺绸缎,堆积在桂林城北的漓江边,象两座高高的山峰。 第二天一早,桂林城的老百姓看到如山的绸缎,欢呼雷动。谁知这欢呼声惊动了一只窃据漓江深潭的千年蛤蟆精。它窜上岸来,变成一个大腹便便的富豪,看到这美丽绸缎,不禁垂涎三尺,蛤蟆精撮嘴一呼,从水里蹦出上千只碗口大小的蛤蟆。他向这些东西喷去一口白雾,刹那间变成千余个黑汉,旋风般向绸缎扑去。 老百姓正兴高采烈地分绸缎,忽然大祸临头,一群黑汉撞来,逢人便打,见绸便扛。一时间桂林城户 户闭门,哭声震天。蛤蟆精发现中间部位和西边的上部,有几千尺绸缎颜色特别鲜美,就叫众黑汉先抢那 三处的料子。抢着抢着,当蛤蟆们兴高采烈时,怪事出现了:那十万八万千尺绸缎,一匹匹,一层层地都 化成了石头。 后来,桂林的老百姓就把这由绸缎变成的山叫叠彩山。那三个因选料而掏空的洞,东边平地临江的, 叫木龙洞;中部山腰的,取名风洞;西边仙鹤峰上的,则称之为白鹤洞。 嫦娥唯恐蛤蟆精跑掉今后作孽,就一剑把它刺死,钉在岸上。如今你到木龙渡口,就会看到一块天然 大石,很象蛤蟆,这就是蛤蟆石,蛤蟆石上有座小巧玲珑的西藏式古塔,即木龙塔,就是嫦娥的剑柄演化 而来的。 来自桂海旅游网 →回复
木龙古塔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叠彩山东麓。建于唐代。圆形喇嘛式。高4.34米。塔基由三层鼓石叠成,鼓壁刻有仰覆莲花纹。塔身为宝瓶式,四面有龛。东西龛内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均结瑜跏坐于莲瓣须弥座上。塔颈有十二层相轮,上覆六角伞形盖,冠以葫芦形宝顶。伞形盖六角均有孔,原悬挂铜铃铁马,现无存。此塔独具一格,对研究我国古塔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江山会景处 在市区叠彩山叠彩亭旁。摩崖,高233厘米,宽77厘米,楷书,字43厘米,年、月名款字13厘米。据明嘉靖18年田汝成《游广西诸山征》所载,这里的叠彩亭明代为“聚景亭”,“江山会景处”当是为该处风景点题而作。“江山会景处”是羽卿留在叠彩山的第三件 作品,字形端庄严 、健劲有力。 风洞 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南北对穿,中间狭小,仅通一人,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全长20米,最宽9.2米,最高5米。总面积约140平方米。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所处地势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驾桥岭与海洋山之间的“峡道”,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少,风不断补充。随着季节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因终年“风迎更风送”,人们往往把这里称作“清凉世界”。这里的风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旅游者感受也不同。宋人刘克庄《风洞诗》,“风干天地间,惟桂尤其雄”,“不知何处起,但觉来无穷”,说出风的奇;明王鸣鹤《叠彩山题诗》,“春游门壑暖风回”,是春天的风;清徐德升《风洞山诗》,“风声习习洞门窄”,是夏日的风;明苏浚《游风洞诗》,“高台受和风”,是南国之秋的气候;清周甫麟《叠彩山诗》,“洞疑诗思曲,风逼酒瓶冻”,则是寒冬的景象了。洞里的风总是清新、和煦、凉爽、均匀交替着,这是最奇特的地方。风洞既是风的世界,又是文物宝库,是桂林山水一个重要景点。 明月峰位于叠彩山东北,海拔223米,相对高度约73米,山体面积1.41公顷,是叠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诗有“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杨芳《风洞山诗》,“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均言峰高可揽月,故有明月峰之谓,峰顶有形如葫芦的小平台,五代马殷曾在此建台,人称马王台。宋静江知府张 筑“尧山”、“漓水”二坛,以祭祀山川,并写《尧山漓水二坛记》,把山川作为土地资源,江河资源加以赞美,呼吁加以重视、保护,以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台、坛均早废。1955年在旧址建拿云亭。明月峰以高、险、峻、秀蓍称。高可摩天,雄踞江边,壁立木龙古渡头。峰尖如笋,山石逐层深进,渐次升高,登上顶颠,满城春色,田野奇峰,纵览无余。峰侧刻有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朱德总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龄登上明月峰所题“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名句,给名山增辉。 拿云亭 是游叠彩山的大高潮。到这里的目的在于眺望桂林城全景,如今,的确再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好地鸟瞰市容市貌了。请看:漓江弯弯斜斜,如微风中舞动的蓝色飘带从山的左侧悠然而去。流经苍翠的訾洲和对面的象鼻山之间,仿佛淌进了一道大闸门;再远一点,似乎难以望断,只党斗鸡山下水天相连,山水依依。将视线回收,所见漓江两岸先是拥翠叠绿,继之,民房幢幢,再继之,幽幽的七星山闯入视野,接着是挺拔陡峭、严峻伟岸的伏波、独秀二山矗立眼前,然后,宝积、骝马诸峰也被连缀起来,街市民居,向东而西,充斥在山前山后,一片繁华。倘若东望,则见尧山巍峨雄伟,群峰如波涛浪尖,此起彼伏,真真苍山如海,一派雄浑。稍近一点,星罗棋布地堆着许多不知名的石山,山旁山下,田畴围绕,绽红闪绿,好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汇景,才使得叠彩山更加名副其实,远远超越“自我”,玉成了她更广阔的境界。难怪王力先生不在别处而在叠彩亭题下了必将流芳的楹联: “过五岭近月牙秀水花桥竞秋色”。 →回复
叠彩山势由西向东,跌宕起伏,嵯峨挺拔。山间萝悬绝壁,藤绕苍岩,古树繁茂,四季常青;每座山峰间均有石阶相接,方便游人攀登峰顶;景区内有正气凛然的仰止堂,“清凉世界”风洞,揽山光水色之秀的望江亭、迎风楼,山东麓有木龙古塔、古渡,仙鹤峰上有碧霞洞,山麓有临江上下岩,于越山顶有于越亭阁,明月峰顶有拿云亭等,千百年来,被誉为“江山会景处”。 进叠彩公园大门,抬级而上数十步即到达叠彩亭。此时可望见明月峰崖壁上“石纹横布,彩翠相间”的石刻,亭西石壁上明人刻有“江山会景处”。亭东小山即于越山,山顶有于越亭;山下东面有康岩,北面山腰有素洞,是清末康有为(字长素)到桂林讲学,住在叠彩山,到这里搜岩时命名的。 过叠彩亭,进叠彩问,迎面一块石碑,上书“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1650年,明末抗清英雄霍式耜、张同敞师生拥戴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政权,抵抗南下清兵;桂林被攻占后,程张二人被俘,因不愿背叛大明王朝而双双被害于叠彩山。后人敬仰他们誓死效忠的高风亮节,于是搜集他们在狱中的唱和诗,编为《浩气吟》,刻于石壁之上,并在碑东建仰止堂表示纪念。 过了仰止堂,就可以感到阵阵清风从风洞里扑面而来。风洞长20米,最高处5米,最宽约9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由于所处地势高,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小,风不断补充,因此一年四季劲风不停。随着季节变换,洞中的风有冷、暖、清、和之别:“春游门壑暖风回”是春风;“风声习习洞门窄”呈夏风;“高台受和风”是秋风;“洞凝诗思曲,风逼酒瓶冻”则是冬风了。风洞被誉为“清凉世界”,是壁刻的文物宝库,共行210件古今石刻集中在风洞内外。洞口有陈毅元帅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诗句;洞口东侧立有一块宣扬国果报应佛教哲理的反字碑,全广西仅此一块,全国也极为罕见。洞内有唐代元悔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代书法家朱唏颜的《访叠彩岩登越亭》诗;清代画家王秉绶的《兰竹图》;篆书歪刻的“风来”二字,以示风之强劲;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寿”字石刻中内藏“壹佰”两字.有“壹佰寿”之意;袁枚的《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近代复旦大学创始人兼校长马相伯的像和像赞以从佛像近100尊等。 出风洞过叠彩楼依山右行,经望江亭、探奇处·沿石级上到明月峰顶。明月峰海拔223米,相对高度70余米,共有石级台阶400多级。 1963年春,朱德和徐特立以80余岁高龄,健步登上拿云亭,写下了“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和“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的唱和诗句。拿云亭位于明月峰顶。又名齐云、倚云,取其高之意。始建于唐,久废,1955年重建,1988再建。驻足拿云亭,全城景色尽收眼底。驻足拿云亭,向下可以“重峦叠嶂瞰江流”,只见漓江如带,婉蜒南去;远望“奇嶂排空拥翠来”,近看桂林全城尽收眼底,“峰缺露危堞,谷深回劲风”。据说季节交替,阴晴变幻时,站在不问方位能将桂林著名的老八景一览无遗:北望宝积山、铁封山、鹦鹉山和观音山,每逢雨季常有雾气散在山峦中,雨后初晴,便是“桂岭晴岚”;南望象山对面的訾洲,竹木茂盛,在细雨濛濛中,形成“訾洲烟雨”的迷人景致;旧时漓江上在现今的解放桥处有一木制浮桥,每当春水来临,人行桥上,桥在波光中荡漾,即为“东渡春澜”。 在叠彩山东麓的漓江边上,有一高4米,宽2~3 米,长10米,南北穿透的山洞,叫木龙洞。相传从前洞口有一株酷似蛟龙的古树,因生在悬崖上,根曲枝虬,有一年洪水突涨时化龙入海,只留下了这个“空明一径通人游”的木龙洞。洞口北约20来的一块巨大的蛤蟆石上,建有一座喇嘛古塔,塔高4米,用一块巨石雕凿而成,塔基成鼓形莲瓣,塔身如瓶形,四面雕行佛像,塔顶为12层相轮,六角屋形伞盖及葫芦形宝顶。该塔建于唐代,是广西最古老的石塔之一。宋代谭舜臣的《木龙洞游览题名》描绘道:“下临江岩,参唐代佛塔,览风帆沙鸟,江山之胜,此为最焉。” 叠彩山历代名人的摩崖题刻200多件,摩崖造像90多尊。主要分布在风洞和仙鹤洞两处。风洞造像多为唐末宋初的佛教艺术品;仙鹤洞多为明清时期的诗文、题名、图榜等。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