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四川 → 成都 → 崇州 → 罨画池 → 概况 |
|
罨画池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川西名园之称。罨画,意为彩色的画。此园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蜀州任官时,留下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公园占地近50亩,其中池面22亩。池周楼桥亭阁古朴典雅,山石墙曲径通幽,名贵花木千姿百态,盆景艺术享誉川西;池中游船往来,风荷左右,倒影如画,五彩缤纷。该园与另两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陆游祠、崇州文庙毗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崇州市的罨画池因景色艳丽如彩画而得名,和浙江绍兴陆游故居齐名,为中国仅存的两个陆游祠之一。 陆游是中国最多产的诗人之一,留下诗词1万余首,诗词题材广泛,多有清新之作。其爱国抒情诗,风格雄壮豪迈,为[南宋]一大家。陆游一生积极主张抗金,志在收复失地。但屡受排挤,偃蹇不得其志。 公元1173年春至公元1174年,他两度任蜀州(今崇州市一带)通判,后于公元1178年东归。在此期间,遍游蜀州名胜古迹,写诗200余首,故对蜀州的感情最为深厚。他曾写诗感叹道:"江湖四十余年梦,不信人间有蜀州!"罨画池是陆游在蜀期间留连忘返之地。他常在明净如镜的湖上泛舟,或在怡斋、放怀亭纵歌,饮酒,作诗,聊以排解报国未酬的郁闷。 罨画池东侧即为陆游祠。主体建筑有前门、过厅、内四合院等。其中,正堂名放翁堂,又名香如故堂,取义于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意,以喻陆游坚贞高洁的品格。堂内塑有仿花岗岩陆游像,高2.7米,祠内还陈列有陆游墨迹;明[清代]书陆游作品的书法作品;[清代]以来国内出版的陆游著作,及有关研究论著等。 →回复
几经兴衰 文物"升级" 罨画池公园始建于唐,成景于宋,元、明、清时期都曾进行过修葺。崇州文庙是成都地区仅存的一座完整文庙,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陆游祠紧邻罨画池,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明末因战乱祠毁,清代重修。罨画池成为集祠、庙、园林为一体的珍贵文物,现在已经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为国家级。 罨画,意为彩色的画。此园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蜀州任官时,留下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公园占地近50亩,其中池面22亩。池周楼桥亭阁古朴典雅,山石墙曲径通幽,名贵花木千姿百态,盆景艺术享誉川西;池中游船往来,风荷左右,倒影如画,五彩缤纷。该园与另两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陆游祠、崇州文庙毗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罨画池的历史沿革 1.1 唐时东亭动诗兴 如今罨画池及其东南一带,唐称东亭,其时尚无湖池,为州廨后之郡圃,兼有驿站功能。初唐相继有“四相牧州”,许多文人雅士出任蜀州地方官员,助长了蜀州“尚侈好文,俗好歌舞”的社会风气。东亭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演变为州廨后地方官们待客、游赏的衙署园林。 唐上元元年冬(公元760年),诗人裴迪在任蜀州刺史时曾登临东亭送客,杜甫作《和裴迪登临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是为东亭已具园林游赏性质的最早记载。诗中胜赞“东阁官梅动诗兴”,一个“官”字点明了东亭的性质,也记录了唐时东亭已有园林观赏用的建筑———阁,以及阁前种梅花的史实,梅阁也因杜诗而成名胜。 1.2 宋贤高风罨画池 “罨画池”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江原(今崇州)知县赵抃(字阅道)诗《蜀杨瑜邀游罨画池》,诗曰:“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诗中描述了罨画池中繁花芳菲的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标名罨画池”的原因。 《蜀中名胜记》载,“宋皇祐间,赵阅道为江原令,其二弟扬抗与俱,有《引流联句》。”该联句及序,明确记载了今日罨画池的开凿缘由及经过。其序曰:“江原县江,缭治廨址而东,距三百步。泷湍驰激,朝暮鸣在耳,使人听爱弗倦。遂锸渠通民田,来囿亭阶庑间。环回绕旋,沟行沼停,起居观游,清快心目。”于此可知,湖池乃赵阅道引水灌溉民田,顺带导入城中郡圃,潴水于洼地,兼作起居观游而成。《引流联句》中还提及,园内有“囿亭”、“东轩”等建筑,以及凿池取土堆筑的岛屿。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