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称小爨提碑,保存在曲靖一中碑亭内。该碑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4年),清乾隆43年(1778年)在杨旗田出土,碑额题刻“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高1.83米、宽0.68米,共400字,记述了爨部首领爨宝子的生平等内容。碑文系用骈体写成,文辞古朴高雅,音韵鏗锵。碑文字体是从隶书向楷书过渡文体,古朴浑厚,刚健挺拔,对研究汉字有较高的价值,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有为誉之为“正书古石第一”。另外,此碑对研究云南地方史也具有重要价值。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lianghaifr(海阔天空) |
2005年11月23日 19点24分 |
评分:10 |
云南书法的发展,经过两汉之后,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此间出土的碑刻看,其书法发展的总趋势与中原内地是一致的。
三国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称为“南中”,是蜀国的一部分。南中地区的豪族大姓主要集中朱提(今昭通)、建宁(今曲靖)两郡。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cuan)、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拼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汉族移民带进南中的汉文化在豪强大姓统治者中部分地被长期保存下来,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爨宝子碑》则是这种融和的结晶。爨宝子就是豪族大姓统治集团的成员,《爨宝子碑》是在他死后立的。
爨宝子碑虽然立碑年代早于爨龙颜碑,但由于碑形小,字数少,故称小爨。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城南70里地的杨旗田。现存放于曲靖一中内。碑首为半圆形,碑身为长方形,碑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额题衔5件,每行3个字;碑文13行,每行7—30个字;碑尾题名13行,每行4个字,全碑共计403字。
爨宝子碑文系用骈体撰成,文辞古朴高雅,音韵铿锵,书法介于隶楷之间,古朴、挺拔、刚健,表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是晋碑中绝无仅有的一种书体。
→回复
olive_jia(olive) |
2006年1月3日 15点43分 |
评分:0 |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70里的扬旗田。咸丰初年,因重修县志,首录碑文,有关人士认为有价值,才移至城内的武侯祠。今存曲靖第一中学,建碑亭保护。滇人袁嘉谷为碑亭撰书一联:
奉东晋大亨,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立碑至现在,已1 570余年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实际碑文共388字,立于东晋“大亨四年岁在乙已四月上旬”。。 爨氏是南中大姓、豪族。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就“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建宁爨习”,“官至领军”;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南中志》)至晋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1971年陆良县曾出土石刻一方,上书“泰(太)和五年岁在亲(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龙骧之墓”。这“龙骧”是晋将军名,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这碑石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早在爨宝子之前80余年,爨氏就有人做龙骧将军。其家族早已赫一时,称霸一方了。 从碑文看,这位23岁就已夭亡的太守,振威将军是袭职。碑末署名的,有主簿、录事、西曹、都督、省事、书佐、千吏、小吏、威仪等大小官吏13人,这,可看出官吏权势者的阿谀、依附,也可考查当时地方官吏的设置情况,以补史志之缺。
爨宝子碑,字多别体。后人多有考释。书体在隶楷之间,结构古朴,方毛有劲,拙中带巧,古气盎然。前人多所称道:李根源说该碑“下毛钢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
与爨龙颜碑相较,此碑字数较少,石碑较小(高1.83米,宽0.86米),故后人称爨宝子碑为“小爨”。大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