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山西 → 运城 → 司马光墓 → 概况 |
|
司马光(1O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宝元元年(1O38)进土,世称涑水先生,宋哲宗时名相,谥温国公。宝元进士,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由他主持修纂的《资治通鉴》,以编年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末一千八百年的通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而且史料考证翔实,文辞通畅。千余年来,为历代史家所称道。司马光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民间传说的“小儿击瓮”的故事,就是说他的事,传说司马光小时候曾和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孩子失足掉进水瓮中,其他的孩子吓得逃走,而司马光却用石头把瓮击破,水流出来,孩子才得救。 坟茔位于今夏县城西12.5公里,水头镇小晁村北侧一华里,东西长302米,南北宽190米。占地面积近百亩。背依鸣条岗,前临故都安邑,方圆平旷疏阔,阡陌交错。北望稷峰,高峻挺拔,南眺中条,瑶台献瑞。茔地现存司马光及父兄亲属墓冢封土堆13座。周长5——100米,高1——5来不等,呈有序排列。茔地东侧有温公祠堂,主殿五楹。殿内原有司马光及先祖四代塑像,现已无存。温公祠东有余庆禅院,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寺内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内供金装大佛像三尊,并配有韦驮、侍从塑像三尊。殿内东西两侧为十六罗汉,现尚有11尊,皆为宋元时期的彩塑。 元佑三年(1088),宋哲宗为了表彰司马光的大节元勋,敕令翰林学土苏轼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碑文2266字,详述了司马光的家世与生平。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宋哲宗“止令夺赠谥,仆所立忠清粹德之神道碑”。将原碑推倒。 金皇统年间(1141——1148),原仆倒的神道碑龟趺之侧,生出一株杏树,长势奇特。夏县县令王廷直命人掘地,得断碑四石,重新镌刻原碑文嵌于壁间,僧人圆珍出钱财建神道碑堂加以保护。遂名杏花埤,惜已剥蚀难辨。 明嘉靖三年(1524)御史朱实昌巡视河东敬谒温公之墓时,看到哲宗御篆碑额及原碑龟跌高及九尺,推测原碑之大小,于稷山访得紫润坚铿之巨石,复镌苏文于碑上,立于旧龟趺,冠以旧额。现矗立在司马光墓前的《忠清粹德之碑》高大绝伦,堪称三晋第一碑。另茔地还保存宋至民国碑记3O余通。司马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主编是夏县人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为宋代宰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著有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著作《资治通鉴》,死后赠封为温国公。 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大历史学家,曾在宋哲宗时期任宰相。司马光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民间传说的“小儿击瓮”的故事,就是说他的事,传说司马光小时候曾和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孩子失足掉进水瓮中,其他的孩子吓得逃走,而司马光却用石头把瓮击破,水流出来,孩子才得救。司马光墓,位于夏县水头乡,坟墓占地近3万平方米。司马光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茔地位于右翼,禅院列于左翼,碑楼在最前方。 碑楼高大,壮观,内有“司马温国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硕高大,碑文介绍了司马光一生的成就。碑额“忠靖粹德”由宋王哲宗亲笔;碑文为苏东坡书。是司马光墓的重要标志,对外很有影响。 余庆禅院是宋代为保护司马光墓而建立的一处寺院。寺内,现存有一座明代的大佛殿。殿内有3尊造型优美的大佛像。在大殿后部,还有宋碑五通,明清碑10多通。这些碑文,详细记载了余庆禅寺的历史,是研究司马光墓的重要史料。 →回复
一代名相、史学家司马光的墓地地位于夏县城西 12.5公里的水头镇小晁村北侧,东西长302米,南北宽190米门占地面积近百亩,这里背依鸣条岗,前临故都安邑(禹王城),地势开阔平坦,阡陌交错。北望稷山,南眺中条,可谓详瑞宝地。 参观茔地时,大致应了解墓主人的生平。司马光(公元 1019-1086年),字君实, 号迂夫,因祖籍夏县涑水,故世称涑水先生。他出生于河南省光县,取名叫光,以纪念出生地,,司马光的父亲叫司马池,宋天章阁待制,清直仁厚,为一代名臣。司马光自幼聪明过人,与儿童游玩时,一孩童不慎落人瓮中,众童吓得不知所措,惟司马光急中生智,以石块猛击大瓮,瓮破水流,落水孩童获救。于是,天下流传着“司马光打破缸’’的故事,当时京洛一带画有《小儿击瓮图》,争相传看,从此以神童著称。司马光从小养成看书习惯,7岁时已手不释卷,20岁考中进士第6名。司马光的成功,完全依靠勤奋,他睡的枕头叫“警枕”。“警枕”的来历是这样,据说司马光睡觉用的枕头,不是普通那种睡觉可以舒适的枕头,而是一段圆木头。头枕的上面,难以睡安稳,只要稍稍一动,他就被惊醒,遂立即起来,挑灯夜读,刻苦用功,所以有“警枕”的来历。 司马光年轻时,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后踏上了仕途之路,在仁二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均任过官职。司马光政治上主张“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贤”的考核制度,反对王安石变法,神宗时曾退出朝廷,专心编写《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司马光复职任相,政治上的声望达到高峰。司马光病逝后,哲宗赠他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京师人罢市吊唁,四方来会葬的人有好几万,各地画像祭祀他为政刚直,为国竭诚的人格。哲宗皇帝亲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并命翰林学士苏轼为其撰写碑文。同时,征调各地的能工巧匠,历时两月,为司马光营建了这座墓地。 司马光墓地及祖茔,坐北向南,分为陵园、祠茔和余庆禅院三部分,规模宏大。正北为温公祠,东则是余庆禅院,南有司马光墓地及祖茔。 各位朋友,请看大门外东南方面的碑楼。碑楼高耸,里面藏放巨碑一通。碑楼是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瞻仰司马光陵墓时修建的。碑楼檐柱上刻有清代楹联一幅:“粹德辉煌流涑水,精忠发越秀峨眉”。碑身厚硕高大、螭首、龟趺,三者相加高达9米,堪称“华夏巨碑”。碑文的全称是“司马温公神道碑”,额上镌刻宋哲宗赵煦御篆的“忠清粹德之碑”六个大字,碑文为苏东坡撰写,共2146字。记述了司马光一生的功绩和家世。 关于“司马温公神道碑”的历史,还有一段复杂的历史故事。司马光逝世后的数年间,与司马光政见不同的蔡京之弟蔡汴和章悼等人重新上台执政,对过去与他们执不同政见的官员,肆意罢免或降职。他们首先发难司马光,弹劾他“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逼迫宋哲宗追究司马光的罪过。他们要求以司马光陵掘墓、破棺、暴尸,以泄私愤。宋哲宗对他们请求,没有采纳。但是,却下令追回对司马光的赠谥,毁掉“忠清粹德之碑”。当时,碑身被打为四段,碑文也用铁锤毁坏,而后挖坑掩埋。约50年后,埋碑处生长杏树一株,形状奇特。时间已到南宋与金对峙时期,河东一带属金人统治范围。金皇统八年(公元 1148年),夏县县令王庭直拜谒司马光墓时,发现杏树旁有碑座龟趺,便命人掘地寻找当年残破的断碑。果然,人们在杏树旁发现宋哲宗御篆碑额,以及残碑的碑文。以后,在司马光族人的帮助下,将残碑磨制为大小相等,并依照寻访到的原碑拓片文字,予以缩小摹刻,镶嵌在碑堂内。残碑共为五段,其中四段依苏轼手迹摹刻,一段则为王庭直关于碑石的来历记载。由于碑石源于杏树,故名“杏花碑”o碑楼内的巨碑,是明代嘉靖年间朱实昌,依照宋碑规制进行复制的,碑文是朱实昌依苏轼文而撰写。 进入陵国大门,正面建筑是温公祠堂。祠堂内有碑亭,著名的“杏花碑”就完好地保存在这里。祠堂正面是司马光大殿,面阔5间,里面原有温公四代塑像,可惜毁于50年代。现在的祠殿内,四壁悬挂几十幅反映司马光一生功绩的人物画,书架上放置线装的《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书籍。殿内中央有司马光石刻画像,并且刻有司马光自题诗:“黄面霜髭细瘦身,从来未识漫相亲;居然不肯市朝住,骨相天生林野人”。 司马光墓及祖茔松柏成荫,古冢交错,石刻遍地,一派肃穆古朴气氛。墓地前翁仲分列,石羊石虎雄卧于神道两侧。正中墓地安放着司马光父子,中间为司马光父司马池之墓,左侧为司马光兄司马旦之墓,右侧为司马光之墓。其余墓葬为司马光曾祖、祖父,以及族人的坟冢。基地上保存有宋碑4通,明碑2通,其中以上安石为司马光叔父司马沂撰写的墓表最为著名,文辞流畅,笔力工健,属北宋时期珍贵文物。 余庆禅院是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敕建的香火寺,亦称“余庆寺”。院内建正殿5间,两侧为僧舍廊庑。大殿内供金妆大佛坐像3尊,高达3米有余。佛坛中央坐毗卢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像前配有护法、韦陀、侍童。两侧原有十六罗汉,现存12尊。整个造像神态端座,气宇轩昂,手法精湛,颇具宋代风格。院内东廊房陈列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司马光的碑铭拓片,司马光像刻石是明代嘉靖年间依据宋代画像摹刻而成,这里还有近现代著名书画家的诗赞和书画。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