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湖南 → 长沙 → 岳麓山 → 岳麓书院 → 概况 |
|
位于岳麓山东麓清风峡口,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咸平二年(999),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学生增至数百人。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至今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培育了大批楚才。在南宋时,著名理学大师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此外,陆九洲、陈傅良、欧阳守道,明代王乔龄、张元忭,清代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等都曾来此讲学或主持书院,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如王船山、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杨昌济等都曾就读于书院。书院改为学堂以后,更有大批爱国志土如唐才、黄兴、陈天华等人,以及先烈邓中夏、蔡和森等都求学于此。1916年暑假期间,毛泽东曾寄居于此,以后又数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 岳麓书院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30平方米。主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主体建筑左为文庙,右为百泉轩及园林建筑,大门两侧为斋舍。书院自创建以来,历经兵毁,屡次重建,一直沿用“岳麓书院”名称.现存布局,系清同治七年(1868)湖南巡抚刘昆修建。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两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左右两廊有清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石刻。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讲堂前中庭两侧有半学斋、教学斋。半学斋之西为“湘水校经堂”。讲堂后建有御书楼,楼前有拟栏、汲泉两亭。书院主体建筑左为文庙,右为百泉轩。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粪奏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民国元年废学堂,拟在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未成。1926年,复以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后被日军飞机两次轰炸,炸毁斋舍及御书楼。1945年后,柳士英等曾主持修复.1981至1986年大修后,已复旧观.1988年,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进入书院,首先经过的是主轴线上的前门和赫曦台,赫曦台的两侧墙壁上分别书写着笔走蛇的“寿”、“福”二子。再往前走,便才可见到岳麓书院的大门。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两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颇有书香气息。再过二门,便来到了讲堂,也是书院的核心。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匾下放置着两张长背椅,是教书先生的座位。两侧壁上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显出了读书人高尚的风范。 继续前进,当走到一座三层楼阁前,游人们纷纷驻足细细观赏和品味,这里就是书院的最深处。这幢楼是御书楼,楼内的藏书都是皇帝御赐的,格外珍贵。令人注意的是,在楼顶的两端,各有一只怪物和一支宝剑,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古代,这栋楼经常禁不住雷击,因而着火,当地人便把两座水神蚩尤的像摆在楼顶上镇楼。说来也怪,后来这栋楼再也没有不测。但问题又来了,蚩尤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啃木头,这楼可是木头做的呀,怎么办?于是又有人招来了两把宝剑,看着蚩尤。从此,御书楼便完好无损地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现在,这栋楼不对游人开放,据说,只有不远处的湖南大学的研究生和教授才可以进入呢! →回复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麓山寺创立。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每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自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青山有幸埋忠骨”。辛亥革命后,不少仁人志士的遗骸长眠于此,这也是岳麓山的一大奇观。其中最著名的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黄兴、蔡锷、蒋翊武、刘道一、陈天华,辛亥光复湖南的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同盟会重要成员姚宏业、禹之漠,著名学者杨树达及大批阵亡将士的公墓,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已与岳麓青山溶为一体,是岳麓山文化浩气长存的一个篇章,是碧血丹枫美景中最具有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的一页。 明代岳麓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宗。清代岳麓书院主要传授儒学和汉学,道光年间,吴荣光于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使其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要求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创办,后相继改名求实书院、湖南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六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拟办湖南大学,期间先后迁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至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 学校虽几经变革,多次易名,但始终为湖南最高学府,原书院院舍始终保持未变。今日的湖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修复后的岳麓书院,被烈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学府正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回复
岳麓书院倚山麓而建,其势儒雅而雄伟,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75万平方米。布局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院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两侧则是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常、百泉轩、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濂溪祠、四箴亭等。此外,左边有文庙,右边有花草园林。还有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门池)等建筑。 岳麓书院的院门为单檐硬山式三间大门,悬“千年学府”四字匾额,入院门可见高台,此即赫曦台,台左壁有一福字,右壁有一寿字,为清朝时书院院长书写。过赫曦台正中即为大门,单檐硬山顶、五间,门额悬宋真宗御笔亲题“岳麓书院”四字,门两侧悬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入大门过一庭院即至二门,亦为单檐硬山顶,三进,门额悬“名山坛席”匾额,额之背则题“潇湘槐市”,门两边有清末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所撰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二门的过厅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对贤心”,是清朝岳麓书院院长罗典所撰写。二门的后面是书院的主体建筑讲堂,这里是书院院长进行教学讲课的地方,也是书院举办重大活动的地方。讲堂正中设讲台,南宋大理学朱熹和当时的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木式曾在这讲台上同台会讲。讲堂两旁之壁上有石碑,镌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两边轩廊石碑上则为“整、齐、严、肃”四字。讲堂檐前悬“实事求是”匾,中央则悬“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两木匾。讲台之后是屏风,上书张木式所撰之《岳麓书院记》。 教学斋和半学斋位于大门至讲台间的两侧,是昔日岳麓院师的宿舍。教学斋在北,有门联曰:“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半学斋位南,其门联为:“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毛泽东曾于1916年暑期寄居于半学斋。讲堂的北侧是湘水校经堂,当时是用来培养档次较高学生的地方。御书楼也是岳麓书院的主体建筑之一,位于讲堂之后,五间,重檐十字黄琉璃瓦顶,三屋,楼前悬朱熹手书“御书楼”匾.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