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贵州 → 遵义 → 海龙囤 → 概况 |
|
海龙囤又称龙岩囤。在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海龙国居群山之巅,四面陡绝,左右环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仅山后民径一线可以攀登。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在宽广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飞虎、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10余里,别有一番气象。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明廷自三月十二日发数省兵20余万,分八道破重关以进、五月中旬把杨应龙围困于海龙国上,设云梯轮番仰攻。六月初六日凌晨破国,杨应龙自缢死。从此结束了杨家自唐末人播州历29世、700余年的世袭统治。遂以其地置遵义、平越二府。海龙国上的建筑物,除房屋只存基础外,围墙、敌楼、卡门及碑刻无甚损毁。国上有杨应龙于万历二十四年立的示禁碑,内容丰富,叙事详尽,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海龙囤,宋元时称龙岩囤,是古代播州(今遵义)土司杨氏屯驻重兵的军事要塞。至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杨氏第29世土官杨应龙反,遂调集役夫工匠,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岩囤上扩建城堡、宫室,筑前后9关以拒官军。在宽广5千米的龙岩山顶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家庙、仓库、兵营、水牢于城中,各关之间石墙相连,马道互通,城堞随山势绵延5千米多,气象十分宏大。现存铜门关、飞凤关、朝天关等9道关隘遗址,以及天梯、殿宇等多处遗址均保存完整。 门票:10元 →回复
明万历28年的平播之役,明廷自三月十二日发数省兵20余万分入道破重关以进,五月中旬把杨应龙围于囤由,设云梯轮番仑攻,六月初六被囤,杨应龙自缢死,从此结束了杨家自唐末以来七百余年的世袭统治,遂以其地星遵义,平越二府,该屯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囤前遗址“铜柱关”是由巨石砌成的坚固城墙,等囤小径从山谷蛇行爬升到城墙下,为囤东山腰上的第一关口,又名“城门洞”。 “铁柱关”是与“铜柱关”相对应的城门,坐南朝北,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为登囤北大门。 “歇马台”连接上下关口,实为军事了望哨,登囤人马在此等待验贴,方能进入飞虎关。 “登囤古道”全长474米,沿山而上,下临沟谷,倚崖凿壁而成。侧有护墙,是连接“飞虎”、“飞龙”二关的重要军事通道。 “飞虎关”亦称吊桥关,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凿为城门,城门后,有开凿于岩壁上的秘密军事通道,直达“飞龙关”,“飞龙关”则建于海龙囤顶东侧,屹立在环形悬崖上,扼守一道窄山梁,下临杀人沟深谷。 海龙囤不仅只有囤前遗址,还有囤顶朝天关、飞凤关、宋代老王宫、明代新王宫、采石场、绣花楼等遗址。而在囤后,还有土城、月城环山而立,万安关、西关、后关三座城门从高到低构成三道关口。在海龙囤周围,还有“养马场”、“校场坝”等遗址。 →回复
龙岩山孤峰一蒂,高插云表,群峰簇拥,四面陡峭,溪谷幽深,湘水环流,唯山后窄径一线可以攀登。南宋宝祜五年 (1257),蒙古军主力由云南东进,攻罗氏鬼囤(今大方、陕西),播州告急,朝廷遣两府节使吕文德至播州布置防御,申奏朝廷,"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土官杨文在龙岩山倚天险构筑关囤,与桐梓鼎山城相犄角,成为杨氏军事要塞。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氏二十九世杨应龙反明,大集工匠役夫重修龙岩囤关隘,屯驻重兵,在 宽广约10里的囤上,加囤土、月二城,月城右置钢柱关,左设铁柱关。山腰建飞虎关。囤顶东侧,建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紧璧巨垒连成一气。囤后建万安关、西关、后关。均以千厅巨石砌筑,各道城门券拱顶的榜额上,嵌刻关名,城门上营造箭楼。各关城门外深掘壕堑,架设吊桥,三重城墙,内外重迭,外墙临崖绕囤而建,依山势遥迄10余里,下临百丈深谷,险要天成,《明史》称"飞鸟腾粮,不能逾者"。 山顶宽平,有井泉不竭。杨应龙在囤上修建了宫室、殿宇等宏大建筑,现存宽大的殿宇条石柱础;飞龙关后的山梁上,遗存亭阁柱础,囤上建有绣花楼、总管厅、书房、军营、仓房、水牢、金银库、火药池、武器库、较场坝及宽平的沿墙马道,遗迹至今保存尚完整,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军事古城堡。 海龙囤地势险要,遗址规模宏大,关隘、墙垣保存完整,囤上有杜鹃花林,风光幽美,历代前往游览凭吊的学者名流、官绅百姓络绎不绝。1999年遵义市政府决定由遵义市旅游局牵头,对海龙囤进行启动开发,以使这中世纪古城堡展现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彩。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