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又称“祭天台”、“拜天台”。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京式样建造,用蓝色琉璃砖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汉白玉,坛面铺石用文叶青石。
坛为露天三层圆形,象征天。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而九则是阳数之极。所以,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墁砌的石块、四周的栏板均用天数,表示天体至高至大。坛圆形三层,最高一层台面直径是九丈,名“一九”;中间一层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层二十一丈,名“三七”。
第一层台面中央嵌一块圆形石板,叫“天心石”。站在天心石上高呼,回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四周围绕有九重石块,第一圈是九块扇形板,为一重;第二四十八块,为第一圈的倍数,尔后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加,至第九圈为八十一块,称九重。每层四面有台阶,各九级。一层栏板七十二块,二层一百零八块,三层一百八十块,共三百六十块,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
圜丘外面有两重谴墙,均为蓝琉璃筒瓦通脊顶,墙身涂朱。内墙是圆形,四面各有棂星门,都是六柱三门。内墙外面东南有燔柴炉一个、瘗坎一个、燎炉五个、西南有三个灯杆。外墙是方形,在东、西门的左、右,各设一个燎炉。北门外是皇穹宇,东门外东北角有神库、神厨各五间,林亭一个,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各三间。又东有宰牲亭、林亭一个。谴外内坛墙有四个门,东叫“泰元”,南叫“昭亨”,西叫“广利”,北叫“成贞”。昭亨门外东、西还各有一座石坊,由于祭天是在黎明前进行,灯竿高悬大灯笼,名曰“天灯”,用来照明。同时在各个燎炉焚烧松柏木、檀香木,香烟缭绕,火光可以照亮全坛,仪式非常隆重壮观。
kevin_chen(西门) |
2005年12月29日 23点41分 |
评分:10 |
亦称圜丘、圜丘台、祭天台、拜天台,是天坛内主要建筑和皇帝祭天的场所。位于内坛墙内南半部中央,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仿南京圜丘台的规格,为蓝色琉璃砖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时,将坛面、栏板、栏柱换成北京房山特产的艾叶青石。这种石石质润滑、细腻、硬而耐久。坛为圆形,高5.33米,共3层,每层四面出阶各9级。上层坛面直径为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上层坛面中央是一块圆形中心石板,称太极石,或中心石、天心石。环绕太极石墁嵌9块扇形石板为第一层第一重,第二重则在此数上递增9块墁嵌石板18块,至第九重墁嵌81块,第一层坛面共墁石板405块。中层坛面从90块石板起为第二层第一重,至第九重162块止共墁石板1,134块。下层坛面的第九重是243块。坛面周围由石栏环绕,石栏上嵌雕刻花纹的石板,上层为72块,中层为108块,下层为180块,三层坛面的栏板总数为360块。圜丘坛的设计和建造,即符合几何原理,又合乎古代“天数”,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石板、石块均为9和9的倍数;古代称奇数为阳数,亦称天数,代表天,9是最大“天数”;圜丘坛专用祭天,故只用“天数”,不掺杂“地数”。“亿兆景从”是圜丘坛上的科学古迹。人站在上层支面太极石上轻声呼唤一声,便会听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回声,因为太极石位于天坛南部的中心,声波被四外建筑物阻挡后回传。圜丘坛外围有两重蓝色琉璃瓦矮墙,称?墙,?墙为方形。墙内圜丘东面,有神厨、神库、三库、宰牲亭等,用以存放祭器、乐器和备制祭品。圜丘坛东南面有一座用绿色琉璃砖砌的燔炉,是祭祀时烧松柏木和送燎时烧祝板(祭文)、祝帛(蓝色绸缎)之处。旁边有瘗坎一座用以埋牛尾、牛毛等。坛周还有铁燎炉12个,位于燔炉前的一排8座、坛东西面?墙门内左右各列1座,是祭祀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望灯台位于坛西南面,台上竖长杆称望灯杆,高悬大灯笼称望灯,因祭天都在黎明前举行,此灯用以照明。
→回复
mengzhu(梦竹) |
2006年8月7日 09点48分 |
评分:10 |
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