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和门为外朝正门,宽七间,占地面积1371.4平方米,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一座宫门。
门前左右,设有一对高大精美的铜狮,威武地踞守在那里。在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两座门。三门并列地起,主次分明,气势不凡。
太和门是明代皇帝的听政之处,届时门厅内设宝座,皇帝亲临听取大臣奏事,并作出有关的决策,这种表示封建帝王勤于政务的重要方式叫“御门听政”。
angergigi(断翅的天使) |
2005年11月19日 19点07分 |
评分:10 |
太和门是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内,是三大殿宽敞的封闭式的庭院。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宫殿太和殿坐落在正北面的三台之上,使太和门内显得庭院广阔、气势威严。。庭院东面朝房中间为体仁阁,西面与之相对称的是弘义阁;庭院四角建有秀丽的崇楼四座。
大铜狮 太和门外两侧陈设着一对大铜狮,东面为雄性,前右爪踏一绣球;西面的为雌性,前左爪抚一幼狮。这种宫廷中的装饰既代表豪华,又象征皇帝的尊贵和威严。此外,在紫禁城宫殿前或宫门内外,还陈列有其他一些寓意与大铜狮相近的鎏金铜狮、鎏金铜麒麟、鎏金铜象。
亦为“前朝”三大殿的正门,宽七间,进深两间,占地面积1371.14平方米,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座宫门。门前左右设有一对高大精美的青铜狮子,威武地踞守在那里。于太和门两侧,还设有昭德、贞度两座旁门。三门并列一起,主次分明,气势不凡。
何谓“御门听政”?
太和门是明代皇帝的听政之处,届时门厅内设宝座,皇帝亲临听取大臣奏事,并作出有关决策,这种表示封建帝王勤于政务的重要方式叫“御门听政”,在中国汉唐时期就已有先例。明代为何要在该门搞听政呢?明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建成,次年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当时前朝三大殿叫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但朱棣御新殿办理政务不到百日,前三殿便遭火灾烧毁。朱棣惟恐“违背天意”而不敢重修,只得将奉天门(今太和门)作为皇帝常朝和听政的重地。后来至英宗正德六年(1441)将三大殿重建,但有的皇帝仍愿在此听政。
御门听政于常规日的凌晨举行,届时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前两侧。当皇帝御门升宝座之时,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1644年清灭明后,清代第一帝顺治,便是在该门听政时发布大赦令的门前广场东西两庑各有廊房二十二间。东庑房正中为协和门,门两旁原设稽查上谕处和内阁诰敕房;西庑房正中为熙和门,门两旁设有绪书房和起居注值房,均为管理宫廷中有关事务的机构。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