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西 → 赣西风景区 → 吴城商代遗址 → 概况 |
|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吴城村、肖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上。它是在江南首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商代文化遗址。考古界称之为"吴城文化"。遗址中心在吴城村土城内。1973年修水库时,被民工发现。后经6次发掘,面积达61.3万平方米,清理出房基2座,灰坑和窑地55个,墓葬16座,陶窑2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铜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为探讨江西地区商周青铜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樟树市博物馆陈列有部分实物和资料,供游人参观。
在古肖江的上游,距樟树市城区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有一个著名的方国(都邑),这就是吴城商代遗址。 有专家认为,传说中的太泊奔吴,这里曾是路经之地,太泊先奔荆蛮,从这里下赣江,再到吴越。 据吴城黄村族谱记载,吴城早年曾有吴王庙,后被废。 自1973年9月吴城遗址被发现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实地指导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先后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一起,进行了九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整理。揭露面积6000余平方米,清理房基3座、陶窑12座、灰坑和窑穴92个、墓葬20座、水井2口、铸铜遗迹一处、道路1条以及完整而宏大的宗教祭祀场所,出土了较完整的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余件。 遗址中陶文、原始瓷、铸铜遗迹、龙窑的发现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3500多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大量的陶文和符号等实物资料,论证了殷商时期赣鄱地区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区域;铸铜遗迹、工具和精美的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和中原一样,能熟练地掌握铸造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青铜器,解决了南方地区殷商时期能否铸造青铜器的重大学术问题。大量的完整器物,特别是四十多种印纹陶纹样,是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和年代学的"标尺",结束了江南考古长期存在的文化年代上的紊乱。 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内唯一的一处内涵具有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现已命名为吴城文化,直至目前仍是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研究的热门,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回复
遗址于1973年兴建吴城水库时被发现,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商代大规模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内一处具有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 遗址文化规程厚约2-3米,划为7层,分三期文化。一期相当于商代中期,二期相当于殷墟早、中期,三期相当于商末周初。 经多次发掘,出土文物表明“吴城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与商文化平行发展的”。考古专业界编写的《商周考古》一书,对吴城文化作出了这样的定论。 遗址发现的石范、铜渣、木炭,说明当时的吴城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原始瓷器的出现,把我国的瓷器生产史追溯到3500年前。遗址发现的文字与符号,几乎占了江南地区已发现的全部文字符合的一半。 以吴城先人产生的文化而被当今学者命名的"吴城文化"被确认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国家计委将吴城遗址列为"十五"期间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保护与旅游展示相结合,再现江南商都吴城文化。 吴城遗址作为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遗址,已引起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了人们认识南方古代文化未知领域的一把开门钥匙。吴城遗址大量出土的文物为考古工作者对其他南方古文化遗址进行分期断代,提供了年代学标尺。 →回复
继1995年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吴城商代遗趾西面城墙进行解剖时发现4具商代人头骨后,近日,江西省考古专家在对该段城墙进一步挖掘时,在近4米深的外城壕中发现了密集的商代人头骨——不到10平方米内发掘了近20具头盖骨和部分肢骨,专家据此推测城壕两侧还有大量头盖骨。 此次发现的近20具头盖骨上依稀可见清晰的纹路。据江西省考古专家介绍,在考古中被发掘出的头盖骨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战俘被割首;一种是祭祀中猎头仪式的产物。就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些头盖骨很有可能是大量战俘被割首所至,每具头盖骨的死亡年龄、身份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测量和考证,此次头盖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规模、方式和惨烈程度,对于研究商代城邑攻守战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目前已发掘的头盖骨已被妥善保管。 →回复
在美丽富饶的赣江鄱阳湖平原上,分布着众多商周遗址,樟树吴城遗址是已经发现的商代遗址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遗址决不是一座普通的村落和聚邑,而是商代一处都邑。城邑是早期国家形态及其权力结构的物化形式,统治者以其凌驾于全体社会成员之上的地位,修筑高城深壕,表明它们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代表,将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共同标志。 在夏商周三代,建城是立国安邦的根本大计,统治者对此极为重视,注意考察周围的生态环境条件,殷墟甲骨文中常有商王为在某地营造城邑能否受到天神地祗和祖先的保佑而举行占卜的记录。《管子•乘马篇》把立都的原则定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吴城文化的居民选择吴城作为城邑,是经过精心规划的,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原则。如果把赣鄱平原比喻为一个“斗”形的向北开口的大盆地,吴城正好处于向南通道的“斗”口,故而成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是建立中心都邑的理想环境。从大环境来讲,北有长江天险,南有南岭阻隔,西有罗霄山,东有武夷山,四面有天然屏障,尤其是北面的长江,阻止了当时势力最大的政治集团--商人的南进,地形安全,为军事上的进攻、防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赣鄱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天然的农业区。这种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吴城发展成为吴城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吴城遗址比作为方国都城或军事重镇的盘龙城、东下冯商城和垣曲商城面积大,比作为商王国都城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洹北花园庄商城要小,它是商王朝南土军事重镇盘龙城的9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吴城文化不是商文化的一个部分,而是一支与商文化并行发展的地方文化。吴城城内分为制陶区、铸铜区、居住区和宗教祭祀区,祭祀广场上发现铺设考究的长廊式道路、祭台,城内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玉器和青铜器,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在诸种手工业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青铜铸造业,吴城城内所出土的300多扇铸铜石范及大量铜渣、木炭显示这里有一个青铜铸造作坊,其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善、工艺之精湛,为前所未见;吴城出土的陶瓷器品种之丰富、造型之精美、制作之精工、装饰纹样之规整,也是吴城文化其它地方罕见的,显示出吴城遗址作为中心遗址的显赫地位,吴城是区别于广大乡村的都邑,其中不但有人口的相对集中,而且居民结构也实行了重新组合,表明吴城文化是商时期赣江鄱阳湖地区的中心文化。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