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浙江 → 温州 → 乐成八景 → 箫台明月 → 概况 |
|
箫台在箫台山脊,其岩圆峭顶平,望之形似高台。相传周灵王太子晋曾坐此石台上吹箫,故名箫台山。至今民间还传说着仙迹故事,如峰后的仙人滩;峰下有沐箫泉,系王子晋洗箫之处;山顶又有石枰遗迹,又名棋盘山。三五之夜,一轮皓月,高挂峰头,一派清辉,一番幽寂,故称“箫台明月”。
→回复
春山若绣。眼下小树林中钻出沐箫寺岑山亭的尖顶。 岑山亭,古往今来一直是乐成登高远眺的好去处。 元朝诗词大家张翥(1287—1368)与李孝光有交情,张翥游历乐清,作有七律《岑山亭》: 百尺新亭起碧浔,长藤古木郁萧森。 水重山掩分吴越,汐落潮生自古今。 飞鸟去边浮海色,夕阳明处散秋阴。 五云长近仙台上,时听鸾箫月下吟。 岑山亭原名景山亭,建在西河畔花山坪之上。南宋绍兴五年(1135),乐清县尉吴芾在花山之腰建亭,望王子晋吹箫的箫台山,所以叫景山亭。此后,风光秀丽的沐箫泉亭一带,就成了文人雅士向往之地。元朝时,乐成离海远比今日近,在岑山亭能看到乐清湾的壮丽景观。诗人登上岑山亭远眺,吴天越地,山重水复,尽收眼底。五色之云笼罩着箫台山顶,深秋傍晚的天气使人感觉有点阴冷,月色之中,似鸾凤般的洞箫声,不时从山上传来。这首诗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描写傍晚登上岑山亭所看到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乐清山水风光和人文积淀的思想感情。 元朝乔吉的小令《双调·水仙子·乐清箫台》,多次入选元曲集,使箫台山美丽的故事传遍了五湖四海。箫台山是乐成得名的渊源之地,乔吉借醉卧箫台山下金溪之畔,唤来猿猴拆除张文君的丹灶,表达寻仙访道的意愿;以玉树、白鹤、天风、王子晋写时空变迁,洒落一地风雅。 月明之夜,山风林泉,箫台山顶似有箫声缈渺低吟,这就是乐成八景之一——“箫台明月”。到元朝时,“乐成八景”白鹤晨钟、箫台明月、双瀑飞泉、东塔云烟、西岑松雪、紫芝晚磬、云门福地、盖竹洞天已经形成。明朝嘉靖年间,乐成赵文韶等人仗义疏财,捐建沐箫寺和八老亭。陈璋作有《八老亭记》,赞扬赵文韶等人晚年适志泉亭的高雅情趣。因为沐箫寺前原有六棵枫树,秋来一片红艳,所以又有“六枫秋艳”的名称。 光绪《乐清县志》记载,梅溪书院“旧在东城隅,即王忠文公祠以旁置两斋,令诸生肄业其中,亦曰书院。明隆庆间,令胡用宾重建。”清朝雍正六年(1725),县令唐传鉎把箫台山下的长春道院改为纪念王十朋的梅溪书院,延请徐炯文主持讲席。王十朋《和李花》一诗,小序有“梅溪书院”四字。王十朋称“梅溪书院”或“梅溪书馆”,不像我们今日严格。 清朝嘉庆年间,陈舜咨、林启亨曾主讲梅溪书院。林启亨不屑于科举八股,以笃学藏书被乡里推重。后来,瑞安名儒陈黼宸曾在梅溪书院主持讲学。 梅溪书院有近九百年历史,门生弟子遍海内,把乐清千百年积聚的耕读文化的精华,辐射到乐清全境和书院弟子足迹所到之处。但是,民国年间,梅溪书院毁坏了。现在,王十朋故乡四都的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重建当地的梅溪书院。乐成的梅溪书院则似一首古老而雄壮的“奋进协奏曲”,始终在历史的琴键上跳跃着、轰鸣着。 春山若绣。 沐箫泉亭箫台桥,箫台明月箫台巷,小树林中钻出了岑山亭的尖顶,一代代以顽强的生存能力打造乐清风骨的乐清人,为故园家山谱写了一曲曲多么壮美、清新的田园交响诗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