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斑竹的传说,来源于舜帝的二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寻追舜帝,到君山后,闻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泪成血,落竹上,而成“斑点”,故又名“泪竹”,或称“湘妃竹”。
kevin_chen(西门) |
2005年11月9日 14点24分 |
评分:10 |
斑竹 又称湘妃竹。刚竹的变种,湖南特产,出于君山和九嶷山。斑竹是一种情竹,它一年内2次发笋,第一次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如"孝儿敬母"。第二次在9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中间,如"慈母护儿"。斑竹特有的斑点就是第一次发笋后长出来的,一圈圈紫色的花纹,好象一滴滴珠泪。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是君山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1986年北京紫竹园公园曾在君山引种了10多株斑竹,今日看去斑点已逐步退化不明显就是一个例证。但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历代文人雅士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毛泽东也于1961年在《七律·答友人》一词中用"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表达了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之心。
************************
斑竹又叫湘妃竹,是刚竹的变形;当地人还称它为奇怪竹;奇就奇在倘若将斑竹移栽别处,第二年斑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怪也怪在如果再将这株竹子移回君山,下一年又是斑痕累累的了。
斑竹为湖南特产,在君山,它集中生长在斑竹山上。斑竹是一种极富人观赏价值的珍奇植物,有着优美的神话故事。晋张晔《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又如李珩《竹谱详录》卷云:“泪竹生于湘九疑山中......” 《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
君山斑竹,誊满古今。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出斑竹”。它秀拔莹润,竹竿上点点雅丽的紫色斑点,正如施肩吾《湘竹词》云:“万古湘江竹(即湘妃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雅士用大笔为它挥洒过浓墨。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诗云:
“虞帝南巡竞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且斑”。
清初著名诗人施闺章在《江行杂咏》中写有《见斑竹》的观感。
“碧玉森森绿水湾,风鸣环佩满湘山。游人自洒离愁泪,不是当年旧泪斑”。
毛泽东同志于1961的年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答友人》一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它表达了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其中“斑竹”就是出自此典。这些层出不穷的诗词歌赋直接描写了斑竹和湘妃的神秘关系,缠绵悱恻,撼魄动人。
然而,斑竹在生态上也有其特点。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生长与土壤、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它们的花纹实质上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它一年之内发再次笋子,第一次在四、五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象孝顺的“子女”紧紧地团聚在“母亲”的周围朝拜似的,被人称为“孝儿敬母”。当竹竿脱去笋衣后,它们浑身油光并无斑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九月时,才开始渐渐长斑,云纹紫色,宛如泪痕,“ 红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第二次发笋在九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丛的中间,去迎接那明媚的春光。当地人将这种现象意味深长地叫做“慈母护儿”,多么奇特,多么富有人间生活气息啊!无怪远客近民总爱在这里探奇观赏。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