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福建福州石竹山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福建福州石竹山概况
石竹山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石竹山位于福清市城西东张水库之畔,因山石嵯峨,竹松苍翠而得名。最高峰海拔534米,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山峰嶙峋、峻峭,奇崖幽洞甚多,有紫磨、狮子、象王、状元、龙女诸峰,鹤影、双鲤、棋盘、伏虎、罗汉等奇石和紫云、通天、桃源等岩洞。胜景有一线天、二塔、三岩、四泉、五仙、七峰、十二石。状元峰半山腰的石竹寺,由九仙阁、玉皇殿、伽蓝殿、文昌阁、土地庙、观音堂、石佛宫等组成,建于唐大中元年(874),建筑精美。相传汉武帝时,福州何氏兄弟曾在此修炼成仙。至今还传说只要心诚意善,在寺中的九仙楼上住一宿,做个好梦,心中夙愿便能实现。

  1980年后旅外华侨捐资重修,并修建了山门大道、仙人台等。石竹山山下东张水库碧波万顷,与石竹山相辉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石竹山
石竹山
石竹山
石竹道院
石竹山
石竹山
石竹山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lianghaifr(海阔天空) 2005年11月22日 10点08分 评分:10

    石竹山座落在福清市西郊十公里处,属闽中戴云山余脉西山山脉南段,主峰状元峰海拔534米,这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年均气温保持在19.7℃。此山"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以石奇竹秀而得名,素有"雅胜鼓山"之誉,为我省道教名山。

    明朝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六月中旬慕名游览石竹山中记叙:"闻宏路驿西十里,有石竹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春游石竹,秋游九鲤'语,虽未合其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胜遂行……"。

    "岩石最胜",山间有紫云洞、桃源洞、通天洞、日月洞、摘星台、化龙窝、鹤影石、蓬壶石、鸳鸯石、棋盘石、龟蛇石、蟠桃石、穴窦、洞天等奇岩怪石,天然石景。

    "祈梦之所",是石竹山宗教文化一大特色,山南麓半山腰悬崖峭壁上构筑着橙瓦红墙结构精巧的古建筑群,宛如空中楼阁,蔚为奇观,古殿阁前蹬道蜿蜒,东侧方缆车徐动,人来客往,香烟袅袅,这就是闻名遐尔--石竹山道院,祈梦之所"九仙楼"稳挂正中。石竹山道院始建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初名灵宝观,后改变 石竹寺,兼容释儒文化,由仙君楼、观音殿、文昌阁等组成。道院内供奉着主神为汉代何氏九仙君,有着历史悠久,美丽动人的祈梦、为民消灾赐福的传统梦文化活动,千余年来经久不衰。道释儒文化更受文人学子所喜爱,山上至今保留着宋淳化以来的摩崖题刻数十余处,宋代朱熹、明代叶向高、王世懋、谢肇浙、清末陈宝琛等均为石竹山留下珍贵的题刻、诗作等。

    登石竹仙山,临石峰竹雨;乘款款缆车,赞湖山一色;进仙宫殿群阁,祈九仙之梦,看桃园世界,睹巨鲤风彩;阅对贤遗迹,悟人生奥妙,可谓其乐无穷了。石竹山风景区欢迎各界人士前来观光游览,尽情领略江南道教圣地和大自然的玄妙神机。


 
→回复
fangchuanqin(舟枫) 2006年5月30日 01点59分 评分:10
福清市宏路镇西侧的石竹山,是我省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素以“雅胜鼓山”而称誉全省。石竹山方圆13多平方公里,由白垩晚期灰成岩组成,山岩节理发育,剥蚀强烈,形成了许多奇峰怪石。其主峰天子峰,拔地而起,海拔高630米,鹤立众峰之上,犹如金铸玉琢的宝柱。峰顶常年白云缭绕,危崖绝壁,气势磅礴。登上山顶,仿佛置身云端,顿觉眼开胸阔,心旷神怡,环望四周,诸峰林立,争雄斗奇,千姿百态,峰峰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拱月,天造一处“群峰捧圣”、“百鸟朝凤”之奇观。加之造山运动时,崩塌的块石滚叠成众多的石洞,终于形成了今天游人看到的石竹山峰岩、洞穴的神秘气氛。石竹山东临大海,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并多奇花异草,名贵林木。气流、山体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又常常形成云海、岚光、海市蜃楼等奇特的景观。故世人视石竹山为“神窟仙宅”、“灵异之府”。这就是历代道家方士寻仙、修道平共处的理想之地。明《八闽通志》对石竹山是这样记载的:“在永寿里。山形峭拔,其巅有石巍然,上粘蛤蛎壳。山不其多竹,惟竹根盘错,当春夏之交,饥者多于此采笋以济,然欲多则不可得,号济贫笋,故名石竹山”。

唐时,石竹山出现佛教寺院,宋淳熙《三山志》卷36在福清县“僧寺类”条目载:“灵凤院------大中元年(867)置。石竺院,修仁里,同年置。”大中为唐宣宗年号。明《八闽通志》卷75在福清县“寺观”条目载“石竹寺”“在县西北修仁里。唐大中元年建。见存。”可见石竺院即石竹寺。但道教在石竹山建立也很早,清〈〈福清县志〉〉卷宗15“仙释”条目载:“林炫(玄)光。朱梁时、尝炼丹于石竺山。后舍宅为仙井寺,以产业入灵宝观。丹成骑虎白日上升。观之后有仗虎岩。”据〈〈八闽通志〉〉载:“仙井寺。唐大顺二年(891)(------在永寿里)”。从林炫光“后舍宅为仙井寺,以产业入灵宝观看,灵宝观的建立时间应不迟于唐大顺二年(891),这距石竹寺的建置(847)仅迟44年。看来从晚唐以后,石竹山就已经是佛道共处的场所。南宋时,林希逸〈〈游石竹山半山亭〉〉诗中有句云:”欲知佛境界,须上至山头“,足可说明石竹山佛教信仰十分活跃。不过,南宋以后,何氏九仙的祈梦信仰开始兴起,元明以过,极为盛行。元至正年间授福清州知州的林泉生的诗云:”鹤来仙已去,谁料虎能飞,怨入青山骨,千年永不归“。至明代,石竹山道教以何九仙的祈梦信仰更风行全省。明何乔远的〈〈闽书-方域志〉〉载:“石竹山------何氏九仙所游也。皇朝王世懋游记:“闽人祈梦,以秋往九鲤湖,以春往石竹。石竹是九仙离宫,为行春治所耶。”值得注意的是,〈〈闽书〉〉在“石竹山”条目中只书“石竹是九仙离宫”,只字未提石竹山的佛教,可知明时石竹山佛教民经衰微但并未消失,清代和民国,仍有僧人主持寺事,然而其声名远不如何九仙祈梦显赫。至今民间还传着林真君曾在石竹山炼丹为乡人治病,丹成“骑白虎升天”的故事。山上尚留有虎迹岩、丹井等遗迹,以及何氏兄弟九人炼丹湖畔,丹成鲤食,俱化为龙,各乘一鲤仙去的许多奇闻轶事。由于林真君和何九仙踪迹奇幻,内炼有成,寒署不侵,具有先知、神行等奇异功能的得道仙家,所以为历来欲求成仙的方术,道士们所钦佩、所崇仰,从而使石竹山成为数百年来道徒们以及善男信女信仰林真君和何九仙的一处重要圣地。全盛时的石竹山,其主要建筑有:玉皇殿、土地庙、真君宫、九仙观、白云精舍、方昌阁、观音堂等。尽管石竹山目前虽然已演化为道、佛、儒三教共处的道场,但从建筑的选址、布局等完全可以看出石竹山仍属于道教建筑的文化特征。

道教渊源于先秦,形成于东汉,扩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分衍宗派于金、元,明渐趋减弱,清以后显然衰微。演化1800多年的历史。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其信仰阐扬的“道”、“德”为基本的教理,“道”是宇宙的来源,是天、地、人的主宰者,取这种要源的本性,便是“德”。道教最基本的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土之元”。道教以其“三宝”,即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为其教旨。

道教所奉的经书,包罗甚广,有经戒、科仪、符录、炼养,也有道家的哲学及自己的儒、墨、名法、阴阳、兵、医、杂等诸子典籍。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道教绵绵相传,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都有着重大影响。

道教的方术,有卜巫、占星、董术、祈祷、咒术、神符、驱鬼、祭祀等仪式。道教的长生不老术,辟谷、服饵、调息、导引、房中等方面。因此道教乐生、贵生,而不是以生为苦。它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今生的长生不老,不死,得道成仙,而不是寄望于来世幸福或死亡的灵魂升天。如何实现这一理想?道教的修道方术有内养、外养和房中术三个方面。内养指按一定的方法,运用人体内固有的精、气、神的力量,来达到长生和成仙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修炼内丹,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运用“神”进行烧炼,使“精”、“气”、“神”三宝合一,凝而不散,结丹成仙。强调修炼,“清净无为,息心去欲,性淡自然,养气安神”等心理要求。因此,道教建筑的选址非常倾向于人烟稀少的野山峻岭,以利于在大自然中修身养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故五代梁时,福建邵武人林炫(玄)光就是看中这块山势挺拔峻峭,山顶石柱耸立,岩石嶙峋,怪壑奇绝,人迹罕至的“凌空翠壁形如削,挂树苍腾势欲飞”石竹山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修身养道,砌炉炼丹,丹成“骑虎升天”,现在还留有虚迹岩、丹井等遗迹,继之何氏九仙亦在此显灵。石竹山便成为福清道教的起源地。

道教的建筑物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循着这条土生土长的、用几千年中华文化堆积起来的漫漫长堤去追求探索,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我们民族的理想、信仰、追求以及爱和憎的思维方式,乃至世界观、宇宙观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在建筑的特征上,也同样表现出了其哲学思想和险峻、缥缈、渲染宗教的意境。

石竹山,远望主峰,青黛如眉,雾霭萦绕,仙气阵阵。这种浓烈超脱凡尘的气氛,始终是道教建筑的一大主题,也是其精髓所在。道学,作为一种玄奥的哲理、教义,体现在石竹山的道教建筑中则变得十分具体、形象、可观、可摩、有形、有体。建筑在半山腰西侧悬岩峭壁上的仙君楼,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仙君楼始建于何时,无从查考,但该殿既是奉祀何氏九仙,亦当在梁时,距今已千年。殿阁建筑在一块宽约三十多米的宛如九削的陡直石壁上,好像一根枯藤上吊下来的一个葫芦。再看结构,龛洞飞檐,全用斗拱架起,那些立柱支撑着庞大的三间殿楼,一头陷进岩石之中,充其量也不过碗口粗,然而就是这一根根立木,却经历着风风雨雨。这种险奇绝伦的景象,在道教观念和民间信仰中超越自然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形象,人格和高超的本领。正是道教暗示的仙界,渲染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向往、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及祈福免灾,更是出道家文化之神,入天人合一之化。该殿阁虽经历朝修构,建置在凹成半孤的突兀 岩,里贴绝壁,外临深谷,殿顶背后层岩峭拔,壁岸无阶。站在前庭,倚窗南望,山峦起伏,翠色尽抹;西侧山麓下,水色无垠,鲤鱼山漂浮在碧波之中。“山南山北云片片,山前山后水潺潺”〉这动与静的交融、变幻莫测的玄奥,恰好衬托出一股“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成象,岂有贝阙藏珠宫”。那海天之间的宫楼玉宇,神舍仙居,仙山亭阁,“望之丹碧隐然,如在烟雾”,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若明若暗,似近似远,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神奇而又神秘,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说不定在那里面陈设着千年珍珠,万年珊瑚;说不定那里面有青鸾白凤,金箫玉客;说不定那里面的仙宴上有龙肝凤髓,蟠桃美酒;更说不定真君飞回,群仙毕至,正在欢宴喜饮,人们细细品味,尤如在欣赏瑶池歌舞,如疾如醉,前者是造景,后者是借景。造景加借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就创造了石竹仙山的审美形态,内在地渗透和表现了道家文化现世成仙的长生思想和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

道教还有一整套的修道方术和一些经常性的宗教活动,他们要修炼到“形如稿木,心若死灰,寂泊之至,于心无定而无所不定”的境界。达到“道德极地”-------三十六得天的最高一重大罗天。石竹山又时常去遮雾掩,若隐若现,高远隐约,飘忽闪动,明灭变幻,它如烟如霭,如云如霞,如焰如影,如幻如梦,是一种令人心往神追,充满了幽邃莫测的神秘气氛。在寺庙上游览,如置身九霄云外,令人飘飘欲仙,同样起到暗示仙境的作用。

石竹山的庙宇建筑布局,与佛教寺院的布局截然不同。道教建筑也讲究布局,在地形和山势的选择上有严格的规矩,一般来说,它要求宫、观背依山体,面向北斗,就实而避虚,就是取其“常有观其皎,常无观其妙”的经义,而建筑群的四邻,又要求具备较典型的一些地貌地物,能够去映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上,则要求烘托主体,附属建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簇拥主体建筑,犹如众星拱月。建置在石竹山山腰上的建筑群,恰恰就是利用山地的高差,来壮大自身的形象。由于其选址的奥妙,背依陡壁,面逼坑谷,因此,其山门不得不开在西侧,就可证地势的险峻。这种借山势取雄,挤占崖边,虚挑悬空,突出高遍地开花险极,创造出幽邃感,造成优美轮廓,树立追求向上,不甘颓财的形象。

佛教寺院的平面建筑面局,一般以坐北朝南,依次可见的先是山门,接着是天王殿,又接着是全寺的主殿大雄宝殿,末了法法堂,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有的大寺,在中轴线上往往还增设东西配殿,配殿中主要有伽蓝殿,祖师堂等,灵石禅增和万福禅寺就属于这一类。

道教建筑则利用自然地貌的跌宕起落、急转变化,巧设妙物,造成一藏露结合、相得益彰的特定氛围,去比喻体现道教的经典思想,让人们身有体会。有人说得好:石竹山的磴道或崎岖、或平缓、或睛朗,或阴暗,通达处忽弥漫,临绝境又开朗。此间蕴含着道家有无相生,险易相成的教义。在这方面,石竹山确实是这样的,从山下到寺观前的山以及亭、阁布置的寓意就出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石竹山的登出石道原起自无患溪北岸,弯弯曲曲的磴路从山上伸到了人们的脚下,当人们沿着崎岖山路攀登气喘嘘汗流浃背、举步维艰的时候,蓦地眼前一亮,一座凉亭呈现在前,道路转为平坦,身体顿感轻松,这就是门前铺设的一段逍遥径,它的设计应道教哲学中“难易相依”的第一妙。顺着磴道向西北继续前进,将达半山前望岩石当道,四周竹木葱郁,欲进无路,使人顿生“欲登青云苦无路”之感,这又应了道教思想“有无相依”的第二妙。当人们急欲觅路登山时,却发现拐处东北尚有一径,到了观音崖,仰望山上,岩石上覆,峭壁参天,真有猿鸣三声欲断魂的感觉,俯视山下,又面临万丈深渊,唯见云雾茫茫。贴着峭壁垂直延伸,至此又应道家“险处逢生”的第三妙,而往上巨石齿稠木交加,下为径路,藓磴加滑,点苍滴翠,弥助其幽。左望积石,旁标一碑“别一洞天”。到底尚有多少个妙,恐怕很难说清,这也汇聚了不同层次的景观,使人顿觉超俗脱尘。走向石竹山高处,既忘却了自我的一切,又忘却了身外的一切,逍遥神游,返归真,步入道家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那种超越时空的审美境界:一个由身入心,从心入神,出神羽化的自由逍遥境界,一个情趣盎然,意味无穷的境界。

总之,到石竹山去,身临其境,您就会更好地认识到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许多高妙之理。






 
→回复
fangchuanqin(舟枫) 2006年5月30日 02点23分 评分:10
心有所想,心有所求的人来这里寻找心灵的籍慰自不必说。但如果你认为石竹山只是一个祈梦求签,烧香拜神的地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石竹山是个“大众情人”。

如果你是一个小孩子,你可以在山下荔枝园里和驯养的梅花鹿来一番亲热。嬉戏于山野林荫足以让孩童欢欣雀跃,而那些不知名的野花,更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的美。

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建议你去攀登狮子峰,险峻的山峰要你手脚并用,真正和石竹山来个亲密接触。当你沿着山崖向上攀登的时候,泥土的芬芳与你近在咫尺,清新湿润的雾岚就在身边环绕,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已化身为一只山鸟,一头小鹿,与这广袤的天地融为一体。征服一个个新高度,总能带给你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而无限风光更在险峰,你能把石竹山的全貌看个透,那是一般人看不到的美妙景致。如果你愿意起个早,到石竹山的最高峰——状元峰顶,你可以看到绚丽无比的日出美景。

如果你和情人一起,就去走走石竹山的游览西线。从进山大门沿着常规线路走,在“秋宋亭”,会出现一条岔路,越深入景致越幽美,也许你会看到铺满地的绿色藤蔓和紫色的野花。再往前走,却被山崖挡住了去路。在这攀越险阻的时候,你们会明白什么是互相提携,互相扶持,此时,你会有“经历风雨见彩虹”的遐想,感情的交融也许就在那有惊无险的一瞬间。过了三重崖,不如就此歇下,和情人尽情相拥,享受这片鲜有人打扰的天地。当然,也许会有个冒失鬼突然冒出来,这时候的你们也许会相视而笑,仿佛作了坏事被人发现的孩子,可是管他呢!谁又认识谁呢?你还可以租上一辆情侣自行车,载着浓浓的爱意,沿着环湖路向前……

如果你们是一对中年夫妇,请一定牵起手在黄昏斜斜的阳光下沿湖岸漫步,让长长的背影交叠在你们的身后。此时或许能怀一怀旧,回忆一下一起走过的日子。也许你们会遇到一对正在拍摄婚纱照的爱侣,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起拿着毛主席语录举行婚礼的场景。当年可没有蜜月一说,可这样相伴相携的日子不是同样充满柔情蜜意吗?如果你曾经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还可以在环湖路边上的知青场找到岁月的痕迹!

如果你是一位老人,太剧烈的运动可能不适合您了!但你可以沿着登山步道,悠闲的信步上山,1500级的台阶丝毫不会让你觉得辛苦,相反还能让你有种未曾老的信心!当然,你还有更悠闲的选择:坐轿子或者乘索道上山。除了登山,你还可以找一片静静的湖水,甩甩钓竿,或许吊上来的鱼小得还不够炖一碗汤,但你一样乐得眉开眼笑。

如果你只为了休息、放松,那就在石竹湖大厦租一间客房,一个人去就要一个躺椅,躲在湖边的杨桃园里,由着湖风吹拂你的书页。累了忍不住就睡上一觉,没关系,醒来以后接着看。也许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惬意!几个人则可以在房间里甩老K,累了就出去湖边、山上随便走走,饿了就尝尝石竹湖独具风味的沙锅鱼头,那可是邓小平、江泽民都喜欢的美味!当然,还有许多你平时不曾尝过的湖鲜。你可以在湖畔的烧烤园里胡吃海喝,大快朵颐。你还可以上狮岩堂住上一宿,融入清净的道家生活,学一学延年益寿的道家养生之道。

清净,但不无聊!

石竹山,真一个大众情人!


 
→回复
fangchuanqin(舟枫) 2006年5月30日 02点02分 评分:10
石竹山九仙君修真传说
盘古天尊开天之后,因其为天地初开之元,万物化生之始,所以被尊为“元始天尊”,因一为元,九为极,故元始天尊又将幻化世间万物的九股真气,归聚成形为九真奉元无上圣莲,收归座下,代表宇宙从元至极浑然一体。
  到了汉武帝时,天尊神游玉京山,拨云扫雾,俯视人间,见到中原地带文化昌盛,而闽地地处南蛮,教化未开,山深林密,刀耕火种,缺医少药。天尊顿生恻隐,有心度化,心念转动之间,座下圣莲因为与他心意相通,竟泛起金光,微微颤动。”随即自圣莲宝座上舒展而起,轻呵了一口气,九真圣莲顿时化为仙真之形。天尊又道“……如今南蛮教化未开。现在就派遣你们,应运降生,弘我道法,教化众生,造福生灵。荷莲相生,闽郡太守何侯,号任侠,江西临川人士,素有正直侠义之风,受汉武帝信任,派为闽郡太守。就命尔等九人托生太守膝下,奉元修真”。又言“大道无形,且五色令人目盲,你等下凡,需以心为镜,以梦为灵,感悟世事,点化世人”。
  传说当年九九重阳之日,闽地百姓见满天霞光中幻出一朵金莲,分化九日,齐往福州于山所处飞去(故于山又称九日山)。时何夫人正于后堂小憩,恍惚入梦,梦中所见竟与天象一致,但见九日直往她奔来,张口惊呼,却见那九道金光,齐刷刷一并汇入何夫人口中。多年未曾得子的何夫人随即受孕,先后诞下九子,分别取名应天、厚福、宏仁、广富、济世、体道、通神、显圣、定慧,是为何氏九仙君。
  九仙幼年的时侯,除了长子额头正中竖长一目之外,其余的皆都目盲。何太守中年得子,满心欢喜,但却也因此不胜苦恼。一日闲暇看到九子端坐室内,呆若木鸡,顿觉悲戚,忍不住泣道“苦了我儿”。谁知长子应天朗声对道:“父亲不必悲伤,所谓大道无形,且五色令人目盲。茫茫红尘,庸俗过甚,我等是担心受到了外界的干扰,而破坏了修道的诚心。其实我们兄弟几人心如明镜,何尝一日目盲?父亲请放心,等到我们几人道成之时,便是我等目开之日。”,太守凛然一惊,这不是先秦道家老子《道德经》里的话吗?九子何时读过经书呢?何太守心知有异。于是便差人找来《道德经》,由长子应天吟诵,领着众兄弟修习。时黄老学说盛行汉室,何太守与九子应对之中,总能对治民理政有所裨益,而闽地百姓,更在何太守清净无为的治理之下,得以休养生息。
  后来淮南王刘安想要造反,对何太守说:“曾得一梦,见一木上破青天”。刘安据此认为这似乎是预示着自己可以破天登极,是一个成功有望的好兆头。但九仙知晓之后却告诉他的父亲,木破于天,是个“未”字,今汉室强盛未衰,望太守劝谏刘安切不可逆天而行。后刘安果图谋未成,而遭杀身之祸。
  九仙在世33年,有一天,忽然对太守夫妇说道:“蒙父母亲恩,生我血肉之躯,养我残破之身,现在尘缘已尽,也该是我等离去的时候了。”言毕便鱼贯而出。何太守夫妇不舍,言道:“你们九个人才有一只眼睛,让我如何放心”。九子应道:“也罢,那就请二老跟我们来吧”。到了闽江之滨,只见九子各取闽江龙津之水擦拭双目,顿然目开眼明,炯炯有神。何太守夫妇既喜且悲:喜的是九子双目已开,再不受那残疾之苦,悲的是分离在即,但知天意如此,却也无可奈何,伧然作别。
  九子一路向南,飘然来到兴化湖边(今莆田市仙游县九鲤湖),结庐而居,炼丹治药,教益百姓,且不时云游,泽被四方(故今日福建各地皆有九仙胜迹与传说)。过了九年,九仙来到兴化湖边,各自掏出金丹一颗,口中念道“金鲤道友,且随我去”。顷刻间,只见波涛翻滚,湖中有九尾鲤鱼跃出水面,原来九仙在湖边炼丹,湖中九条金鲤,因为受到九仙道法教益,竟也得到升天的造化。九仙将金丹抛入鲤鱼口中,金鲤的头顶上顿时生出龙角,腾空而起。九仙跃然而上,骑着金鲤鱼升天而去。附近百姓,目睹仙迹,所以就将兴化湖更名为九鲤湖,而仙游县的名称,也因此而来。
  九仙飞升之后,回到大罗天玉京山清微境,得到元始天尊敕示,领命下凡,至石竹山再行潜修,以梦点化世人,泽被黎民苍生,声名远播海外。周边百姓,祈灵如响。
  今石竹山下,龙江聚水成湖,当是九仙弘道安民兴邦之时。

 
→回复
lxy580(薄荷绿茶) 2006年11月28日 10点03分 评分:0
石竹山座落在福清市西郊十公里处,属闽中戴云山余脉西山山脉南段,主 峰状元峰海拔534米,这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年均气温保持在19.7℃。此山"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以石奇竹秀而得名,素有"雅胜鼓山"之誉,为我省道教名山。
古往今来,石竹山就以其绮丽的风光和动人传说吸引了不少名人志士、墨客文人流连其间。石竹山风景“岩石最胜”,山间有紫云洞、桃源洞、通天洞、日月洞、摘星台、化龙窝、鹤影石、蓬壶石、鸳鸯石、棋盘石、龟蛇石、蟠桃石、穴窦、洞天等奇岩怪石组成的天然石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九仙祈梦所”是石竹山宗教文化一大特色。山南麓半山腰悬崖峭壁上构筑着橙瓦红墙、精美绝伦的一组古建筑群,即为石竹山道院。道院宛如空中楼阁,四周蹬道蜿蜒,东侧缆车徐动,人来客往,云烟袅袅。该道院始建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初名灵宝观,后改为石竹寺,兼容释儒文化,由仙君楼、观音殿、文昌阁等组成。道院内供奉着汉代何氏九仙君,千余年来祈梦文化活动在这里经久不衰。石竹山道释儒文化更受文人学子所青睐,山上至今仍保留有宋淳化以来的摩崖题刻数十余处,以及宋代朱熹,明代叶向高、王世懋、谢肇浙,清末陈宝琛等人为石竹山留下的珍贵题刻、诗作等。
1987年石竹山进入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行列,200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18家国家水利风景区之-,2003年通过ISO9001/14001认证,2004年被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区。

 
→回复
zdh1578(xiaoke) 2007年1月24日 14点08分 评分:5
wo 也去过,我觉得如果你是报着虔诚的信徒心态去的话,那的确不枉此行,但是如果是为了风景看的话,那你可能会大失所望了,在我看来,最值得一看的是远眺鲤鱼岛了,不过上面的照片比我看到的要美的多了
 
→回复
邻近景点
武夷山风景区
平潭岛
湄洲岛
日光岩
永定土楼
西禅寺
菽庄花园
南普陀寺
三坊七巷
厦门海底世界
开元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