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西 → 上饶风景区 → 婺源 → 新闻 → 婺源乡村旅游激活新农村建设(图) |
|
2006年9月18日 17:45 9月18日,婺源县委、县政府组织国内媒体驻江西记者和江西省内媒体记者举办“婺源之路”乡村旅游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吴辉军 摄) 9月18日,婺源县委、县政府组织国内媒体驻江西记者和江西省内媒体记者举办“婺源之路”乡村旅游座谈会。婺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斌在回答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提问时表示,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党员干部成了促农增收的排头兵。(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吴辉军 摄) 中国江西新闻网9月18日婺源讯(记者 吴辉军 报道)昔日“穷山恶水”,如今已成“青山绿水”。随着婺源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一个又一个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农民的钱袋子也一天比一天鼓起来了。 9月18日下午,婺源县委、县政府举办乡村旅游发展座谈会。婺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斌在回答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提问时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党员干部成了促农增收的排头兵,特色产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婺源不断涌现的新型农民正在助推新农村建设。 党员干部成了促农增收的排头兵 婺源县现有党员1.2名,其中3000多名党员从事旅游。在婺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党员干部出智出力,带领农民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许多村庄由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有名的“旅游村”、“小康示范村”。 晓起村在旅游开发前是“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2000年,晓起村把石材厂、木材厂、西餐具厂等几个村办厂进行了拍卖,把拍卖所得的5万元作为发展旅游的启动资金,用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村集体收入已过百万元,由过去的县贫困村变成上饶有名的小康村,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去年全村实现门票收入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800多元。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江湾镇江湾村古村落开发乡村旅游后,一年的旅游收入800多万元,村民男60岁、女55岁后都享受村委会发放的退休金。 特色产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乡村旅游打破了农民原有的“小农”观念,许多农民看到致富的好机遇,发展起了特色种养业,全县出现了甲路的工艺伞、大畈的砚台、西坑的门厂大军、赋春的酒糟鱼、高砂的荷包红鲤鱼等几十个特色产业村,茶、伞、砚、酒、土特产等五大类旅游商品年产值近2亿元。 赋春镇农民金林生抓住机遇,把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嫁接”起来,实现了发展“双赢”,个人资产由10年前的1000增长至现在的1700万元,去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甲路村村民们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家家户户都进行伞骨、伞头、伞柄等工艺制作,有的还办起了公司。该村先后开发旅游伞、丝绸伞等40余种新产品,年产达50余万把,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利用网络销售,在江浙沪等地设立代办点,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 新型农民助推新农村建设 尝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婺源农民纷纷“洗脚上岸”,更加积极地投入旅游创业潮中。一大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在应运而生。赋春镇农民祝学文,从承包鸳鸯湖景区起步,到目前投资建设天马超市、天马食府、三星级天马大酒店、天马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成为婺源有名的“农民老总”。 李坑村村民邱五权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餐馆,去年收入百余万元,年纳税10余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他的收入已经超过一百万元了。在记者向他讨教“致富经”时,他满脸笑容地讲起了他的创业故事。(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吴辉军 摄) 李坑村村民邱五权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餐馆,去年收入百余万元,年纳税10余万元。晓起村民汪富荣过去守着一亩半分田过日子,后来承包了一幢古老的徽派建筑,开了一家“老屋饭店”。如今,纯收入近20万元,现在该村的人均收入达3400多元。 在“小桥流水人家”景区李坑200多户村民中,80%的村民都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农闲农忙时都有活干,生活越来越富足,越过越有滋味。从2001年至2005年旅游景点和非旅游景点农民收入的对比情况看,旅游景点农民从旅游业上人均增收达1000元左右。 仅今年1至8月,全县接待游客21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57%,旅游占全县GDP的16%,带动景区农民增收1000多元,旅游产业成为婺源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五年来,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86亿元,改造路基480公里,改善路面458公里,改善硬化景区公路25条171公里。婺源到达周边大中城市的“4小时经济圈”和县内“半小时通达圈”基本形成。景婺黄(常)两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婺源将成为中国黄金旅游景区的腹地。 如今的婺源,山更绿了,水更美了,农民更富了。 编辑:魏传举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