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河南 → 三门峡景区 → 函谷关 → 汉关 → 概况 |
|
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西距秦关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为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现在仅存有关门遗址。
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函谷关为何迁往新安呢?东汉应劭注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表面上看,原籍新安的楼船将军杨仆是以“耻为关外民”为由而申请,并得到汉武帝的恩准后,把函谷关东迁的,其实“武帝意亦好阔”,扩展京畿领域,加强中央集权,才是迁关的主要原因。 据《水经注》载,汉关即所谓散关障,初建时仿照秦关形制,关楼高耸,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宜阳散关,北越丘陵,直抵滔滔黄河,宛若绵延百里的长城,规模宏大,气势甚为壮观。据传,汉关以北有通往黄河渡口的要道,当年水陆运输十分繁忙。一九九七年考古工作者在黄河小浪底库区古漕运遗址发掘时,发现了距新安县城以北约三十公里的盐仓村的古仓遗址,据出土的刻有“关”字的瓦当考证,其建筑群当为汉关系列建筑之一。汉后数百年,汉关一直是各朝统治者的重要军事要塞,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时,历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常有题咏。东汉光武帝曾在关内设大驾宫,唐高宗和武则天也曾在此建合碧宫。南北朝时期,这里曾置州郡、州治。隋大业年间,新安县治也随之东迁到汉关城。唐宋之后,随着国家的长期统一,汉关渐渐失去防御的功用而被冷落,并历经战乱的破坏和风雨的侵蚀。尽管如此,作为重要的文物古迹,历代都对汉关作过一些整葺和修补。据《新安县志》载,最后一次大型修复是一九二三年。修复后的关楼高八十三米,分上中下三层,顶部为四角亭阁,飞檐画栋,高耸云天。中部为方形阁楼,襟怀涧水,臂倚青山。楼中的十字通道各有一门,皆有楹联镶嵌。底部为城门,城垛错落,巍巍壮观。城楼正中有一拱形门洞,宽约四米,可供东西交通之用。门洞东西两侧,各有楹联一副,东门为“功始将粱今附骥,我为尹喜谁牵牛”;西门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正门上方嵌有“汉函谷关”四个大字,据传为变法名士康有为所书,字体雄浑,笔力遒劲,与汉关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世事沧桑,到了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这座传承千年的古迹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关楼被人拆除,底座平台破损不堪。如今汉关与周边民舍杂列,古道荒芜;楼台上野树横生,杂草密布,所幸鸡鸣、望气二台及城门仍在,康氏的墨宝风光依旧。 据史家说,汉关遗址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汉代关隘遗址,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座遗址,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吟诵古诗时,只能在想象中去寻觅“秦时明月汉时关”那苍茫壮阔的景象了。 →回复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国家3A级旅游区(点),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繻”、“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回复
据史记载;战国时代,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国西进,在豫西“淆函孔道”的西端,据险设关,名“函谷关”。汉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叫 杨仆,为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而“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便由杨仆主持,把函谷关迁建到 新安,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 是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座西向东,前临涧水,距今洛阳市20公里,据历史记载,原汉关的建筑非常壮观: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 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关前更仿秦关布居,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以壮其势。由此可见,函谷关的东迁,实有其重要的 军事目的。东汉末年,京师洛阳设八关都尉官,汉关居首。此后各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代有题咏。 2000余年来,汉关历尽风云战乱,屡遭破坏,多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1923年。此次重修的规模据载为:关高25丈,南北长10丈,东西宽 6丈。关额“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手笔;东门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对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 。关上四周有护关寨墙,中间是两层关楼,飞檐画栋,气势磅礴。关楼四门均有对联,东门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门 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南门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北门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重修汉关 虽未必能与古关原貌相比,但两山夹峙,孔道中通,雄关横卧,城楼高耸,东面辽阔天空,西衬新安古城,其气势亦颇为壮观。每当夜幕降临 ,人迹敛息,寒星寥落,月上山顶,晚风萧瑟,涧涛轰鸣,乘夜登临,虽不闻古战场声声刁斗,只这冷月寒光,风声涛鸣,也足使人森森然如 临严阵。可惜,它又经战乱风火和风剥雨蚀,毁坏严重。现在仅存基层砖石结构平垛,有待重修。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