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概况
草鞋山遗址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位于唯亭镇陵南村阳澄湖南岸,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为1956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普查中所发现。因当地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玉琮、玉璧等文物,南京博物院于1972年9月进行了探掘。经钻探初步查明,地下古文化遗址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7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相当于草鞋山、夷陵山两个土墩面积的3倍。随后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第一次自1972年10月至次年1月,第二次自1973年4月至7月,参加发掘的还有苏州博物馆和南京大学等,总共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



  通过两次发掘,发现了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和各个不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清理了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11个灰坑(窖穴)和206座墓葬,出土了陶、石、骨、玉等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共1100多件。其中包括玉琮、玉璧 、镂孔壶、四足兽形器等珍贵文物。由于文化层次多,出土遗迹、遗物丰富,从而为研究太湖流域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遗址的文化堆积最厚处达11米,可分为10个地层。从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文化层的先后次序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直到进入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这一序列,为研究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标尺,具有典型意义。



  遗址中发现的6000年前的水构建筑遗迹、炭化粳籼稻谷、炭化纺织品残片以及各文化层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器等,说明太湖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创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成为我国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址的发掘,还首次从地层上证明了琮、璧、 串饰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遗物,也为我国玉器研究开创了-个全新的局面。



  草鞋山遗址的一部分至今保存尚好,是太湖流域的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重要古文化遗址。



  自1992年开始,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日本国立宫崎大学合作开展"草鞋山古稻田研究"课题的工作,并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组成考古队,首次在国内进行水田考古的实践。在遗址中心区南缘进行四期1400千方米发掘,获得重要成果。



  在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地层,发现了由浅坑、水沟、水口和蓄水井组成的遗存。其中一处被揭露的长30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呈多行排列,西南向东北走向,相互连接的浅坑30多个,浅坑面积一般3-5平方米,个别小的1平方米,大的达9平方米,坑的形状呈椭圆形或长方圆角形。浅坑沿一低洼地带分布,两

侧有土冈,东部及北部边缘有"水沟"和"水口"相通,"水沟"的两端有"流水坑"、"蓄水井",显然这组遗存与水的设施关系密切。



  浅坑内的填土不同于地层土,土样经化验分析,均发现有丰富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确证这里生产水稻属于人工栽培而非野生。



  据此,参加现场发掘和考察的中日两国考古学家与农学家分析判断,遗存全部结构应看作是早期水田状遗迹。



  水田考古发掘至1995年底结束。在发掘期间考古队还对整个草鞋山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遗址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现存地层堆积主要为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心区马家浜文化上面叠压有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地层,遗址的局部范围有商及东周文化地层堆积。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jinbaolin(葫芦娃) 2005年12月2日 23点31分 评分:10
位于苏州市东北阳澄湖边的草鞋山遗址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看看当年考古学家赵青芳的工作日记就知道了。 那是1956年11月3日,星期六,晴。赵青芳写道:由苏州至吴县唯亭夷陵乡调查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午至车站,乘9时许的107次常沪普通车出发唯亭,经官渎里、外跨塘二站,约10时许到达。询问了乡所在地后,即徒步前往,东北行约三里到目的地。

先至村后一庙(重元寺)访问乡人民委员会,晤合作社一干部……我把工作证和省文化局的信件取出作证,始得勉强许可。 夷陵山在庙后。高约20米,圆形,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上尖下大,顶上堆着许多石头,架设着一个庙内的铁钟,大概召集会议要敲的。整个山是黄土构成,石头是移上去的。在西面山坡上,可见到很多红色陶片,以泥质红陶外表加红彩衣的较多。这座山相传是夷王的墓。

在夷陵山的西北,仅隔一条小路,又有一个土墩,相传为草鞋山,这是我来调查前所不知道的。草鞋山面积较大,约10000平方米,北半边稍高,南边低平,最高处约15米。顶上是明、清和近代墓的集中地,有很多砖券已露出地表。北面和东、西面都有断崖,可见到红烧土层与黑灰层,包含陶片很丰富,拣到不少带红衣的红色细泥陶,还有印着方格纹和曲折纹的陶片,看来山上山下都有遗物,全是文化层。应因此推断两山均不是山,原来是相连在一起的一个遗址,夷陵山之高也是后来堆成的,山下的文化层可能未动过。

这处遗址的文化性质,和青莲岗以及北阴阳营下层完全相同,但见到曲折纹的印纹陶,使人疑惑有上下层不同性质的文化。北阴阳营遗址的上下层不是代表两种文化性质吗?遗址周围环境:北面有陵北村,村北紧临着阳澄湖,显得一片汪洋。东北有陵中村,南面有陵南村,村南有沪宁铁路。两处遗址就位于这三村之间,附近都是肥沃的农田……

从这则工作日记,可以知道草鞋山遗址是由当时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主任赵青芳单独一人前往调查首先发现的。他对遗址当时的地形、出土遗物、周围环境记录得具体细致,可见其认真。当时长江下游的考古工作刚刚开始,作为最早的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赵青芳在苏北发现了青莲岗遗址并正在主持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工作,他当时就判断草鞋山与青莲岗时代相当,并根据出土陶片估计与青莲岗一样有早晚两种不同的文化,确是有预见性。 在他之后,南京博物院在1957年夏和1960年冬又作了两次调查并测绘了地形图,之后又有多次调查,但是根据考古必须配合基本建设的方针,一直没能组织发掘。

1972年春天,唯亭公社砖瓦厂在草鞋山取土制坯烧砖时,出土了大量玉器,有璧、琮、佩、和珠、坠等饰物。工人们把一些玉器集中起来,大部分为吴县文化馆征集,也有一些为苏州市文物商店收购。 在吴县文化馆征集的玉器中有三四件大玉璧,一件五节大玉琮特别引人注目。除此还有一件兽面纹五节玉琮,上下四角,刻出繁缛的兽面,这使得考古学家极为重视。璧、琮的出土为什么特别引人注目呢?原来中国先秦典籍《周礼》上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由此后人认为璧琮是周代贵族祭祀所用的玉器。在安阳西北冈殷代王陵出土的玉器中,就有一件玉琮上下四角各有一个浮雕兽头,同草鞋山出土的在形状、纹饰上相似。过去二百年来这类玉器都被称作“三代之器”。

1876年,蓝柏又派传教士潘慎文(A.P.Parker)来苏传道兼理学务。潘慎文,名辉。美国乔治亚州人,生于1850年8月,因家庭经济拮据,未读完大学即去工作。1875年来华,先在蓝柏处佐理布道,同时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他进步很快,后来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使他在华工作便利不少。

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曾在大量出土过璧琮的良渚地区展开调查,在论述时也只是含糊地说“玉器及墓葬可以深入各层”,将时代笼统推定为“在周汉之间较为相近,而亦有较早的”。1963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又在良渚附近试掘,仅出土一件玉琮,不能弄清更多情况,现在在苏州近郊的草鞋山一下子出土这么多璧琮类玉器,当然要寻根探源了。不论弄清它们是汉代还是周代的都有意义,如能确证是更早年代的,则意义更大。

南京博物院的邹厚本、吴县文化馆的李伯襄到现场调查,草鞋山经过前几年的取土,大部分已成平地,只有北部及东北部还未遭到破坏。考古人员选择三个地方开了三个小探方,在东西两个探方中发现两个墓,随葬品有穿孔石斧、半璧形玉璜以及鼎、缸、豆、罐等陶器,共40件器物。这些玉石陶器与上海崧泽墓地所出相同。由此判断,虽然出土璧琮的地层早已挖掉,但进一步发掘是必要的。 1972年,南京博物院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队在10月初到达唯亭公社陵南村后,先在草鞋山现场布探方:北部地区每方10米见方,东西向横列七方;南北竖列四方,按行列依次编号。为了弄清文化层叠压情况,选择保存最厚的T703方首先发掘作为试点;为了便于控制、观察地层土质的细微变化,决定只挖西边半个方。这以后又陆续开挖了三四个探方,发掘面积550平方米,这次发掘到第二年的1月25日天气严寒时结束,有三个方都没有挖掘到生土,只能等开春后第二次发掘时继续挖完。 第一次发掘初步弄清草鞋山竟叠压着不同时期的好几个文化层。上层是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遗物;中层出土鼎足、贯耳壶口沿一类的良渚文化陶片;下层是新石器时代墓葬,当时我们称之为“青莲岗文化”。可分早晚两批,晚期墓39座,随葬穿孔石斧、石锛、玉璜、玉坠饰以及各种陶器。早期墓31座,随葬品数量少,有腰沿釜、红陶钵一类陶器,另有玉玦。

在最下层还发现了居住遗迹。约有三四十根竖立于地面的残柱,有的柱脚下面垫放着一块或几块木板,类似后来的柱础,还出土了留有草绳、草束、芦席、竹席、芦苇秆印痕的红烧土块,它们都与房屋的屋顶、墙璧有关。木桩标本的碳十四测定,经树轮校正,这一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6275年左右。这层出土的炭化稻米和三块纺织物残片,是留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珍贵实物。 第一次发掘,无疑取得了重大收获,但我们的一个迫切愿望,弄清璧琮所属的年代,依旧没能实现。

1973年南京博物院开始第二次发掘时,南大历史系72届考古专业的学生参加实习,随后苏州博物馆考古组年轻同志也作为学员参加,这样第二次发掘队伍规模就相当可观。考古队于四月中旬到达工地,`陵北、陵南、陵中三个大队又调派了六、七十位农民参加发掘。这支队伍显得生气勃勃,在十年动乱尚未结束的当时难能可贵。他们白天在工地发掘,晚上开会讨论,学员们夜晚和雨天听课记笔记,偶尔有假日,他们划船在阳澄湖上游戈,晴朗的夜晚会坐上农船看农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叉鱼。生活的紧张而又轻快、富于情趣。

这一次发掘的目的是要继续通过这一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遗址发掘,认识长江下游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的序列,揭示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社会面貌。追踪璧琮的年代和性质成为其中一个突出课题。

从村中老人中得到的一个新情况是:1930年至1937年,江苏省政府在唯亭镇陵北村搞了“模范新村”,1936年春中国青年会在草鞋山东南部开辟操场时曾出土璧、琮、斧等一批玉器,被青年会的军官取走,下落不明。唯亭砖瓦厂食堂挂的铜钟,就是那时留下的。钟上铸字,表明这一情况属实。这增强了考古队的信心。 发掘一直进行到六月底,草鞋山所有高地都在我们的发掘范围。新探方挖到最下层,又发现了分别相当于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墓葬,最下层还有由十个柱洞围成的圆形房基。厚达11米的众多文化层和出土的丰富的遗迹遗物,已使我们明白草鞋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地书”,然而琮璧之类看来已难挖到,这使我们既满意又万分遗憾。

六月下旬,各个探方已经发掘到水位以下,为了排除积水,不时要开沟挖坑。然而一下雨,探方又变成水塘,不得不调动水泵抽水。接着工地上又多次发生塌方,6月26号中午,位于最高处的T203东边又发生塌方,土方倾泻到T202方的深坑中,在清理过程中,在1.45米深处,竟然斜躺着一件六节玉琮,大家立即兴奋起来,反复敛土找边(墓坑边),只依稀看出成折尺形的两条边,连着仔细挖了两天,不见新的迹象。

正在此时,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师生来草鞋山参观现场与出土遗物,当我们将才露面三天的玉琮出示时,教授又介绍“玉琮是周代祭地的礼器”。这天风和日丽,一位教师登上夷陵山顶,拍摄了一张发掘中的草鞋山全景。谁也没有想到,这是草鞋山最重要的大墓出土前的一张照片。

第二天七月一日,天空晴朗、阳光明媚,从草鞋山顶越过碧波荡漾的湖面,可以眺望到虞山。上工后一个小时,当看到大件玉璧、玉琮与带盖的大陶鼎、细刻花纹的贯耳壶躺在一起时,大家高兴的跳起来。眼前的现场告诉我们,这确确实实是良渚文化大墓。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立即集中人力投入这个墓的清理,半天过去了,在1.62米深处的底面上暴露出三组器物,这是一个男性附葬二个二次葬人骨(判断为女性)并殉葬一狗,随葬数十件精美陶器和璧、琮、斧、钺等玉器的良渚文化大墓。墓主的身份显然属于当时的显贵阶层。 这个墓清理完毕已是下午三时,赶拍了出土照,晚上,三个同学把竹床搬到山上睡在墓旁,连着看守两晚,直至测绘了平面图,细致地取出每件器物包装好。这个墓编号为198号墓。

已经发现了的东西,并不能立刻认识它,比如大玉琮上圆圈和横棱,开始不知表示什么,将大小几件玉琮同时比较,才认出那是简化的兽面纹。玉器的质地,以标本交华东地质研究所鉴定,才确认为软玉,少数为蛇纹石。 这个墓的发现,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原先认为应该是中原商周时代的礼器,为什么在太湖地区早商周千年的良渚文化墓里?这个墓是否揭开了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真面貌的序幕?良渚人在华夏文明的形成中是否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

草鞋山的整个发掘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著名考古学者石兴邦教授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堆积厚达11米,按土色土质不同可分十层堆积。经南京博物院和地方同志发掘,揭露出五个时代的文化堆积,即“马家浜文化(10、9、8层),崧泽文化(6层),良渚文化早期(4层),晚期(2层),最上层是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每层都有该时代的文化遗迹和墓葬,从六千年前到两千多年前,是江南地区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到奴隶制末期的一部通史,十分宝贵。

苏秉琦教授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讲话时,称草鞋山遗址是古吴越地区的“典型突破口”。1977年他还说:草鞋山上层的良渚文化玉琮,在《周礼》上就有记载。如果不是阶级社会,那也是阶级社会的前`夜,已经踏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了。玉琮上面的饕餮纹,可不是随便刻上去的,有特定的含意,商代的铜器上就有么

当草鞋山的良渚文化大墓刚发现时,还只有考古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承认它的重要,随着吴县张陵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与瑶山,接二连三的重要发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良渚文化和长江下游古文化的重要性。它以雄辩的事实指出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四面八方的文明曙光照亮了中华大地,这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面貌。
 
→回复
ccleaf528(雨佳) 2006年3月22日 21点05分 评分:10
草鞋山遗址位于江苏苏州吴县唯亭镇的陵南北村,北距阳澄湖岸650米。草鞋山,它虽名为山,实际上是个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高出稻田10.5米的大土墩,和与之毗邻的武夷山(夷亭山或唯亭山)组成。

经钻探,遗址长约260米,南北宽170米,总面积为44000平方米。1972年10月、1973年4月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管会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总共达1050平方米。

通过发掘得知草鞋山遗址内涵非常丰富,其文化堆积厚达11米,可分10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可分属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吴越文化4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序列。总共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灰坑和206座墓葬,出土陶、石、骨、玉等质料的文物1100多件,以及炭化稻谷和以野生葛为原料的麻布列片,大大丰富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史前研究的内容。

其中从遗址第四层清理出良渚文化早期墓葬3座;从第二层发现了一座附葬有二次葬女性妻妾的良渚文化显贵者大墓,其墓坑外还殉葬一只狗。这一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社会性质具有重大意
 
→回复

邻近景点
连岛旅游度假区
灵山大佛
周庄镇
同里
沙溪古镇
沧浪亭
狮子林
大明寺
孔望山
甪直
拙政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