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苏 → 宜兴 → 张公洞 → 概况 |
|
又称下洞,在中隐山腰的中洞下面,高3~10米,宽2~9米,深80米,面积约680平方米。这个洞开发于宋乾道元年(1165),桂州按刑张维寻幽得之,赋诗作记,还建亭洞前,“俾来游者,指为张公洞”以自显。张公洞虚明邃幽,曲折回环,乳石丰茂,高处有小石窗,如朦胧雾月,可达中洞。
电话:0510-7471320 传真:0510-7986551 张公洞是一个古老的石灰岩溶洞,位于宜不城西南20公里的盂峰山中,该洞素以道教胜地而闻名于世。唐代以来,名贤胜士游历者甚多,留有大量诗文石刻。 洞内有气势雄伟的海屋大场和富丽堂皇的海王厅。海王厅是全洞精华所在,洞顶钟乳累累,不计其数,厅内经常云雾缭绕,游人若置身于海底宫殿。海王厅周围有水鼻洞、棋盘洞、洞中洞、七窍洞等许多小洞,洞中曲折盘旋,奥妙无穷。大厅小洞中,还有天桥、雄狮、蓝天倒影、坐井观天、鲤鱼戏水、一线曙光等景观。从洞内登云梯达山巅,既可俯瞰洞中景致,又可远眺太湖烟波。 据道书记载,春秋时,道家庚桑楚曾在洞内隐居,并著有《庚桑子》九篇,东汉的张道陵和唐代的张果老也曾在洞内修过道。唐代开元时,唐明皇在张公洞旁敕建洞灵观,并亲自题写了观额。宋代改建为天申万寿宫,清代改为朝阳道院。 洞灵观重建于1995年3月,与张公洞相邻,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占地近万平方米。自山脚至山顶,重门次第,殿宇巍峨、红墙黛瓦、绿荫掩映,建有灵观殿、玉皇殿、天师殿、三清殿等八座殿宇,殿内29尊神像熠熠生辉。 蒋义海艺术馆在张公洞口,依山傍水而建,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馆内陈列了蒋义海精心创作的80余幅国画、漫画、书法作品和其他艺术成果。蒋义海是江苏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省文联高级美术师、书画家,他的漫画寓意深妙,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他的国画题材多样,独具特色,尤擅画梅,其《红梅图》特别受到“爱梅犹爱命”的蒋纬国先生的青睐。 →回复
张公洞分上下两部,一般游览从下洞进,天洞出;先小后大,先低后高,先暗后明。全洞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游程约一千米;上上下下有人工做成的一千五百多个石阶,犹如从海底宫殿逐级登天的云梯。 而且洞中具有四季的气候,可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论年”,真像一个“仙人洞”。 下洞海屋大场是一个广阔的大石厅,厅前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海底,穹顶如高山屋脊,气势磅礴。 四周怪石嶙峋,石乳、石花琳琅满目,天然地构成了各种奇特的景物。从这里步步登高,盘旋无数石级,便到了全洞精华所在的海王厅。 海王厅像一个非常高大的海底龙宫,穹顶上云雾缭绕,倒挂下奇岩怪石,五光十色,气象万千。两株古老石松,傲壮挺拔;一对垂岩构成的宫灯,富丽堂皇。在海王厅地平中央,由溶岩滴水聚集而成的水池中,可见洞口与蓝天相接的倒影,形成了绝妙的“洞口蓝天”。观赏此景,煞是迷人。 在海王厅的两侧,有许许多多小洞,洞洞相通,洞洞不同。有的狭而弯曲,称盘肠洞;有的从巨石中穿过,称鼻孔洞;有的洞里套洞,密如蛛网,称棋盘洞。还有以长见称的地道洞,以巧而取名的七巧洞,以奇而成景的鲤鱼戏水、万福来朝、云梯、天桥、一线曙光、琼崖望湖等胜景。每一处洞府,有一个天地,真是洞天世界。走出张公洞的朝天洞,即登上了盂峰山顶,便见岩壁上有元代杨维桢题“海内奇观”四个大字,游客到此,如像置身于又一个仙境。 极目远眺,湖水山色,风景优美;蓝天连接着绵延起伏的苍山、竹海、梯田、茶园,还有繁华的陶都,新建的矿山,把古城宜兴装点得更为壮丽。 张公洞似乎比善卷洞更复杂,也更难描绘。清代诗人陈维岱曾作成一首《满江红·游张公洞》词,写道:“移此山来,是当日愚公夸父。还疑请五丁力士,凿成紫府。曲蹬崎岖犹可入,悬崖逼仄真难度。只洞中蝙蝠共飞攀,羊肠路。石洼者,形如釜。石突者,形如鼓。更左拿右攫,狰龙狞虎,仙去已无黄鹤到,人来尚忆青鸾舞。渐云迷丹灶日西斜,催归步。”读了这首词,可以想见张公洞神奇幽奥的一斑。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当年游历了张公洞,人家问他印象如何?他说:“希奇古怪,说也不信;真正绝妙,到者方知。”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