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
出发地点:未关联 内蒙古 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草原 游记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未添加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内蒙古 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草原 扎兰屯 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热情

热情淳朴的布里亚特蒙古人
——难忘的呼伦贝尔之行纪实
北京大学历史系      田武雄

今年六月下旬,我们北京大学历史系四名同学和元培实验班的九名同学,来到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进行实地考察。6月23日至25日这三天,我们历史系四名同学,刘默涵、许张凤、黄祖鹏和我,深入牧区,度过了三天美好而难忘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这三天仍记忆犹新。下面我将以日记体的形式,向大家介绍热情淳朴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和大家一块领略美丽的大草原,感受与众不同的布里亚特风情。

2004年6月23日        星期三        晴

布里亚特博物馆和西苏木小学


在海拉尔区团委于书记的安排下,我们今天去鄂温克旗的西苏木公社考察。苏木是蒙语的音译,即乡镇一级行政单位。苏木下面还有嘎叉,相当于行政村。
在去西苏木公社的路上,恰巧有一位蒙古族的大姐搭便车,我们顺便先向她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位大姐的家离牧区还有点远,她的丈夫是一位鄂温克族的大哥。据她说,他们那儿的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已基本和汉族差不多,只是那达慕大会和祭敖包的风俗还依然保留着。我们如果要了解更多的关于蒙古族的传统风俗习惯,还得进一步深入牧区去。
约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西苏木人民政府门口。刘默涵先到政府里面找有关负责人说明了我们的来意。接着,我们在当地的布里亚特博物馆馆长的带领下,去参观当地的布里亚特博物馆。当地居民主要是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是蒙古族的古老部落之一,其先民在贝加尔湖一带过渔猎生活。20世纪初仍游牧于额尔古纳河至贝加尔湖、斡难河、色楞格河流域。语言属蒙古语布里亚特方言,有自己的文字。1918年,部分布里亚特人迁居呼伦贝尔湖、锡尼河流域。1922年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批准,在锡尼河建布里亚特旗。1933年并入索伦旗(即今鄂温克旗)。1957年,中国政府确认布里亚特人为中国公民。
布里亚特博物馆离政府不远,只有大约500米左右。整个馆占地不大,只有一个主馆而已。门口用汉蒙两种文字写着“锡尼河布里亚特博物馆”的字样。入馆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蒙古包,位于馆中央。蒙古包的旁边是一架巨大的车子,名叫勒勒车,是布里亚特人游牧时的主要运输工具。车轮头、车轮、车辐、车辕用桦木制成,车辕为方形,以牛、马为役畜。四周是布里亚特人使用的一些实物,有生活用具、生产用具、服装以及宗教器物等。墙上还有相关的一些图片和文字介绍。
在馆长的带领下,我们首先从门的左首开始看起。第一部分先是总括性的介绍了布里亚特人的历史、经济概况。布里亚特人最初有十一种姓氏,据说是由同一祖先的十一个兄弟衍化而来。此外,关于布里亚特人的起源,还有种种神奇的传说。13世纪初,布里亚特人被铁木真征服,从此并入蒙古部落,成为蒙古族的一支。布里亚特人的经济以游牧、畜养牲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许多家庭还有了不少家用电器。
第二部分是布里亚特人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用具都是和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展出的实物,大多都是以桦木或桦树皮为原料制成。如布里亚特人用的盛具,多以桦木凿刻而成或用桦树皮编成。布里亚特人用的弓、叉等捕猎用具,也主要以桦木为原料。除了这些传统的就地取材的生活生产用具外,展出的实物中还有一些19世纪的缝纫机、奶汁分离器等较为先进的工具。听馆长说,这些都是俄罗斯那边的布里亚特人捐给该馆的。目前,我国和俄罗斯那边的布里亚特人还有比较紧密的联系,两边的布里亚特人通婚的也不少。
第三部分是布里亚特人的婚俗和服饰。墙上的图片向我们直观地展示了布里亚特人婚礼时的隆重而富有情趣的场面。婚礼是在草原上进行的,人们都席地而坐,围成一圈。每人前面都有具有蒙古族布里亚特特色的食品。圈中有人们自娱自乐的即兴歌舞表演,场面甚是热闹有趣。图片前面还有新娘的头饰等实物。布里亚特人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靴子,分冬装和夏装,冬装虽然厚暖,但并不显得臃肿,夏装则简约雅致。女性的服装分两种,一种是肩部有褶皱的,一种没有。褶皱是已婚的标志。看到简约雅致的男子夏装,我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穿上这么一身。想必身着这么一身,自己将更显得英姿飒爽,威风八面。
第四部分是有关宗教的一些图片和实物。图上有喇嘛庙,喇嘛们齐聚举行法事的场面等。实物有喇嘛们用的转经,祭祀用的奶制品,还有一部藏文的佛经。令我们感到新奇的是,居然还有一部当地编写的汉语和布里亚特文对照的字典。
最后,我们才参观了蒙古包。这个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高约3米,直径5-6米,由木架和毡围构成。门框很窄,高约五尺,我们都需一个一个弯腰进入。入包后,迎面是佛龛,供奉着喇嘛教的神像。蒙古包中间是一个炉子,用于取暖和烤制食品。炉子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张床,其中东边的那张床旁边还吊着一个摇篮。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摇篮,这次终于亲眼见到了,而且还是蒙古包里的摇篮,大家都饶有兴味的摇了几下。两张床北边靠近门的一侧,还有一些生活用具,主要有木质水桶(可能也用于盛奶)、奶汁分离器、盛食品用的较大的船形木质容器、马驹饮奶的奶瓶等。蒙古包的壁上还挂有箭筒、弓以及装碗和筷子用的皮囊。但碗很小,和我们平时吃米饭用的小碗差不多大。没想到粗犷豪放的蒙古人居然用这么小巧的碗吃饭。或许因为蒙古人以肉食为主,而且吃肉多半是手抓,无需用碗;只是吃粥时才用碗。
我们正准备从蒙古包出来时,有人突然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呼“唱片机!”我们都循声望去,这才发现在佛龛的东边柜子上,还有一台老式唱片机。这时,馆长手摇着唱片机的转柄,向我们演示着。然后,她抱歉地说,“前几天还是好的,还能放出声音来。真不巧,今天却坏了。”这台唱片机也是俄罗斯的布里亚特人捐赠的,寻常的牧民是用不起这样的娱乐品的。
这个博物馆虽小,但展品和资料却挺丰富的。通过它,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布里亚特人的概况和特点。展出的几乎每一样器具都透露出布里亚特人粗犷、豪放、耿直的性格特点。
参观完后,已十二点左右,我们在当地的一家简陋的旅馆吃了自带的食品,并休息了三个小时,准备下午去当地的小学参观。
下午带领我们去小学的除了馆长外,还有一位名叫达西玛的布里亚特大姐,她也在西苏木政府工作。小学离政府也不远,大约一千米左右。
校门的两边用汉蒙两种文字写着学校的名字:锡尼河西苏木中心校。我们先来到老师们办公的一排平房里,接待我们的是一位美术老师,她叫白玲,是汉族人。在这里过道的墙上贴着蒙文的课表和学校的收费标准。据老师介绍,三年级以上都开有汉语课,每周至少上两次课。不过,因为当地的居民平时也经常用汉语交流,高年级的学生大多都能说比较流利的汉语。
我们从老师们办公的地方出来后,先去看了一下学校的食堂和学生宿舍。牧民们一般住得都比较分散,大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还是比较远的,因而必须住校。学校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学生的食宿。宿舍里是架子床,窗上有两层玻璃,既防风沙又保暖。
接着,我们来到四年级的一个班,老师正在里面上蒙语文的课。白玲老师向正在上课的老师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老师和底下的学生们都鼓掌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便进入教室和老师学生们进行交流。学生们显得有些拘谨,基本上我们问一句什么,他们才动一下口。但他们的汉语说得还都挺好的。我们了解到,这所学校的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除了学校附近住的几位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都得住宿,一周才能回一次家。回家后,除了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外,他们还是以学习为主。家长们也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考大学。
然后,我们又来到学前班。和四年级的教室一样,教室里也装有暖气,还配有一台投影仪。黑板上方贴着蒙文“热爱祖国”的标语和一面印刷的国旗。两边的墙上和后面的墙上贴着学生的优秀作业以及光荣榜。学前班的学生大多都不会说汉语。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用汉语唱了一首《两只老虎》对我们表示欢迎。
随后,白玲老师还邀请我们去参观学校的美术室。美术室里展示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最中间的桌子上摆着学生的手工作品,有勒勒车的模型,漂亮的手绢等。四周的墙壁上是书画作品。书法主要是老师的作品,绘画作品学生的更多一些。作品虽然都还不成熟,但都是很有创意的,风格上有几幅画已有了印象派或后现代派的特色。我们顺便还参观了旁边的微机室。微机室里只有十来台电脑,平时上课时平均每两人一台。墙上贴了一些学生自己用电脑创作的画。画虽然不算精致,但构思和线条都还差强人意。
最后,我们来到校长室,和校长座谈。校长对我们的到来也是非常欢迎。在交谈中,校长提到,学校现在一方面缺教师,一方面缺资金。教师最缺的是英语和汉语老师,他希望我们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在他们学校支教一段时间。因为地方财政拮据,学校的教育经费经常被上级部门拖欠,这导致学校的教学设施越来越落后,人才流失也很严重。我们也为学校的困难感到担忧,但我们毕竟离呼伦贝尔太远,爱莫能助。我们只希望国家和发达地区能给当地多一些扶持和帮助,希望好心人能献出自己的爱心,伸出友爱的双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达西玛大姐告诉我们当地有一位姑娘后天要嫁到陈巴尔虎旗,于是我们决定在西苏木多呆两天。晚上,我一个人回海拉尔市区取一些必要的东西,他们几个则在达西玛大姐家里过夜。

2004年6月24日        星期四        晴

牧民家和喇嘛庙

早上坐车从海拉尔出发去西公社。到了西公社后,我们(刘默涵、许张凤、黄祖鹏和我)包了一辆面的,在达西玛大姐、姐夫和另一位布里亚特大妈的陪同下,深入牧区考察。面的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着,我们也一路欣赏着窗外清新自然的美景。放眼望去,窗外到处是一片绿色,偶尔几朵或黄或白的小花点缀其间,更增添了几分美意。蜿蜒、清澈的锡尼河将草原一分为二,然而,两边的草原是一样的富有生机。几匹棕红色的骠健的马儿在河边自由而安然地饮水。看到这一切,我们坐车颠簸的疲劳顿消,大家都啧啧地赞叹着,脸上呈现出轻松、陶醉的表情。这时,许张凤突然要求司机停车。停车后,她跳下车,拿起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下这怡人的美景。后来,许张凤又多次要求停车拍照。
当车行至一处略高的山坡前时,达西玛大姐指着山坡顶上说,“那就是过几天要祭敖包的地方。”我们听了都感到甚是可惜,因为我们的行程已确定,赶不上这蒙古族的传统盛会了。敖包原为蒙古族人在广袤的草原上用石块垒起的堆状路标,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宗教仪式。随着这一仪式的日渐推广和深入人心,参加这一仪式的人愈来愈多,遍及蒙古各部男女老幼。这就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表爱慕之情提供了机会和场所,“敖包相会”因而得名。我们充满遗憾地望着那座山坡,想象着敖包会上热闹而富有情趣的场景。车继续向茫茫草原深处驶去。
约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一户牧民家里。(这户牧民恰巧两天后嫁女儿。)他们家有两排砖泥结构的平房。左侧那一排平房前面不远处是一个蒙古包,不过似乎不是用于住人,里面空空如也。院子中间靠后的地方,车子上放着几个铁皮箱子,可能是放嫁妆用的。进了屋,我们用蹩脚的蒙语向主人一家问好:“散百诺(你好)!”主人立即笑脸相迎,示意我们随便坐。达西玛大姐和姐夫赶忙向主人说明了我们的来意。随后,我们四人各自就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向主人请教,或自己考察。
刘默涵同学对服饰最感兴趣。她围着几位正在做陪嫁衣裳的布里亚特大妈详细地询问着,并不时用笔在本子上记着什么。她问完了这个,又接着问那个,似乎有无穷的问题要问,真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而大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她解答着。她似乎想起了什么,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向一位蒙古族大妈描述着。大妈似乎听懂了,她用蒙语向一旁的姐夫说了几句什么。随后,姐夫很快从另一间房里取来两个一尺有余的黑色的布质筒状物和一些金银头饰。在姐夫的解说下,我才弄明白原来那黑色的布质筒状物是蒙古族妇女结婚后用来套辫子的,目的是方便劳作,以免辫子在劳作中尤其是制作食物时碍事。蒙古族布里亚特人中的女性,一生中有三个主要的发式。十四岁以前是短头发,也可以扎一些小辫;十四岁至结婚,就扎出八个小辫,两边各四个;结婚后就扎成两个大辫子,再用筒状的布袋套起来。
我和达西玛大姐以及姐夫来到院子里聊起来。我们主要聊的是婚俗方面的一些情况。一般来说,新郎一方要向新娘一方送三次哈达才能正式结婚。第一次是新郎本家中一位有名望的长者代表新郎来新娘家敬献哈达,表示提亲;若新娘一方初步同意这门亲事,则新郎的父母带着哈达来新娘家与新娘的父母相互认识认识,并商谈结婚前的一些准备事宜;第三次献哈达则是新郎和新娘双方共同商量,选择结婚的良辰吉日。
结婚那天,新娘一家以及所有的亲戚都要去参加婚礼。这与我们宝鸡的风俗是不同的。在宝鸡,新娘的父母是不能参加婚礼的,以免新娘过分伤感,破坏了婚礼的喜庆气氛。
布里亚特人的婚俗与我们宝鸡更大的不同还在于,新郎一方是不需要付彩礼的,只需敬献三次哈达并操办婚礼。而新娘一方则要陪嫁很多东西。如果新娘家的经济状况好的话,陪嫁的物品更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布里亚特人对子女是一视同仁的,基本上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我们聊得正起劲时,主人一家招呼我们进去喝奶茶。奶茶是蒙古族普遍饮用的茶类。其制作法将砖茶煮成褐色,澄清后,倒入羊尾油炒熟的稷子米在锅中,再加鲜奶和适当的盐煮开。布里亚特人的奶茶制作则不同,是将砖茶或煮或沏,装在暖水瓶中,喝茶时兑上熟牛奶和开水,浓淡因人而定,一般不加盐。奶茶呈乳白色,但比鲜奶的颜色稍灰暗一些,尝起来有一丝淡淡的咸味。我们喝完一碗后,主人又立即招呼我们喝第二碗。刘默涵特别喜欢喝奶茶,她一连喝了几碗,边喝还边向主人“啧啧”地称赞不已。听说她昨晚在达西玛大姐家里就喝了不少呢!
后来,我们和主人一家及达西玛大姐、姐夫等人在蒙古包前一起合影留念。姐夫听说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位布里亚特少年身上穿的传统服饰,便用蒙语向那少年说了几句。随即,那少年便欣然脱下身上的蒙古袍让我穿,连头上的帽子和脚上的靴子也脱了下来。我忙不迭地表示感谢,并在姐夫的帮助下穿上了这套蒙古服饰。我俨然是一位英俊威猛的蒙古少年了。我站在蒙古包前,高扬起右手,摆了一个很cool的姿势。随着许张凤“咔嚓”一声按动快门,这美好的一刻便记录下来了。不过我还意犹未尽,便在一处开阔的草地上和黄祖鹏练起摔跤来。于是,我们的相机又记录下一场精彩的摔跤和摔完跤后我们夸张的笑容。
许张凤还拍了一些精美的蒙古族传统服饰、特色食品以及一位布里亚特大哥剪羊毛的情景。黄祖鹏就特色食品询问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
我们正准备驱车离开时,发现不远的一个木桩上拴着一匹枣红色的漂亮而矫健的马。我们的兴致顿时又上来了,我们请求主人能否骑马奔驰一圈。但主人说那马性子太烈了,我们第一次骑,怕出事摔伤了我们。我们都显得很沮丧,只得远远地多望几眼那漂亮的马儿。最后,许张凤还是不甘心,终于站在离马不远处留了一张影。
随后,我们向主人一家道别:“巴伊亚史泰。”我们又驱车向草原另一处的一个喇嘛庙赶去。途中,我们在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河边水草丰美,牛羊也很多,至少有三四百只。我们在河边尽情地嬉戏、拍照,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此时,我恍若进入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的草原美景。
终于到喇嘛庙了。这个庙占地不是很大,和我们宝鸡一般乡间的庙差不多。它独处于这茫茫草原中,寄托着方圆百里乃至数百里的牧民对幸福和安康的祈求。离庙不远处,是一个小亭子。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摇经,和电视里看到的喇嘛手里拿着转的摇经样子一样,只是大了许多倍,需要用力转动才能转起来。摇经上还刻了一些文字,看样子像是藏文佛经。
整个庙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正中央的主殿。主殿虽只有一层,但仍不失雄伟辉煌,望之令人肃然起敬。主殿前面是两只高大的石狮子,主殿后面有两三间小屋,可能是主持日常庙务的那位老喇嘛休息和存放宗教什物的地方。在小屋的左前方,有一个水泥砌成的类似香炉的台子,里面有不少纸灰。
根据藏传佛教的习俗,在进入主殿参拜佛像、祈求神灵保佑前,应绕着庙里的主要建筑双手合十走三圈。于是,我也跟在姐夫他们后面走起来。走的时候,要依次转动石狮子嘴里含的石球,摇动石狮子后面的巨大摇经,走到小屋前,用额头轻叩屋门。然后,再绕到小屋后面,从另一边走到屋门前轻叩屋门。还要转动香台四个角上四个馒头状的石块。最后,再回到另一边的石狮子前面,转动嘴里含的石球。这样,一直走三圈才能进入主殿。
进入主殿后,正对面是一张很大的宝座,而不是佛像。那是为活佛班禅额尔德尼预留的。宝座上方挂着一个很大的像框,里面是十一世班禅的一张照片。这个像框的左右,还有其他人的一些画像或照片。据那位老喇嘛介绍,是历代对藏传佛教有贡献的一些人的画像或照片。宝座左右也有一些佛像,但并不完全是藏传佛教自己的佛像。有一尊手执金禅杖,酷似唐僧的金身佛像,据说是扎兰屯的一个汉族寺庙送来的。供奉的这些神像里面,最右边的那个居然是汉族所推崇的手拿仙桃的寿星。我想,喇嘛庙里面把神像这样布局,一方面说明蒙古人敬重活佛甚于虚幻的佛,即蒙古人内心的人神关系并非极端崇拜神而贬低人的,他们的宗教观念有一些唯物的色彩;另一方面,自元朝以来蒙古人的宗教宽容政策仍然继续保留着。
宝座前面是两排椅子以及供人祈祷跪拜用的蒲团。椅子是庙会时从各地赶来的喇嘛念经时坐的。除了主持日常庙务的这位老喇嘛外,其他喇嘛都是兼职,只在庙会时赶来念经,其他时间仍各就其业。
主殿的两边还有一些箱子,里面放着一些宗教活动用品。在一些佛像的供桌上,摆着用奶油等原料制的供品。桌上还有善男信女布施的一些零散的钱币。
在姐夫的帮助下,我们各自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那位老喇嘛请教了一番。最后,我们请老喇嘛为我们留言,他写了一段藏文,大意是祝福我们幸福健康。听姐夫说,这位喇嘛德高望重,他的祝福很灵验。我们连忙表示感谢,并与他合影留念。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今天的考察活动,恋恋不舍地离开牧区,返回达西玛大姐家。

2004年6月25日        星期四        晴

布里亚特—陈巴尔虎婚礼

按计划,我们今天将随达西玛大姐家附近的一户嫁女儿的送亲队伍,去陈巴尔虎旗参加他们的婚礼。
据书上记载,传统的蒙古族婚礼在送亲时是非常有意思的。一般来说,新娘家的送亲队伍和新郎家的迎亲队伍都是骑马赶往新郎家。在路上,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暗地里有一场竞赛,比赛哪一队先到新郎家。因此,新娘一方的送亲队伍往往故意挑落新郎的帽子,迫使他减慢速度去捡。而新郎一方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在即将到家的地方,设宴犒劳新娘家的送亲队伍。而这时,新郎就换一匹快马,乘机先赶到家。
这样的场面多么富有情趣啊!想着马上就可以亲眼见到了,心里感觉美滋滋的。
昨天下午,新娘家就开始为今天忙活起来了。新娘家的本家和邻居们也都过来帮忙。男人们当场宰羊、剥羊皮,而女人们则烧水、煮羊肉并准备其它食品。我们四个想帮点忙,可什么也帮不了,顶多帮着打几桶水。我们只得在一旁看着,拍几张照片,询问几个问题。
不一会儿,主人家已将手把肉做好,并请我们品尝。我们真是无功受禄啊。惭愧,惭愧!手把肉的做法很简单,宰完羊洗干净后,即将羊肉放入沸水中煮,什么佐料也不用添加。煮好后,即可用刀子切着食用。绝对的天然绿色食品!味道当然不是很香浓,但淡淡的咸味,越嚼越有味,越发让人生出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之感。我拿起刀子,切下一块肉,想象着水浒英雄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自己也大口嚼起来,想亲身体验一下“大碗喝奶茶,大口嚼羊肉”的豪气。可是我嚼了两口就嚼不动了。唉,自己虽有一番豪情,只可惜少了两排豪放的牙齿。除了手把肉,我们还吃了牛油果子、列巴和塔巴干。牛油果子,顾名思义,即用牛油煎的果子,每个大概有水果糖大小。食之香咸可口,口感韧爽。列巴是布里亚特人自己烤的类似面包的一种食物,也是疏松可口,食之不忘。塔巴干是以米为主要原料,加有当地各种干果的一种甜米糕,松软香甜,回味无穷。最后,我们每人还吃了一碗加有小块羊肉的米粥。
今天早上起床后,我们便早早来到新娘家。他们家已经开始忙活了,估计是在准备早饭以及款待迎亲队伍的食品。这时,我终于一睹新娘芳容。她的穿着和旁边几位布里亚特姑娘似乎没多大区别。若不是有人告诉我她是新娘,我还真看不出来。她正在与自己童年和少年时的女伴们边聊天边共进早餐。同时在场的还有三位伴娘,其中一位已婚,两位未婚。桌上的食品不很丰盛,但却精美而有特色。有塔巴干、手把肉,还有用牛油果子以及各种甜饼、糕点拼起的盘子,以及香槟酒、奶茶等。最具特色的是一个西瓜,它被切成提篮状,上半部分的西瓜皮形成提柄,看起来很有意思。
新娘的一位女伴倒奶茶时,突然从壶嘴掉出一根细线来。人们都显出喜悦的神色。原来,事先已在盛奶茶的壶里放上一根长线,寓意为祝新娘长寿。在倒奶茶时,如果线掉在哪个人的杯子里,那个人也会得到好运。最终,新娘将把线带到新郎家。
一会儿,新娘的亲戚们陆续来给新娘赠送礼物。礼物一般是布料,用于新娘缝制蒙古袍和头巾等。还有钱,一般是伍拾圆。新娘接受礼物时,先双手平摊接过布料,然后双手高高托起至头顶处。钱一般由专门的人代收。
约上午九、十点钟,新郎家的迎亲车队已经达到。迎亲队伍用过早餐后,开始将嫁妆搬上车。这时,新娘的母亲向参加婚礼的人分发礼物。男性的礼物是一条蓝色的哈达,女性则是一条浅绿色的头巾。我们四个也分别得到了礼物。刘默涵和许张凤迫不及待地戴好头巾,还相互拍照留念。
送亲队伍即将出发了。新娘将在已婚伴娘和其他一些人的陪伴下,直接去新郎家梳妆打扮,正式换上结婚的服装。而其他人将坐车去饭店参加婚礼。我和黄祖鹏显然不能跟随新娘走了,我们四个人只得兵分两路。
看来,我们看不到传统蒙古族婚礼那富有情趣的场景了。我们多少有些遗憾。但时代不同了,我们的思维不能停滞在以前,也应随时代而前进。骑马自有骑马的乐趣,难道坐车就没有坐车的便捷么?
约经过两小时的颠簸后,我们终于到达陈巴尔虎旗的龙云酒店,即婚礼将要举行的地方。我们下车后,随送亲队伍陆续进入酒店。酒店的大厅里摆满了酒席,大约有四五十桌之多。我们进去时,已有大约一多半宾客入席了。我和黄祖鹏在大厅最右边靠近舞台的一桌酒席上坐了下来。我们这一桌共九个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宾客。
十来分钟后,随着欢快、喜庆的鞭炮声响,新郎、新娘以及刘默涵、许张凤她们也都来到酒店。接着,婚礼正式开始。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并欢迎所有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新郎的父亲当众宣布这桩婚姻并用蒙语致辞。
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新郎、新娘以及一对伴娘和伴郎走上舞台。然后,新郎、新娘互戴戒指并饮下香甜淳美的交杯酒。人们顿时鼓起掌来。掌声在大厅上空回响、激荡,又传出酒店,飘向远方,仿佛向全世界宣告一对新人的结合,预示着人类的生生不息。每个人都在心底默默地祝福,诚挚地祝愿这对新人生活美满,白头偕老。
接着,新郎、新娘该向新郎的父母敬酒了。新娘从服务小姐手中接过精致的银酒杯,小心翼翼地斟满一杯酒,然后递给新郎。新郎接过酒杯,首先恭恭敬敬地敬献给父亲,然后又敬母亲一杯。新郎的父母望着自己恭顺、般配的一对儿女,脸上顿时绽开了花。这笑容里蕴含了多少人间最美好的东西——为人父母的艰辛、责任和幸福,儿子成长经历中的种种酸、甜、苦、辣,儿子成人后的伟岸、刚强与恭孝,儿媳的美丽、贤惠与善良,儿子与儿媳的情投意合,儿子与儿媳未来生活的无限美好……这种种美好的事物终于凝结成两位老人脸上花一样的笑容。此刻,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除了这一对新人,就是这两位老人了。
敬完酒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拿起斟满美酒的酒杯,向着新郎、新娘的方向,向着新郎父母的方向,举杯祝福。这场面虽不及昔日大元朝皇帝大宴群臣时的规模宏大、气派与豪奢,但它少了尔虞我诈的官场倾轧,曲意逢迎的丑恶嘴脸与为人臣奴的色厉内荏、担惊受怕,却多了普通人之间的诚挚情意与发自肺腑的最美好的祝福。
放下酒杯后,每一桌的人们都开始一边随意地聊天,一边享用桌上的美肴。人们相互敬着酒,谈论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也有一些人,斟满酒,单独向新郎的父亲敬酒。同时,新郎偕同自己娇美的新娘,一桌一桌向来宾敬酒。
舞台上,来宾中,能歌善舞的人,纷纷登台献上自己的节目。新郎不到十岁的小外甥女也登台献上一曲手风琴独奏,作为送给舅父、舅母新婚的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会儿,主持人当众宣读了新娘父亲的致辞。致辞中还特别提到了我们四人,并对我们参加这次婚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我们顿时有些“受宠若惊”。他们允许我们参加婚礼,我们表示感谢还来不及呢,怎么反倒他们又是热烈欢迎,又是诚挚感谢呢?况且我们的礼物仅仅是几盒普通的北京茯苓饼。我们感到实在过意不去,但苦于我们四人都非能歌善舞之辈。怎么办呢?我们只好登台用语言表达我们对这对新人美好的祝福。没想到台下竟也掌声雷动。我又壮壮胆,斟满酒,向新郎以及新娘的父母敬酒。
接着,我们享用了桌上的美餐并领略了蒙古族歌舞的豪放与大气,粗犷与雄美。终于,这场婚礼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了。最后,送亲的车队还把我们送到了海拉尔市区我们下榻的地方。而我们下车后,来不及和车上已经熟悉的布里亚特大妈、大叔、大姐、大哥们道声别,车就匆匆开走了。
回想这三天,我们在牧区度过的美好而难忘的时光,我真有点舍不得。真想再回去,在布里亚特博物馆里再多看几眼,和西苏木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多交流一会,向淳朴的牧民们多请教几个问题,在喇嘛庙里再转几圈,在蒙古包里多呆一阵,再吃一次热情的牧民们亲手做的手把肉、塔巴干、牛油果子和列巴,再听一次豪迈粗犷的蒙古民歌,再看一次刚劲优美的蒙古舞蹈……
……
散百诺!热情淳朴的布里亚特人民。
巴伊亚史泰!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I  


作者:tianwx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西安自驾内蒙东北旅游书
2009年8月海拉尔游
2009年8月 满洲里游
2009年8月 恩和室韦游
柳树沟中的喇嘛寺——五当召
大清沟风光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