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梦寻
出发地点:未关联 |
湖南 长沙 桃花源旅游区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湖南 长沙 常德 桃花源旅游区 小溪自然保护区 秦人村景区 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 桃源山景区 民俗游 桃源洞 菊圃 秦人古洞 桃花溪 桃花源 桃花源牌坊 后花园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桃源梦寻
一 记得还在读中学时,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中所描写的武陵渔人问津桃花源的故事,将幼年的我迷得如醉如痴。好几回我都梦见桃花源,每次醒来,眼前晃动的是一片粉红的烟雾,还有秦人古舍中俏丽的村姑、银须飘冉的老者。那时,我就想一定得去访访桃花源, 机会终于来了。而且,我已四次访过桃花源,每次都兴味盎然。桃花源对我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连我也感到惊讶,难道我的桃源梦还没有醒么? 二
桃花源的魅力首先在洞,正是这洞将两个世界隔开了,一为世外,一为世内。一为仙境,一为人间。那洞何在呢? 前几次游桃花源,都把桃花山上水源亭对面岩壁上的那个小山洞当作文中说的“小口”了,那个地方的风景也很好,一口清潭,三面为石壁,青苔满布,一面为平地,建有一亭,即水源亭。潭水沿石壁飞泻而下,形成一瀑布,瀑面虽仄,但落差很大,自高空坠下,犹如一条银练。那洞可容一人出入,出洞后,为一水库,当年可能是一水池,水池周围,青山环列,林木蓊郁,静谧,幽深。神清气爽之际,我略感疑惑,陶渊明的文章明明说,出洞后,“辖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此景不对呀!看洞口的石壁上镶嵌了碑铭,一块为“洞口常春”,系明代常德知府林应亮所题;一块为 “秦人古洞”,系清代桃源知县余良栋所撰。查桃花源的史料,唐朝时狄中立的《桃源观山界记》云此洞:“厥状如门,巨石屏蔽,灵迹犹存。”可见在唐代就是一景了,但是不是秦人古洞,唐人没有明说。 今年春,我第四次来桃花源,与湖南桃花源管理处的顾问刘先生谈起我的疑惑,刘先生告诉我,陶渊明写的“山有小口”,那“小口”其实不是山洞,是山谷。当年这个口很小,两山相夹,极狭窄,后来修路将这个口子劈开了,如今国道从这里通过。这样说来,国道两旁、桃花山与桃源山之间的大片田畴才是当时的秦人村。 那条引渔人入洞的神秘的小溪是从这个山口流出来的。《仙源陶氏族谱》中有诗曰:“一水穿岩击浪沙,沿溪楮木似龙蛇。”楮木,弯曲多疙瘩,形似龙蛇,可见当年此洞荆棘丛生,不易穿过。也许正因为此,后人将它神秘化了。唐代诗人张旭有《桃花溪》诗云: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几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看来,秦人古洞在唐代就弄不清楚了。如果是这样,刘先生的发现是个很大的贡献。 三
疑问还有。《桃花源记》说武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看来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是从沅江进入桃花溪上岸后来到桃花源的,缘溪行怎么会忘路之远近呢?我四次游桃花源,有两次是坐船去的,从桃源县城出发,穿行于画山绣水之间,约一小时,登岸,再步行半小时,就到了桃花源,虽然没有沿溪,那溪也就在马路不远,根本没有“忘路之远近”的感觉。 直到2000年仲春,湖南桃花源风景区请我为他们的景区规划做评审,我在景区顾问刘先生的陪同下考察了桃花山背后的嶂山才得明白。从桃花山翻过去,进入嶂山,那是一大片人烟稀少的丘陵,风景极美,鸟鸣山幽。山谷交错,时分时合。谷中有小溪,蜿蜒曲折,水流清亮,空明澄透。溪畔有小路,不知通向何方,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刘顾问在景区工作了几十年,在此勘察山水,也不知迷路多少次。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当年,没有修路,此地不与外界相通,武陵渔人在此山谷中转来兜去,极易“忘路之远近”的,如果不是桃花林的吸引,渔人未必能寻到秦人村。
四
是因为误解,还是因为别的,反正,桃花源就成了桃源洞了。描绘桃花源的许多诗文。径直将桃花源说成是桃源洞。这一改,桃花源的意义就不同了。本来,桃花源是秦人避战乱的地方,它的意义不过是反映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改成桃源洞,它就是仙境了。不是有神仙洞府的说法吗?中国文化说的仙,一是在天上,一是在人间,天上的仙界虽然也美,但虚无飘渺,语多不稽,看来,中国人对高处不胜寒的天宫多是景慕而未必向往,比之天宫,中国人倒更钟情于人间的仙界。人间的仙界多好,青山秀水,鸟语花香,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赏不尽的丝竹管弦,更重要的有红粉佳人,朋友知己。总之,人间幸福全有,但人间的灾难全无。那么,这样一个人间的仙境在哪里呢?在洞府。洞门一关,自成天地。 洞在人间,却不在世俗,是世外,却又在世内,故称之曰“世外桃源”。清代文人江盈科有《秦人洞说》一文,文曰:“当日渔郎,实有其事。所至之境,如记称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实是仙界。盖仙界者不离人世,不即人世,有无之间,真幻之际。”——说得很好! 由避战之绝地,到世外之仙界,中华文化精神风貌于此可见一斑。中华文化重世俗人生,但又追求精神超越,二者不能分离,于是,就在世俗中实现超越,在人间缔造仙界。这与西方文化灵与肉分离,神界与与凡界乖违,可说大相径庭。 “世外桃源”——中国人理想人生的另一表述! 五
桃花源的景观以桃花与清溪为特色,桃花与清溪相配合,可谓绝妙。 作为景区大门的桃花源牌坊刻有一联。联曰:“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好个“红树青山”“桃花流水”!这里不仅色彩在对立中互补,更见绚丽,视觉上纵横运动,更见动感,而且“桃花”与“流水”相互逗发,构成一种惹人遐想的美妙的情趣与意境。试看看那条曾经引过渔人的桃花溪。在红霞似的桃林中蜿蜒流过,碧绿的水面上浮着落英,那点点花瓣轻托流水款款流动。试想想,当年它从神秘的山口流出,该有何等的诱惑力啊!渔人不就是敌不住美的诱惑才冒险进入山口的么?怪道王阳明说:“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桃花、流水是最好的向导。 桃花流水的美是一种仙境的美,它绚丽,又平淡,流动,又静谧。黄庭坚似乎感受到了这种仙境的美妙与清冷。他吟道:“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处,红露湿人衣。”洞中春色难锁,尽管有人一再慨叹“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还是禁不住不随流水出洞来,仙境虽然美,没有人去又有何意义呢?仙人其实也是人。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味特别丰富。它的外形无比艳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美在诸花之上,故将桃花比作美人。桃花的内涵,一般来说,难能免俗。令人感奇怪的是,它一与流水结合,便高雅得潇洒出尘!一处“世外”,便成了人间仙境。 传导仙界的信息的流水桃花,无疑美妙迷人,不随遣流水的桃花又如何呢?大儒朱熹的《桃溪》一诗出语不凡,诗云:
洞里春泉响, 种桃泉上头。 烂红纷委地, 未肯出山流。
真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落红宁肯委地,而不愿随波逐流,何等的洁身自好,何等的高雅脱俗。此桃花既不是仙境的象征,也不是美女的比喻,分明是士人气节的写照。“烂红纷委地,未肯出山流。”我首先想起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在桃花溪水旁我久久地徘徊,“山自青青水自流”,青山常在,白云常在,碧水常在。我徘徊之地,可是渔人寻津之地,陶公吟诗之地? “桃红又是一年春。”今年的桃花开得真好! 五
自山麓的菊圃,到山腰的集贤祠、桃花观,再到这山顶的高举阁我都在观仰,我不只在观仰此地秀美的风光,还在观仰一个伟大的人,他就是陶渊明。如果说桃花流水青山幽洞是此地景观的外貌,那么,陶渊明则是此地景观的灵魂。没有陶渊明,就没有了桃花源。 菊圃、集贤祠、桃花观、高举阁都是纪念陶渊明的。各处景观都有特色,菊圃为一四合院的建筑,正面的厅堂为渊明祠,集贤祠本名靖节祠,建于唐初。明末清初,奉祀王维、孟浩然、李白、刘禹锡、韩愈、苏轼等先贤,故改名集贤祠。桃花观本为道观,是桃花源的主体建筑,左有蹑风亭,右有玩月亭,风景绝佳。它与陶渊明的关系主要在民国初年,桃源知县在观内辟有“古隐君子之堂”以祀陶公。高举阁建于桃花山顶,从陶渊明的“高举寻吾契”诗句中得名。 这三处名胜中大量的碑刻、楹联,充分展示陶渊明的光辉人格。 陶渊明虽然做过官,但绝大多数岁月还是在隐居,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封长沙郡公,陶渊明自己也做过大军阀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湖南武陵(常德)距荆州不远,风景之佳,素擅美名,爱好山水的陶渊明不能不去游览,桃花源一带他很可能隐居过。 隐士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早在商周,就有隐士存在,反对周武王革命的伯夷、叔齐后来都成为隐士。隐士属在野的知识分子,他们中不乏沽名钓誉之徒,但也有不少人才。姜子牙、诸葛亮出山前都是隐士。隐士的政治态度很复杂,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不管真隐,假隐,都标榜道家,崇尚自然。他们的存在,构成中国文化一道奇异的景观。分析隐士文化的性质、意义当然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提及,乃是因为桃花源作为一处风景名胜,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典型。 陶渊明无疑是隐士的卓越代表。作为隐士的卓越代表,陶渊明有两点为其他隐士所不及的地方,一是他的崇高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点特别为人称道,传为千古佳话。二是他亲自参加田野劳动,与农民的关系很好。 作为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上继屈原,下开李白,开创了中国清新诗派。他将诗的题材从山水扩大到田园,是田园诗的的首创者。 陶公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伟哉! 正是因为有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人物为桃花源写了诗并记,才使桃花源千古流芳。 正是因为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才引来无数的名人来此观赏,栖迟,吟咏。让我来稍许开列一下唐、宋、元、明四代写过桃花源诗文的名人的名单吧。唐代:孟浩然、张旭、王昌龄、王维、李白、刘禹锡、韩愈、王建、刘长卿、杜牧、章碣等。宋代:张咏、梅尧臣、苏轼、王安石、秦观、黄庭坚、朱熹、陆游、姜夔、谢枋得等。元代张斛、元好问、许衡、吴澄、刘因、揭文斯、萨都剌、傅若金等。明代:薛暄、文澍、王阳明、江盈科、袁宏道、袁中道、杨嗣昌、张镜心等。据说,历代关于桃花源的诗文多达二、三十万字。 桃花源当之无愧是一座辉煌的中国古代的文化馆。在桃花源游览,犹如在读一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史、文学史。 六
此时,我在桃花观留连,观赏。沉醉在大厅一副楹联的意境之中。联云:
卅六洞别有洞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个中情味,令人品赏不尽。真个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桃花源,我悠远的梦。
作者:popofrog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