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街景》
中央大街 这是哈尔滨老城区的中心地带,街道已有近百年历史。原来的名字叫中国大街。街道两侧的建筑主要是店面,还有少许的餐厅和宾馆。 这里的建筑洋溢着浓浓的异国情调:有的带有巨大的入口,顶部是巨大的钝角屋顶,由一排大石柱支撑着--这是希腊风格的;有的造型简洁、门窗轮廓上有明显的曲线痕迹--是新艺术运动的遗泽;还有的建筑在细部上极尽修饰,包括窗台、立柱、穹顶上到处都是细小的镂空、镏金和浮雕的花纹--这当然就是那花里胡哨的巴罗克啦。 路面的材质用的是比普通砖块略小的花岗岩地砖,一块块十分仔细地镶嵌在地上,由于年代久远,路面已经呈高低起伏状。幸好现在这条街已经不允许汽车通行。 路灯的柱子做成枝型烛台的样子,涂着黑漆,顶上是用毛玻璃箍成的灯盏,模仿十九世纪欧洲街道上的汽灯。如果忽然马蹄沓沓、车声辚辚,从拐角处转出来一辆黑色的维多利亚式马车,我也不会觉得非常惊奇。 ● 圣索非亚大教堂 教堂由红砖砌成,正中是大堂,大堂的前后左右各有一个附阁,一共五间。大堂顶上是绿色的拜占庭式球状尖顶,四个附阁的楼顶略矮,是俄罗斯特色的帐篷式尖顶。顶上是高耸的十字架。推门进去,厅中空空如也,不见了讲经台、信众席和唱诗班,只有穹顶和墙壁上褪色剥落的彩绘在诉说昔日的故事,窗户嵌着彩色石英玻璃,将落日的光滤成了紫红。教堂里面正在举办哈尔滨建筑历史展,展出的多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老照片,引人逡巡于往昔岁月中,去拾取哈尔滨早期建筑中的落英。 离开教堂走出好远,再回首望时,落日将最后的余辉洒在她身上。老教堂泛着暗红的光,象是行将熄灭的炭火,在忧郁地燃烧。 ● 女孩子 从未在其他任何一个北方城市中见过如此之多的漂亮女孩。我一直在搜肠刮肚,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她们的美丽---对,那是一种挺拔的美。和我见过的江南水乡女子不同:江南女子的身姿是窈窕柔媚的,就似池塘小溪边依依的垂柳;而这里的女孩,她们的腰身总是挺得板儿直,正如冻土冰原上傲立的白桦。她们的面貌不能算得极其地妩媚,但如画的眉目配以略略男性化的脸型和白皙的肤色,好象北国冬日阳光下的风景--清晰而纯净。 偶尔也能见到三三两两的俄罗斯姑娘,大多年龄在十六七岁之间天真未泯,好象一群麻雀唧唧喳喳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一溜小跑从街上穿过。她们大多穿着薄薄的皮毛大衣,显出窈窕的身姿。很多又带着皮帽,一缕金色或栗色的头发从帽檐下顽皮的钻出来,轻轻抚着如天使般美丽的面庞。 ● 美食 坐落在中央大街上的东方饺子王饭馆生意一直非常红火。据说这个老字号在国内好几个城市都有分店。我要的是三鲜馅和酸菜猪肉馅的,好吃也不贵。饺子虽然不错,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历史悠久的啤酒:瓶啤中首推哈尔滨牌啤酒,刚开始喝时,觉得淡泊如水,清爽可口,等一瓶下肚后,竟略有醺醺然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燕莎生啤,许是气温太低的缘故,服务生给打酒时,我看见的啤酒桶里流出的是稠稠的琥珀汁液--那确是生啤,喝上一口,清香溢满了嘴。 每天下午三点一刻,南岗秋林公司的食品柜台前就排了长队。那是来买特制的俄式大面包(哈尔滨人叫它“大列巴”)的人。三点半,队伍骚动起来,几位大婶推来三辆手推车。揭开车上的蒙布,房中立刻充满一股微酸的香气。每个面包由一个棉布口袋装着,乍看象一顶蒙着白布的钢盔。我前面一个小伙子一气买下八个。当他奋力将面包背上时,整个人一下矮了半截,“呼哧”,他长长地喘了口气,驼着背走了。
作者:lbdg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