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余红灯照高楼
出发地点:未关联 |
山西 古城代县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山西 古城代县 晋祠 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晋祠公园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空余红灯照高楼
离开了浓缩着千百年古老文化的晋祠,赶往几十里外祁县乔家大院。 过去,曾经听人说过山西洪洞县的老槐树,还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的一些故事,但那是听人凭空说的,没有一点感性。朋友曾提醒我:乔家大院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景地,可惜我又没有看过这部片子,自然没法去想象了。 于是,带着种种猜想,到了乔家堡村,寻访乔家大院。尽管乔家名扬万里,可乔家堡仍然是一个乡土味极浓的村。从村外看,这里一点也没有明星村的样子,也看不到曾经辉煌的余韵,只有低矮的带有山西特色的房舍,密密连成一片。走入这看上去仍显简陋的村子,南北走向间,有一条充满清末风情的街巷。两边高起的青砖墙,严整豪华,透出不俗的气势,与从外观看到的村落景致不同。大约在这条街的中间,有一处高起的门头,圆形拱门上方悬挂一块蓝底金字的横匾,上写着"福种琅环"四个字,带着满清王朝的皇家风范。据说这是当年慈禧为逃避八国联军去西安,路居乔家大院时,为褒奖乔家赠送的十万两白银所给予的奖赏。这里就是乔家大院。 这是一处略显方型的封闭城堡。大门外向东,往里是一道向西透底的过道,把大院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南面有三个居住大院,北面有两个居住大院,不过要比南面的院子多出一进院落,还有两层的楼房。另外,在西北角还有一个很大的花园。据说整个院落占地8724.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共有6个大院,19个小院,313间房屋。这所建筑尽管有几百年历史了,但看上去并没有受过硬伤,楼台过道、雕梁画栋、甚至地面的砖石,依然整洁如初。整个建筑之精细,布局之完美,装饰之用功,堪称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明珠。 这个大院的来历还要从清乾隆初年说起。当年,桥家堡村有个叫乔贵发的农民,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在外,他认识了徐沟县一位秦姓的乡亲,后来结为兄弟。两人共同给人打工十年,稍有了积蓄,便跳槽转移到包头的西脑包自立门户,另起炉灶。两人先是经销豆腐、豆芽、烧饼及零星散货,后又兼营打造银器。尽管两人苦心经营,生意依不见起色。看干不下去了,乔贵发便回了老家,由秦看管店铺。没想到在1755年情况出现转机。这年黄豆大丰收,为了经营豆腐、豆芽等,秦便趁机廉价进了大量的黄豆。第二年,黄豆又出现缺货,价格节节上涨,秦看准机会抛售黄豆,赚了一把。看有了钱了,这位很哥们的兄弟便到祁县,把乔贵发接了回来。随后,两人在包头开设了"广盛公"字号。他们扩大业务范围,开展各种经营,从此生意兴隆,财运亨通。几年下来,觉得赚得可以了,便告老还乡,荣归故里,而商号由他们后人经营。后来,曾经因做投机买卖濒临倒闭,喘息过来之后,便把名字改为"复盛公",其意要复兴基业,东山再起。字号也按股份制的办法进行了改组,设了14个财东,17个身份股。此后几年的工夫,他们得买卖越来越发达,财力越来越强,成为包头市面上的头号大买卖。 有趣的是,后来乔家后人恪守祖训,勤俭发奋,力求持盈保泰,不断发展;而秦家兄弟则骄奢淫逸,挥霍浪费,逐渐把股份退出。秦家每退一股,乔家就补一股,后来"复盛公"几乎成了乔家的独资买卖。后来,在乔贵发子孙又开了许多店铺,经营范围步步扩大,还开办了票号等。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漫长200年间里,复字号生意顺利,也就有了建大院的银两。乔家大院就是从乔贵发在1755年建院房的基础上,由其子孙逐渐发展起来的,到孙乔致庸时期,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不过,如今大院里已经没有乔家人居住了,也没听说乔家后代要收回它,好像被人遗忘了一样。这像一个不解的迷。 其实,大院的人去楼空与"复盛公"经营密切相关。尽管复字号兴盛一时,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个兴衰个过程,好似没有不散的宴席。如此规模的商号,在外来经济和战乱的冲击下,无奈中落下了帷幕。进入20世纪以后,官商银行的兴起,对票号带来了冲击;抗战开始后,冯玉祥的国民党军队为了筹集军晌,累计从乔家摊派300万公斤粮食、150万块银两;日本军队侵占包头后,又霸占了"复盛公"在包头的钱庄、当铺。在众多打击之下,乔家从此一蹶不振。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了祁县,虽说对乔家大院的直接骚扰并不多,但乔家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终于在1938年的某一天,乔家举家出走避难,从此销声匿迹,音信皆无,再也没有回来。 在中国人传统意念里,家的情结非常重,把经营大家族当作一个宏大梦想,乔家大院也不例外。但是经营一个家族,何其不易,必须付出极大的心血。在乔家大院,我们也同样看到其用心良苦。乔致庸制定的六条家规如今依然挂在墙上: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娼,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而处世之道,又借用了《文昌帝君阴骘文》里的名言:勿挟私仇,勿营小利,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妇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经营之道上,煞费苦心,把金融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起来,"人弃我取,薄利多做","维护信誉,不弄虚伪","宁舍银钱,不结冤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等。可见,为经营这个兴盛几代的家族,乔家的主人费尽了心思,也造就了具有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 可惜的是,乔家大院的繁荣,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像庞倍城那样,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故事完结了,一切都消失了,成为传说和记忆里的事。晋商如日中天的景象和在中国商业文明中的地位,似乎和乔家的举家徒迁一样,从此也进入了衰退时期。中国古老的商业文明,在随后的时间里,逐渐被外来经济所冲击,在疲惫挣扎之后,终于偃旗息鼓了。乔家大院,就如一套晚清商人留下的华丽外套,在没有鲜活的生命之后,只能让人多几分追忆和凭吊。 据说,整个大院的房舍得以完好保存下来,在"文革"期间没有受到破坏,是因为当时有学校进驻,还有部队驻扎。今天,人们将这里修饰一新,迎接八方来客,向世人展示一个中国家族的荣耀和兴衰。在听解说员如数家珍介绍曾经辉煌的时候,不知人们是否联想过,从乾隆到宣统的170多年里,正是中国由强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尽管乔家大院曾经出资十万银两,帮着李中堂大人为北洋水师购置了一艘西洋战舰,但也没能扭转甲午海战的败局。一个国家被人侵略,被人蚕食着,她的臣民家族不会有什么好结局。如此说来,乔家大院的败落又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曾让这里再现了历史般的繁华景象,不过随着摄影灯光的熄灭和演艺人员的离去,这里又恢复了历史的寂静。尽管那些大红灯笼以后再也没有摘去,并且成为这里的一景,但历史兴衰的规则谁也不能改变。这正是:富贵三代不知愁,国破方晓家难留,可惜风光一夜去,空余红灯照高楼。 (2004年5月22日)
作者:wangzc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