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熟了
8月4日 吐鲁番 多云 在火车上睡了几个小时,六点钟,吐鲁番到了!天还没亮,下着小雨,迷迷蒙蒙,全然不觉身处火炉之中! 一辆面包车把我们招进去。维族大胖子司机和一名小伙子就成了我们一天的导游。小伙子向我们介绍这个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Turpan。他说,喜玛拉雅造山运动造成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面达到-154米。因为海拔低,气候炎热,日照充足,水果长得特别甜,尤其是葡萄更令人喜爱。土鲁番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远近分布了几个1500年前建筑的古城,名胜众多。市区东边有阿斯塔娜古墓群(Astana Tombs)、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Bezkrik Thousand-Buddha Grottoes)和火焰山;西边有交河古城;而葡萄沟、苏公塔(额敏塔Imin Minaret)、坎儿井则在市区内。据说火焰山由中、新生代海底岩浆喷涌隆起而成,赤红色山丘绵延百里。我们走近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山坡沟壑纵横,纵向的一道道一定是古气候的雨水侵蚀而成,而横向的一定是几万年来厉风的杰作。放眼望去,赤红的砂岩简直要熊熊地燃烧起来!可惜今天太阳并不猛烈,甚至难见太阳一面,不然,砂岩灼热闪光,气流缭绕上升,飞鸟无踪,人迹难寻,浩瀚戈壁燃起一条红色火龙,该是多么壮观。这时,即使你有孙牾空的本事,也不得不向铁扇公主借助芭蕉扇才得以闯越过去。 据说阿斯塔娜墓群被德国人盗走了很多文物,留给我们的只有两具干尸,几幅壁画。历史的悲剧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处文化遗迹上演。如今,整个古墓群像一个施工现场,我们兴致尽失,毫无心思考究干尸、壁画。什么时候,属于我们的文物能重回故里? 高昌故城就在阿斯塔娜墓附近。小伙子不是专职导游,而且汉语说得蹩脚,我们只能猜测阿斯塔娜墓与高昌故城是同一年代。高昌故城建于西汉,可是从古墓的壁画却看不出汉代风格。听说明初曾修葺过高昌故城,我觉得很奇怪,明朝准备放弃丝绸之路,为何重修高昌城?难道这里发生了战争? 高昌故城现在只剩下一个个土墩和断续的墙垣,墙垣上开了大大小小的洞,看不出是什么样的建筑形式,甚至怎么看也不象是建筑。只有几个暸望台之类的还算隐约分辨出来。小伙子指着一个地洞说这是坎儿井。坎儿井,是戈壁上的唯一水源,是城废弃之后井才枯竭的,还是井枯了导致城市的废弃?对于戈壁上的城市,地下水系统就象人的毛细血管一样重要。水文特征的改变甚至让城市迁址,如汉长安南迁,敦煌“另筑卫城”。浪费水资源无异于自杀式行为。我们捏了捏矿泉水瓶,还剩半瓶!别急着喝,留着点。古城的脚步虽已远去,面对茫茫戈壁,我们似乎还听到她干渴的呼唤! 离开高昌古城,我们很想去看看千佛洞跟莫高窟有什么不同。无奈修路,过不去,只好作罢,我们到葡萄沟吃午餐。 天山雪水融化流淌下来,滋润着市区一带的火焰山峡谷,此处出产的葡萄特别甘美多汁。葡萄藤爬满了架子,把我们包了个严严实实,只留下一条条交错的小路。稀碎的阳光透过葡萄叶洒下来,星星点点,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娇妍欲滴!维吾尔族少女把刚摘下来葡萄献到客人面前。红色的,绿色的,娇媚可爱如维族少女的眼睛!我们连声道谢,她们则报之以甜美的微笑。卖葡萄干的小伙姑娘也盛情地邀你过去品尝,品种多得目不暇接,只要你每一种都吃上一颗,保准你饱得捧着肚子! 我们围坐在维族姑娘铺好的地毯上,吃哈密瓜和葡萄,虽然肚子已经半饱,然而盛情难却,我们还是要了一个羊肉手抓饭。此时此刻,要是一边听王洛宾的歌,一边欣赏维族姑娘翩翩起舞,该多么恣意!——后来我们在王洛宾音乐厅有幸欣赏到了!——这一顿我们吃得美滋滋的,手抓饭的香味让人流连忘返。 下午参观的几处古迹精彩纷呈。首先是苏公塔。该塔建于乾隆年间,是吐鲁番郡王苏来满纪念父亲额敏和卓而建,所以又称额敏塔。新疆西北有个额敏市,不知是否也为了纪念额敏?这是一座清真寺,砖、土、木结构。入口门楼呈方形,突出于围墙之外。立面分划很细致,比例优美,拱券门(窗)洞深陷,虚实对比强烈。进入门楼便是穹顶门厅,左边上塔楼,右边进入一小方场。门厅直进是礼拜殿,有回廊,而且是双间的。回廊由小穹顶盖顶,而大殿中间屋顶则是平的,木梁柱支撑,正中直接开“天窗”,雨水可以淋进来。我想,戈壁上的建筑哪用得着象南方建筑那样处处作防水处理?!雨水可是上天赐给吐鲁番人民的珍贵礼物啊!圣殿的穹顶比回廊小穹顶高大宽宏,犹如真主带领着信徒。塔楼由砖砌成,水平划分为不同图案。砖砌得非常精致,图案整齐划一。额敏塔无论外观或内部空间,都多么简洁而富有内涵,可谓维族建筑之杰作! 小伙子说今天是礼拜五,维族群众等会儿要来祈祷。这么巧!可惜我们要去看坎儿井,错过了这一盛况。 坎儿井,是炎黄子孙将天山雪水引入吐鲁番的灌溉工程,有400年历史,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我们兴致勃勃地沿着小溪进入“明井”,向水源方向走去。“明井”,是通人的隧道,隧道上方隔不远就挖一个洞口——“井”。古时的维民在井口旁建造居所,生活就围绕着这口井。他们无意中把吃完的果核往井口里扔,数年后居然长出一棵棵果树。果树从井口探出去吸取阳光,形成了这段“明井”的迷人景致。越往里走,“隧道”越低,渐渐变为“暗井”了。最后,隧道窄得不能通人,小溪成了地下水。本来这就是地下水嘛,聪明的古人把它变成小溪,把毛细血管汇成了动脉!小溪的源头就是雪山融汇的雪水。这里离雪山还很远啊!不敢想象这项工程是怎样完成的!实在是奇迹! 坎儿井才有400年历史,为什么高昌古城里有“坎儿井”?难道坎儿井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汉代? 最后一处古迹是交河古城。史载汉代以前交河是车师前王国都城,五世纪高昌王国郡治,唐代曾建安西都护府。 交河古城比高昌古城壮观得多。虽然两者都已成废墟,但交河古城保留得较为完整。从南至北,门楼、瞭望台沿轴线布置。轴线两侧的土墩隐约看得出是房子,或是民居,或是宫殿。古城可能是被沙土掩埋而废,因为有些建筑“室内地坪”在脚下三四米,要通过墓道一样的台阶才能下去;但也可能,这些建筑原本就建在半地下——因为下去的台阶未必是现代铺上去的。进入半地下室就像钻进迷宫一样,洞口很多,兜兜转转,地平时高时低。可以想象内部空间是多么丰富。交河城在盛唐时一定极为繁华。忽然我想,这个半地下宫殿多像代表古爱琴文明的诺索斯宫(Palace of Knossos)!再细想诺索斯宫的年代,天啊!1600BC!相当于我们的商初!面对古爱琴文明,我们中华文明其实没什么值得夜郎自大的。 考古学家在轴线的西侧发现了婴儿墓。我们过去看,一片废墟!据说这墓群是考古学上的一个谜,至于神秘在哪里,我们都很茫然。轴线的终端是佛塔、佛殿。塔只剩下塔基,而佛殿的山墙还隐约可见,柱廊上的佛龛也尚存坐佛石刻。 小伙子带我们到古城的边缘看:原来古城被两条河——雅尔乃孜沟包围着!河谷象一道大裂缝,成为故城的绝佳天然屏障。后来我们在陈列馆看清楚了模型:古城就像一艘航空母舰,浮在雅尔乃孜沟上!河水在舰前分开包抄,在舰后又汇合到一起。航母有如在大裂谷的中间升起,裂谷两边葱葱郁郁,古城则寸草不生。谁会相信这是大自然之作?这种地形非常适合防御性的城市,难怪车师前王国选址此地。
作者:yeah1994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