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冬 2005 01 09 晴
在一个阳光明媚隆冬的星期天,我来到拙政园。
拙政园我应该曾经去过,但是时间久了记得不太清楚。其历史也是模模糊糊的,记得在中学历史上学过太平天国时期忠王李秀成曾经驻守苏州,拙政园是当时王府所在。现在的拙政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拙政园大门有一个巨大的文化遗产纪念牌,有一些游人在前面留影,我却没有多少兴趣,冬季的大门没有一点色彩,不像春季有杜鹃花展,夏季有荷花展,秋季有菊花展都是花团锦簇,色彩绚丽,冬季应该有梅花展但时间没到,门口只放了几盆一般花草,也没有多少人留影。
进得园去,穿过一个圆洞门,就可见两棵白皮松苍劲挺立,尽管是隆冬时节,古松仍然松叶青翠,傲霜斗雪。古松下一座座北向南三开间厅堂迎面挡在游人面前,好像要将身后的花园和无限的美景藏在背后,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座厅就是“兰雪堂”,取名出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得诗句。苏州园林中很多亭台楼阁得取名都取自于诗词歌赋或古籍经典中,从取名的意境中也能体现出主人的情趣和修养。堂中间是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图上飞梁画栋,青池流玉,林木茂盛。两边对联“此地是归田故址,当日朋俦文会,诗酒留连犹余一树琼瑶,想见旧时月色;斯园乃吴下明园,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试看万方裙屐,尽占盛世春光。”充分描绘出拙政园当年的繁华美丽。由于史上战乱频发,世事更迭,烟云变幻,兰雪堂曾经一度毁于战火,指导解放后的1959年修度拙政园时又恢复。堂后假山巍峨,“缀云峰”突兀其上,“联璧峰”分列一侧,两峰并列,雄伟高耸。绕过兰雪堂右边的小门,走在用鹅卵石子铺就的小路,几步之后就到芙蓉榭。芙蓉榭是一座邻水而建的建筑,居于池东,处在水面东西轴线最东端,底部平台向水中挑出,使得整座水榭凌空飞起,轻盈灵动,加之水榭四面敞开,景色内外贯通,更显得玲珑秀气。水榭屋顶四角飞檐,南北墙镂空窗格,东西方设落地罩,身处榭内感觉又虚又实,得体适当。更有甚者,两幅落地罩,朝西是方形,向东则是圆形,暗喻天圆地方。在榭中眺望景色,方圆图案相叠,犹如一幅加了镜框的中国山水画。现在时值冬日,水面上空无一物,甚至连一些残荷败柳也没有,但是到春夏时节,可以想象这里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池内遍布荷叶,每当春雨打在荷叶上发出淅淅沥沥的悦耳乐曲,就像春天演奏的一曲协奏曲。
芙蓉榭西北有一大片草坪,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从中穿过,路东有一个形体较大的八角亭,唤名“天泉亭”,为何起此名,只缘亭下有一口井,井水常年不枯,水质甘甜,故称为“天泉”。天泉亭北面是秫香观,秫香观位于拙政园东园的北面紧邻北墙,以前登观远眺,一墙之隔的墙,是一大片农田,在苏州城中保留了两千多年的万亩稻田。每到夏秋之节,家田秫种,历历在目,这就是古代文人大夫们理想的田园生活。
离开秫香观,向西沿着池边小径,只见池中有一座小岛,小岛上矗立有一座亭子,登上亭子,这里是西园的制高点,往东往,拙政园西园的景点历历在眼前,隔着一道围墙向西遥望,只见围墙那边假山突兀,亭台楼阁若隐若现,三两游人漫步于楼台之间,恍若人间天境。这个小亭子就是放眼亭,起自白居易“放眼望青山”,以此来造就一种“临深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的意境。拙政园东园的景点到此结束。
拙政园东园荷中园的交界处是一条长廊,这种长廊是两条并行的长廊,两廊之间有墙分割,但是墙上布满各种不同造型的镂空窗,无论从墙的哪边透过漏窗看过去,每一扇窗都将窗后的景色映村在窗上,形成一幅幅绝美的自然风景画,再配上漏窗窗格的不同线条,体现出人为和自然的协调美。目前唯一遗憾的是色彩比较单调,否则欣赏那一排墙上的窗就是欣赏一次中国画的画展。但是我转念一想,四时有四时不同的景观,现在我看到的是啸煞严寒下的景色,这种景色使人想起大漠草原,想起“风潇潇兮易水寒”,想起“古道西风瘦马”,这是一种与春秋时节来看完全不同的心态,甚至也不同于雪后来游园时的心态。古时文人造林的同时也在造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将造林时的心情和理想通过园林反映出来,通过园林的构成和景观的分布把园林主人当时的人生哲学和个人美学体现出来。一般来讲,园林的主人大都是在权利政治斗争中的败落者,于是他们希望远离政治,生活在一种自然中,但是真正让他们离开尘世进入大自然又是他们所不愿意的,这样他们就利用一种假象化的自然使自己远离尘世,融入自然,等待有朝一日重新被当局者发现,回到政治斗争中。
倚虹亭坐落于这长廊的西面的直廊上,坐东向西,亭后长廊迤逦,面前池水荡漾,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佳的观赏点;远处只见水池另一端也有一个亭子,是倚廊而筑的半亭,名唤“西半亭”,和倚虹亭遥遥相对,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景”的佳例。更远处,掩映在层林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丽,玲珑的宝塔,这又是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米之外的塔影巧妙借入园中。倚虹亭和对面的西半亭位于中花园东西轴两端,这里集中了拙政园的景点精华,北侧多数是山水景观,旷远豁达,南侧则集中了各类建筑,庭院深深。近处,右边是土石相间的山林景色,左边山后露出主厅“远香堂”,中间是开阔浩远的一汪池水。可以想象如果在夏天,这里满池的荷花红裳绿盖,一派江南水乡的风情。站在倚虹亭前使人感到密集,空旷;自然,人为;曲折,平缓;华丽,平淡在这里形成组组对景。
沿着倚虹亭后的长廊游览,北边是“梧竹幽居”,再向北是“绿漪亭”,往南是“听雨轩”。左前方是“玲珑馆”,正前方是“绣漪亭”。
梧竹幽居外形是一座方亭,四角尖尖翘起,外围立柱构成外廊,亭中四面墙体,每面开辟出一圆月门,即显得玲珑剔透,又能通过园门四面观景,每一个园门就形成一幅画:东面一系列窗花掩映,长廊迤逦;南望小桥流水,溪涧分流;西方湖光山色,西半亭隐隐约约,北寺塔悄然入景;北侧翠竹摇曳,青桐傲然。四个园洞,可单看,亦可交错重叠,移步换影,动人依然。亭柱两侧对联“爽借清风借明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上联十分恰当地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虚虚实实相衬托,对比,相映成趣。过了梧竹幽居向北就是绿漪亭,也是拙政园最北的景点,绿漪亭一面邻水,池水清盈,南望土山古木参天,北边墙侧万竹千竿,微风过处,清盈摇动,楚楚动人。水流从亭边流过,几株芦茎,数片苇叶,将城市喧嚣隔的很远。如果坐在亭中,几杯清茶,一壶老酒,清风明月,更令人恬静,安详。
从绿漪亭折返,经梧竹幽居过一个小桥,来到池中小岛,一座小亭出现在竹林之间,就是“待霜亭”,待霜亭取自唐诗人韦应物“书欲后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亭霜”诗句。韦应物曾在苏州任刺史,颇有政绩,后人称其为“韦苏州”。其实古时确有众多名人在苏州为官,例如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等等,都曾为苏州的发展做出贡献。待霜亭也是一座六角亭,亭基不高,但整体结构轻盈简洁,亭内白墙,上铺水磨青砖,自然形成坐栏,四周景物开阔,小憩,静赏皆宜。小岛前后皆水,池北岸边竹林如带,与绿漪亭连带相依,与远香堂和绣漪亭隔池相望。待霜亭所踞山体石质嶙峋,苍劲,有山有水,有刚有柔,自然生动。
待霜亭向西是拙政园中最大的一个小岛,雪香云蔚亭就座落在岛上。雪香,形容花香,色白,古人以香雪意指梅花,例如香雪海就是一片赏梅佳处。云蔚就是形容色彩绚丽,光彩夺目。这里的云蔚意指表现草木花卉丰富多彩,只是现在没有这么多色彩而已。雪香云蔚向西就是荷风四面亭了,这个亭正好位于湖中心部位,如果是夏季,此亭的四周密布荷叶,眼前背后,左侧右边都是红荷白莲,亭亭玉立,使游人处于荷花世界的中心,感觉游意盎然。此处不仅仅观荷,同时也可以看山观水。亭中有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在此十分贴切。其中的壁用意很绝,亭子本无墙壁,空透无碍,从亭中向四周看,应该感觉是空透明亮,但是由于四周芙蓉偎依,池边杨柳茂密无间,不就将亭子空旷的四周围得密密实实成为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了吗?每当风吹起时,整个绿墙翻滚,香气四溢,色香味形具佳。
荷风四面亭的北边是见山楼,也是建造在一个小岛上的。四面环水,通过一个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然后经过一道爬山廊登上楼。这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建筑,重檐卷棚,粉墙黛瓦,色彩淡雅,保持着古朴的风格。底层是“藕香榭”,沿水有外廊,凭水靠立近可观雨,远可观山,并且园中诸景皆可入目,如同画卷一般徐徐展开,曲桥,小亭,敞轩,石舫,廊桥直至水院,水面由开阔逐渐狭窄,由坦荡渐变幽深,倚水边建筑不同,景观层次也随之发生变化。室内对联:“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春秋佳日,畅咏其间”对联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句子。见山楼再向西就是“倒影楼”顾名思义是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观。
下一站是“浮翠阁”,尽管现在时是冬季,但阁四周翠竹环抱,整个阁楼就像是建在一大块翡翠之上似的,又像阁楼浮在翠绿之上,故名“浮翠”。离开“浮翠阁”,前面就是以“留得残荷听雨声”意境命名的“留听阁”。整个留听阁建筑极像一个船厅,迎面就是一汪池水,水面上亭影涟涟,那是塔影亭优美的倒影。左侧水塘中种满荷花,荷花在不同的生长期具有不同的欣赏美,就算到秋季时分,满塘残荷仍然具有一种残缺美,宋代诗人李清照有诗云“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的左边是拙政园的盆景园,里面陈列着各种花卉,树木的盆景,因为是冬季,整个盆景园显得非常寂寥。南面是一汪池水,池水对面就是塔影亭,按说既然命名“塔影亭”,就应该可以看到塔,但是由于拙政园西侧已经变成大片民居,塔影也只能成为幻影。遥想当年,拙政园外大片农田,极目四望,远处虎丘依稀可见,近处北寺塔塔身巍峨,尽入眼帘。我可以想象每当夜幕降临时,北寺塔塔灯阑珊,远处寒山寺钟声依稀可闻,清风徐徐,柳飘荷摆,沏一杯香茗,斟几盅美酒,何等快哉!
转过塔影亭折向北,眼前出现一处规模宏大,异常精美华丽的建筑,这里就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其实这是一个整体的建筑,南部分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分叫“卅六鸳鸯馆”。同一座建筑被叫做两个名字,这是非常少见的。介绍中了解到,这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亭形式,用屏风,罩,纱帘将一座大厅分成两部分,梁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圆料,看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用于夏秋。鸳鸯亭面阔三间,平面呈方形,北半部挑出高于水面,通过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水之上。北亭临池,夏秋时节临立窗边可见荷池中芙影浮动,鸳鸯戏水,另有一番情趣。南厅是宜于冬春居住的十八曼陀罗花馆,厅南向阳,使得室内有一定量的阳光照射。这里的曼陀罗花系指山茶花,古时曾有人在馆前栽种18株名贵山茶花,拙政园有三大传统花卉,荷花,山茶和杜鹃。每到冬季,万物凋敝,百花凋零,山茶花却可以和腊梅一起傲霜斗雪,嫣红斗雪。卅六鸳鸯馆另一处妙处在于馆中的窗,满板的菱形蓝色花纹玻璃落地窗,既是门又是窗,夏日推窗观景,也就将整扇门也打开了,于是阵阵熏香荷风透过漏窗进屋来,满堂凉风习习,花香四溢。如果关上窗,光线透过玻璃进入大厅,在方砖上投射出菱形花纹,与粉墙黛瓦,花红柳绿,碧波绿水交相辉映,产生一种和谐淡雅的新颖图案,并且随着光线明暗,移动的变化,产生出变换的动感。
离开卅六鸳鸯馆,前往在梧竹幽居可以见到的那个小亭,原来是“别有洞天”。这是一个圆形拱门,拱门是东西方向的,我由西向东出了门,顿时觉得豁然开朗,眼前一片水池,前方是一九曲小桥,小桥左边是荷风四面亭,右边是远香堂;再远处就是梧竹幽居以及那长长的长廊,景观的突然开朗让人觉得如同进入桃花源一样。离开别有洞天,前面的景点是玉兰堂和香洲。这两个也是紧紧相连的景点,不要认为是珠海的香洲哦!这里的香洲其实是一个石舫,静静的躺在一湾碧水中,等待着何时起锚远航。
香洲右手有一座小木拱廊桥,唤名“小飞虹”。小拱桥的右侧则是一组建筑,分别是“松风水阁”,“ 小沧浪”,“得真亭”和“志清意远”,这里也是拙政园最南边的一处水院。站在小沧浪北望,犹如一幅山水画徐徐展开,小飞虹和石板桥分割空间,两两相对的得真亭与松风水阁,倚玉轩和香洲几度开合,直至远方的见山楼。重重水面,层层楼台以及亭榭的倒影一起进入眼帘,凭窗而立,就如同一幅中国画展现在眼前。目前这些建筑内陈列着拙政园收集到的各类奇石。再趋步前往倚玉轩合远香堂,这种拙政园中园中的中心景点,也是拙政园的主厅。远香堂取名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句子。远香堂面水而筑,水中遍植荷花,故此,荷也就成为远香堂的主景,春夏秋,朝晚皆可赏荷观景,亦可泛舟池中,碧房嫩果,令人颊齿留香。荷景,荷香,荷风让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文人非常喜爱荷花,不仅仅荷花婷婷玉立,更主要的是,荷花那“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和“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游览完毕“远香堂”拙政园就基本上游览完毕,剩下的就是一些偏远景点,例如“涵青亭”等。
拙政园作为苏州园林中的杰出代表,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建筑形式,都是古典园林的顶尖作品,保留了完整的文人写意山水宅邸的特点。是文学,艺术,书画和建筑等传统文化的结晶。
姚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