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著名侨乡漳州,同时享有水仙之乡的美誉,然而很多人所不知的是这里的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基本上集中在漳州的南靖、云霄、华安、诏安一带。笔者今夏去福建东山岛,途经云霄,就去看、寻访了几处土楼。土楼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建造的历史背景、建筑结构特点以及居民的风土人情,都是笔者此行的兴趣所在。 我们首访的是“树滋楼”。它坐落在距云霄县城不远的和平镇宜谷径村,故又名“宜谷径楼”。都是背靠小山,濒临漳江。 “树滋楼”建于清乾隆年间,聚居着陈姓居民上百人,其上代是客家人。它是一座平面圆形的三层建筑,土楼直径50米、高16米。每层有前后厅2间及房26间,全楼共6厅78房,在土楼中规模不算大,但这个土楼有着“礼义传家”的特征。如进门门额匾刻“树滋楼”,建于“乾隆己酉”年。门框上镌有“敦诗说礼愿为邹鲁之良,凿井耕田长享盛平之福”。两边有“书礼”、“传家”等字,表达建楼先人对后人的期盼。无独有偶,门外立有名为“贞德垂芳”的贞节牌坊,似乎在告诉人们:“礼义”得到鉴证。 步入大院顿感开阔,院子直径25米,院中央有井一口,为此处居民食用水的唯一源泉,称之“共饮一井水”,也显示族人的团结一心。值得一提的是,土楼虽取材泥土却坚固异常:楼墙厚度有2米,墙底脚用条石砌成;二、三层夯土,其夯土取含沙风化土加石灰、红糖水、糯米浆混合而成。应该说,在当时还未出现水泥的条件下,这不失为上好的“混凝土”。难怪据记载:1918年广东南澳发生里氏7.25级地震,震中离此楼仅60公里,附近民房纷纷坍蹋,此座土楼只有北面顶部土墙震裂一小缝。更有甚者,日寇入侵云霄执行“扫荡”时,将此楼误认为是军事建筑,曾将其围困七昼夜,还用迫击炮轰了30多发,结果只在土墙上留下3个小洞。 为防止外来侵袭和出于安全防火,土楼周围挖有宽3.56米的护楼沟,如一条护城河。楼门还留有槽孔,以备火患时灌水用,可谓“用心良苦”。当我们在后门护楼沟的小桥上摄影留念时,一些孩童兴高采烈地过来参加被摄行列,令人感到情趣盎然。 “别看今天怀德楼已被附近村落层层围住,但它在大革命时期曾是红军过境问路的标志建筑。”住在“怀德楼”的莆中村老支书王鸿楚如是说。说到大革命时期红军在福建的活动,据有关史料记载,毛泽东当年率红军攻打漳州,就是经云霄一带进入漳州的。解放后,在漳州城内建有“毛主席率领七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那时“怀德楼”在当地建筑中独树一帜,其代表性地位毋庸置疑。 “怀德楼”位于云霄莆中村,历史盛期曾聚居过1000多人,现在还号称拥有600名王氏后裔,可谓“人丁兴旺”。其实一部分人虽早已从土楼搬至周围新居,但仍以“怀德楼”成员自居,不肯轻易丢弃这份亲情。 “怀德楼”是座双圆形二层土楼,外圈房直径70米,内圈房直径50米,占着一块很大土地。为拍摄整楼照片,笔者特地选距其较远处的一幢五层楼房顶拍摄,即使如此,尚不能摄入全貌(也因无广角镜头)。 步入土楼看,整座院子显得有些零乱、陈旧。院中央有栋孤立平房,此为祭厅,不住人。我们到访的那天适逢农历六月初一,是当地的祭祖日,香烛正旺,桌上摆满糕点、水果及其它食品。祭厅旁有口井,直径很大,但井水混浊,一了解,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后,古井事实上被废弃。但令人费解的是,此处只见自来水不见下水道,难道只有供水没有排水?从墙边一条明沟看,已作出肯定回答:明沟积满污水,上面飘浮着菜皮果壳,有些杂物已经发酵发臭。再加上几户人家猪舍的气味,其卫生条件可见一斑。但是笔者也发现,土楼内也有过着现代生活的人,他们自己埋设阴沟,宅前宅后铺上地砖,房屋外壁贴上马赛克,室内装修讲究,配置了各种家电和家具,流行乐曲不时从里向外悠扬飘散,也许这也属“发展不平衡”一例吧。 在村干部陪同下,笔者走访了这里的一位最年长者。虽是上午10点多钟,老太却在床上睡觉,据说这是老人保养秘诀之一。在交谈中,老太除略有耳背外,一切都正常、健康。今年老太已九十又六,五代同堂,膝下子孙近60人。听说有人来访,人们纷纷过来围观,与笔者同行者用照相机拍摄了访谈照片,也为老人与部分后代们合影留念,大家甚为高兴。结束访问,热情的人们送我们上车,还特地去果园采摘了一大袋荔枝送给我们品尝。 在车上,村干部向我们介绍说,这里的人寿命特长,80岁到90岁有22人,90岁以上8人。据笔者估算,这个数字占土楼总人数1/20,也就是说,每20人中有1人超80岁,这一数字与当今科学发达的大城市相比毫不逊色。土楼人为何长寿?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还是他们的遗传基因?这似乎不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我们祝愿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好年景下更人寿年丰。
http://law.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63/917/class016300003/hwz58291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