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双版纳的若干片段
片段一 27日来到靠近缅甸的巴达,从县城走大约70公里,3/4是土路,由于长期干旱,路上的灰可以把人整个埋进去。一路上看不到一片森林,大规模有组织的砍伐正在把这些地区变得非常难看。河沟里艰难地流着一点点水。 颠簸到巴达附近岔路口,浑身已经快散架了。 中午,从一个叫贺宋的爱昵族村子往上走,海拔大约1400米前后,以种植茶叶为主,海拔更高的地区,森林逐渐茂密起来,甚至可以看到松树。 爬高到海拔大约2100米的地方,有一个水库,水中尽是枯木,煞是壮观。 潜行2000米,密林中见到1700年历史的野生茶树王,这是目前发现的最老的野生茶树之一。高约13米左右。仍然枝繁叶茂。但我们不得近身,因为当地已经开始重视其价值,用铁丝网把它包围起来。 茶树王附近 ,我大约拍摄了50幅照片。 ---------------------------------------------------------------- 片段二: 从巴达茶山返回勐海的路上,会路过一个庞大的哈尼族寨子---曼来. 此时我才明白,陪同我们上茶山的向导,就是该村的村委会副主任,而恰巧在今天,是他侄子的大喜日子. 曼来村接近1000人的规模,在当地已经算是相当规模的聚居地,侄子所娶的媳妇,是来自缅甸边境的哈尼族姑娘. 我们进门时,正赶上村里的老人在给新人训话,我一句也无法听懂,大概意思可能是结婚之后要相敬如宾之类的吧. 进了哈尼人家,你可以不吃,但绝不能不喝,当地自己产的白酒不是闹着玩的,在几番推辞之后,我盛情难却却之不恭,勉强喝了一小杯,顿时心如刀绞,差点现场直播.于是推脱要拍照,逃了出去. 新人的训话已经结束,于是我在附近上窜下跳,为他们拍了不少照片.只见新娘穿着哈尼族传统的盛装,面带羞涩,却又楚楚动人,而新郎则身穿T恤,脚踩拖鞋,一幅悠闲的打扮. 日落时分,村里的老人要陆续回去,我又依次给老人们拍照.而这些照片的背景,是在落日余辉中巨幅的风景-----曼来村. ---------------------------------------------------------------- 片段三: 勐海离景洪不足100公里,而且纬度更偏南一点点.但因为海拔(1100米左右)的关系,气温比景洪低至少4度,尤其是早晚,感觉更为显著. 我从勐海出发时为下午3点,气温估计在28度左右,而当下午4点半达到景洪,气温绝不低于33度,身上立刻流出汗水.我逐渐有被强迫洗桑拿的感觉.
5点钟我出发到景洪大桥拍照.仅500米路程,走得我好辛苦.整个成了水人.
在大桥上下拍了20张左右,其间甚至遇见几位钓鱼的同志,其中一个告诉我,上午钓了一条大的,有七八斤的样子,周旋了半小时,最终还是把鱼钩吞了并挣断鱼线逃之夭夭.
这个季节的澜沧江江水清澈见底.而流量估计不超过500立方/秒.一艘轮船停靠在遥远的岸边,距离目前的江面足足有200米.
随着傣历年的到来,雨季会尾随而至,这漫长而松软的沙滩,将迅速消失于滚滚江水之中. ------------------------------------------------------ 片段四: 因为有了2个月以前的经验,对如何去易武这样偏僻的地方,怎么找车,等等,我已经轻车熟路。从景洪往易武,每天只有中午的一辆车而已,错过这个时辰,意味着错过一整天的美好时光。 这辆车属于那个胖呼呼的老板娘所有,与她聊不了三句话便能感受到她的见多识广。她的客车,是当地的信息集散地,而她本人,也颇懂得如何与外来乘客沟通的技巧,常常在你发问之前,就告诉你期望了解的信息。 时候尚早,我在车站附近转悠,不停有人问我是否住宿,这些人的穿着打扮让人有黑店拉客的感觉。于是我进了一间网吧,写了这段文字。 12点40分,这辆车将正点出发。
片段六: 雨水终于在4月2日落下.这是旱季结束的端倪.尽管它很小,甚至无法把群山间飞扬尘土的道路打湿. 我在从易武返回景洪的途中,幸运地搭乘了一位年轻商人的吉普车.急驰在乡村道路上,我不经意地回头,看见这车后泛起的黄灰直达云天.如果此时我在对面山上观望,一定会有哈雷彗星奔驰在山谷里的错觉.
2004年,异常漫长的旱季使这一地区的春天不再称得上一个季节.水分的严重不足令植物不再发芽,不再开花.满目枯黄,是整个滇南群山的单调色素.而弥漫在连绵山脉间此起彼伏的森林大火及其浓烟,更为我充满兴奋的旅程带来几许凝重.西双版纳曾经的辽阔密林,正在逐渐远离我们.几乎没人关注这一点,人们看到的是橡胶的价格节节攀升,大块林地被人为烧毁用来种植意味着钱币的经济作物,而此行中我看到的各种不同规格的滑坡,为这些贪欲行为写上了最好的注脚.
雨水的到来很快会掩盖这一切,在炎热的西双版纳,一场雨足以使整个土地变得葱绿.而无边无际的葱绿里,生态危机正在以未知的速度逼人而来.
片段七: 在久违的雨水中,观摩六大茶山之一的基诺山,海拔大约1000米上下,路上偶遇蔡东晓的摩托车,20元答应包租,并兼导游.蔡果然是好同志,一来二去,几乎辗转整个基诺山,竟然只打算收我10块.因着我的感动,天上一直下雨.这是后话. 我在基诺山停留6小时,在蔡同志的摩托轰鸣声中,先后参观基诺族民俗村,拜访当地长老,走马观花当地民居.并站在鳞次栉比的民居之间,眺望六大茶山之笖乐山.蒙蒙细雨中,茶农在台地间奔忙.这一年,雨水的稀少将大大损害茶叶产量,这初夏的第一场雨.,虽然给我个人行程带来极大不便,但想必在茶农心里,一定孕育着沮丧之后的新希望吧. 中午十分,我搭车直奔茶都普洱府,这是中国茶叶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城市.我在途径的思茅市,看到一尊高大的雕像--孔明与茶,落日下山之后,一轮皓月正从东边缓缓升起,抬起相机,看到诸葛孔明的英武面庞被明月映辉,心中有股莫名的感觉. 片段八: 50分钟,从今天的地区首府思茅,到达曾经的地区首府普洱。 10点钟左右,传说中的茶都在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肉眼看上去,这是一座历史不超过10年的城市,整片密集的钢筋混凝土簇拥在狭窄的山间盆地中。其街道凌乱复杂,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北面的一座高山,相对高度大约400米,耸立在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的盆地边缘。 我无法相信在据说1000年以上开发历史的普洱,竟然很难找到一栋老房子,以证明它曾经作为中国茶叶之都确实风光过、辉煌过。但是,彳亍在城中2小时,我看到的确实是,普洱,一座普通如千百个小县城的新城而已。如果你带着太多的对普洱茶的憧憬来这里,很显然,失望是在所难免的。 我不得不求助于当地人的帮助。在一位文化干部的指点下,幸运地找到江西会馆遗址。踏着满地的灰尘和堆积的乱木,江西会馆高大的正殿正在等待着工人们的铁锤。或许再过三天,这栋标志着普洱古代商业顶峰时期的唯一剩下的古代建筑,就将从此消失于视野之中,就在它的隔壁,厢房已先期拆除,只剩几堆发霉的木料而已。 遥想当年,普洱作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曾经八方来会,一时间会馆云集,商贾比肩,而今天,哪怕是最后一点点的标志,普洱县看来也是不想留下。我不得不感叹自己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匆忙间拍摄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恐怕是江西会馆最后一次以房屋的形式出现在影象资料里。 (愿与老驴探讨,QQ34098782)
作者:yunnangeo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