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悲观音泪
出发地点:浙江 宁波 浙江 舟山 2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2002年5月3日-5月5日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百灵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浙江 舟山 朱家尖岛 普陀山 紫竹林 普济寺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普陀山悲观音泪
普陀山悲观音泪,置身繁华景破碎。
  眼前无奈心疲惫,自然不毁佛欣慰!”
 

 
  也许,不论是谁,不论是人还是神,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只要走进了繁华的都市享受,迷恋上了霓虹灯的绚烂,那么就再也不能拥有从前的清静、安逸与无为。在现实发展中,人们在逐渐的抛弃传统与自然,但失去了才知道可贵:我想,在今天,这不绝仅仅只是我的感觉与体会。秉承传统,保护自然,我想:在今天,这不绝仅仅只是我的心愿与渴望.
 
  普陀山我一直想去,可是一直没有成行,记得在杭州工作生活的日子里我看到湖山就想会起海山,就会想起普陀山,就一直引以为憾事:此前我曾在宁波工作生活过整一年,来去很方便。这尤其对于我:曾在上海生活了几年,从外滩去过吴淞口的江海交界之处;也曾从宁波乘船往返上海,但那是在夜里;也由于工作关系去过青岛、厦门,可不是陆路就是飞机,因此我都与海咫尺之遥,没有作到与海亲密接触,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有真正见过海的人,所以我对海有着一种深深的想见的渴望。金沙、奇石、潮音、古洞、瀚海、古树……,仅是作为海的景色,普陀山已经让我想去,因此更不要说佛与寺了,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与历史,海天佛国对我更别有一种魅力与诱惑。
 
  今年的五一节,我告别了杭州,带着众多行李辗转宁波:我又跳槽换工作了,虽然漂泊的心情也没有什么喜悦与欢愉:情感依然孤独,事业照旧失落,可是有了绝对属于自己的一小段时间。我是2号下午做的决定,此时我已在新的住处小睡了一整天。
 
  5月3日的一大早,天还没有昨日的细雨中摆脱出来,还是阴阴的,我已从宁波南站出发。一路经过车行,轮渡,再车行,经过大约3个多小时人杂而又如脱缰野马般的小巴的颠簸,中午时分我到达了沈家门码头。沈家门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著名的渔港,数不尽的现代新式鱼船与一些木制的老舟相间泊岸,网收漂敛,旗飘帆悬,数里绵延,感觉甚是壮观。
 
  这个日子,这个时间,游客蜂拥而至,人很多。排了很长的队,我终于登上了从舟山本岛半升洞客运码头去普陀山的船,置身两者之间的莲花洋。此刻正值午潮,洋面波涛微耸,随风起伏,令人不禁浮想联翩。莲花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生铁莲花阻渡而出名,可我并看不出波滔状似莲花,我只是觉得在太阳辐射之下,波光粼粼倒恰如佛光点点。莲花洋由于处于众岛环抱之中,多数的日子是风平而浪静的,是祥和的,我想这才是人们将称之莲花洋的本意,莲花不是形更不是色。因此,我觉得 “莲花午渡”作为来普陀山十二景中所见的第一景其实是一种心情,通过莲花洋的波浪给与了香客朝拜者一种即将到达佛教圣地的肃穆清雅心情。只是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到达的方式大大改变,难度大大缩小,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已经难以体会到这一点了,也就没有人注意了。
 
  船从似练如虹的的朱家尖跨海大桥下面驶过,伴随着渐渐地看到连绵不断的海岛、若隐若现的观音立像、船上的游人越来越雀跃与涌动,普陀山已经在眼前了。下了船,买了门票,出了码头向东几十米,踏入气势高大巍峨的杏黄色三洞门牌坊“普陀圣境”门阕,就算进入海天佛国了。
 
  “步头小石乱纵横,传是凌波佛迹成。为有灵根生到底,不然海水亦何情。”由佛国山门往东南300米处,就是短姑道头。传说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集资买船进山进香,不想小姑来潮,自愧不洁而不敢下船。其嫂短其无福朝圣,便独自进山拜佛。时近响午潮水大涨,小姑饥不得食。正在此时,一村姑模样之人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投下一些石子,边踩着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其嫂托她所捎。待其嫂归来告之,其嫂愕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见观音大士衣裙湿着一片,便知此是观音所为,忙又进山叩拜。因其嫂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船处就被成为“短姑道头”。而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自相零附出没于潮水的石块,也遂被称为短姑圣迹。探究这个传说,我想故事所想告诉人们、启示香客的也许就是有求必应,心诚则灵吧!观音是不会因个人的不足而嫌弃她的每一个真心的信徒的。由此看来: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无谓相互怨弃在神的面前是多么的可笑与不必要!
 
  短姑道头作为旧时天然船埠,此地曾是入普陀山的第一处胜境,贡船浮云,香船蔽日。可如今,普陀山已经有了更为庞大的现代化大吨位码头,此处便失去了原来的功用,这里也渐渐为人所淡忘,很多游客也只是匆匆而过,直奔远处那高高矗立的南海观音铜立像而去。我一个人踱步于道头之上,看着历经沧海风雨侵蚀,上面已经斑驳不堪的石条,看着原来用来系船的已经损害而且为数不多的石碇,看着水中刻着“短姑圣迹”、“入三摩地”等众多名人墨迹的乱石……,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从前。说实在的我喜欢此处的海岸牌坊远胜过如今的山门,虽然今天的山门更为的高大与气派,可是它决没有前者的古朴而沧桑,更没有前者的文采与情趣:如“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如“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它无知无觉”,如“到这里来,未偈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 ……,都是那么值得驻足体会。
 
  自海岸牌坊向东,饶过仙女坪,继续前行就到了南天门景区。这里是普陀山正南尽处。在大观桥附近,我第一次看到了立于海水中点点礁石之上的海鸥。当我欲以石子振飞它们的时候,我才体会到了原来看起来很近的礁石也不是我的臂力所能达到的:海真大。南天门两石壁立如门,上有条石横亘。走进去,侧旁有清人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个大字。门左近有巨岩狮子岩,上有二如目水潭“龙眼泉”。岩西为一个不大的大观蓬寺庙,内奉白玉漂海观音圣像。立于狮子岩之上:我感觉此处是个让人心胸开阔的一个地方,观大才有大观。
 
  顺着沙极细、水极润、脚感极踏实、有潮水抚平海滩也抚平游人心情的龙湾金沙, 我到了观音立像山坡的下面。由于正在施工铺路,我向南顺路直走却走错了路,尽头是一个加油站和码头,这里是挖到了一块山脚形成的。望着依然裸露的山体伤口,我联想到如今全国各地的乱砍乱伐、吃山挖山等愈演愈烈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不禁暗暗叹息:此处作为观音像的墙角尚且都不能自保,其他的地方真的不消多说了,即使炸了、平了、消失了,但只要换成了钞票,那就没有多少人会感觉到大地的震痛。
 
  在错误路线的返回中,我盲目冲动直上山坡,想不到的是在树丛铁丝围网中我真的还有一个缺口,就这样:我在观音的眼皮底下莫名其妙的逃了票。这,让我感到既庆幸又有些不安:我不知道这是观音对我格外网开一面,还是我无意中造成了对观音的冒犯!但我想应该是前者,因为在山上,在高高耸立的、左手托FA轮、右手施无畏印、妙壮慈祥、泛耀着着柔美光泽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南海观音铜像下,我感觉观音在对我微笑而且意味深长。不过说实在的:我喜欢过去的石雕、泥塑或者木刻的佛像,而不喜欢如今浇铸焊接拼盘而成、一处比一处建得高的所谓铜的五方大佛像,因为我觉得在盛世的背景之下,求大求高、耗费香火钱越来越多的佛像中熔入的世俗与名利的成份太多,与佛家修行之本义有背。不打诳语:我站在此像的背后看上去,观音的背影真的是个肥光脑勺的头陀,而不是女神。看着成群结队瞻前不顾后、忙着摄影照相的游人与香客,我感觉好无言。
 
  从应该买票的观音铜像进口处出来,我简单的看了看西方庵、观音跳、新罗礁,就到了传说中的观音居住之所紫竹林景区。不过,如今首先呈现游人眼前的紫竹是近年所种,又细又矮而且少。在炎热的天气中丝毫不能给人带来一点别样的清凉,这真的让我难以产生神话世界的联想。
 
  紫竹林庵背山面海,人自后向前走进。殿共分三重,最前面第一重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第二重为圆通宝殿,供奉一汉白玉观音座像;第三重为大悲楼;供奉一从缅甸请来的白玉卧佛像;最后是新建的药师殿和三圣殿,感觉紧凑而神仙众多。在庵前门右侧有一大型梅雨石浮雕紫竹林壁:古寺古亭,白鹤翔空,一片紫竹林,明示此处乃观音仙居所在。但游人也极少留心此壁,人们大都在导游的教导下热衷于门前那个传说可以给人带来财气与长命百岁、具有已经被摸得发亮的龙头与龙尾的铜香炉。
 
  沿曲折回廊继续前行,就到了历来被视为“普陀第一庵”的不肯去观音院。据说当年就是在这里————潮音洞的岸边,佛选名山,张氏舍宅,慧鹗大师留下观音的。佛堂虽为新建,但简单而质朴。体现了不论是人还是神,生活的一切都是从“俭“字开始的的生活发展轨迹。不肯去观音院前视野开阔、景观古迹众多,潮音洞、大势桥、澹澹亭、光明池、抗倭石刻、禁止舍身燃指碑等依次罗列。站在洞边,我望着远处曲折往复的海岸线,我看着脚下怪石层叠的悬崖峭壁,我听着潮水奔腾入洞、一阵一阵的声若雷鸣的海浪击打,感觉回想此处因石险、因声响、因洞深而曾经给虔诚的佛教徒的心灵震撼,以至于舍身往西方。可是,不幸,今天这一切也都弱化了。也许是为了越来越多游人安全的必要,潮音洞边石崖边人为的造了一排水泥的竹竿型护栏,如同在自然岩石的峥嵘上画了一道极不协调的描眉。看着正在施工的,面积越铺越大、长度越修越远的将来让游人脚下越来越轻松无碍的平整化道路,我真的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人们为什么总是在方便自己的时候破坏自然?“竹影摇风此日瞻礼不肯去;涛声震耳他年有缘请重来”,我好失望,如今“竹影摇风”已经不在,如果“涛声震耳”再打折,那么此处太多的天然都将远离本然,披上后天人造的假衣与外罩。我好担心:不肯去观音院,也许将来让人去了就想走,不愿再重来。
 
  离开紫竹林,我没有去百步沙,虽然那里的“师石”让我向往,可是其侧重玩乐而非景观的不菲的门票让我感觉没有了引力,我直向三大道场之一、俗称前寺的普济禅寺景区而去。
 
  位于普济禅寺东南一角的多宝塔,是我见到的普陀山三宝中的第一宝,其他两宝分别是杨枝庵中的观音碑和佛顶山上的鹅耳枥树。此塔是典型的元代建筑工艺,为五层方塔,每层都挑台置石栏。双层塔座,底层平台较宽,栏下四角曾雕有可在雨中吐水的龙头,不过如今都已经损坏;三层塔身,四面均凿龛雕佛,观音妩媚凝重亲切端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气韵古雅。但除了塔身上面的腾蔓绿色郁郁苍苍甚有生机以外,整个塔院内特别荒凉,一旁的塔院房子已经破旧不堪,铁锁把关,封闭无人。在我驻足伤感中,有一大一小游人亦匆匆而来,我不禁为终于不再无人与我同赏而高兴。出乎意料,不想他却是直奔塔下,原来是来此解决内急而已,让我愤然。
 
  多宝塔西面、普济禅寺正南是海印池,池水清莹如玉,古树、寺庙、拱桥、宝塔等倒影其中,十分美妙。池上有三桥,中间为平桥,其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厅,南衔御碑亭,形成一条中轴线。东桥为永寿桥,桥脊高拱,如虹卧波,与多宝塔遥相呼应。此桥为明代所修,两侧栏杆立柱上雕有几十只刻工精良的小石狮子,非常可爱,只是好几只不知何时已经被损坏,或者身首残缺,或者全无,实在令人心痛与可惜,我估计是在文革期间。在桥南,有清雍正年间建的一堵数块巨石版镶成的“观自在菩萨”墙,壁后老树拥扑,虬枝横逸,让人称幸的是其在文革期间是因为煤堆所碍而免遭厄运,我由此想:看来不论是否是金子有时埋在煤里有时并非坏事,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保护。西桥为瑶池,长堍拱桥,横石架梁,与永寿桥隔水相望,相得益彰。
 
  普济禅寺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后迁址至此,历经兴废,屡次重修。寺前寺内均古树参天,浓荫蔽日,主殿为圆通宝殿,琉璃黄瓦,重檐斗拱,疏朗博大,宏伟巍峨,供奉的毗卢观音高达8.8米,妙相庄严,观照自若,为全山最大,两旁端坐着三十二观音应身,男女老少,各具个性,栩栩如生。我感觉普济寺的景观在寺外而不在寺内,而且寺内烧香拜佛的游人实在太多,因此我在里面并没有逗留多久。
 
  普济寺西是两个古朴的饭店:锡麟饭店和息耒饭店。其实这两个均是寺庙而来:分别是锡麟堂和息耒院。我没有在这里吃与住,做任何的消费,虽然无论是住还是吃,这里都可谓上乘。我之所以关注此处,是因为我感触两者的佛已不在,我尤其喜欢这两者的来历,特别是后者息耒院。“劳生天所定,耒而不可息”,颇令人深思:人生在世,无论尧舜孔孟,不论何朝何代,也不论为僧为俗,都不能停息,生命在于运动,停则天地不转,历史不前。由此,我不由想起自己的名字:春耘。虽然我明白起名的父亲的深意:春耕夏耘,以图秋收而冬享,我也绝知此事须躬行:勤奋努力务实。但过去,隐隐约约的我一直以之为苦,曾数次向父亲提起:我是属牛的,这样名我,人生岂能不辛苦?面对已在异乡奔波多年而事业尚无成的我,父亲也黯然。唉!人生本然,与名何关?细品着“息耒”其中的道义,我不禁为自己从前偏颇想当然的理解而可笑,我也更加想念已经年迈退休、赋闲在家远在故乡的父亲,一切都好吗?
 
  继续向西,过息耒小庄,从磐陀庵外墙左侧沿菩提山路上行,就进入西山景区。西山景区亦统称梅岑仙境,是全山石景最为集中处。需要提醒后来人的是,游览此线最好不要着急买票上山,以免错过最初的、不在收费范围之内的两个可观之处:磐驼庵与普慧庵。我也是上山后按书索“景”才发觉自己的疏忽,只得第二天一早重新补过。磐驼庵现为普陀山管理局办公用房。其可看之处一个在于庵门墙上的出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的“磐驼庵”三个字,其结构、用笔、还是气韵、神态俱佳,赏心悦目,实为上品;另外一个是 “树抱石”古樟,可惜第二天我在庵前“洗心”池旁来回走了几次也没有找到。普慧庵在买票之前沿那条向西的石板通道走不远就是,如今也是一家饭店旅馆。一进门,就可看见那棵被称为普陀山樟木之最的千年巨樟赫然在目,遮蔽了整个院子,主干围粗有七、八米,从其竖井内拔“干”而起,伟枝四出,,宛若群龙游云,绿叶苍苍、腾蔓从生,如一寿星之胡须。据考此树已经九百余岁。与锡麟堂和息耒院一样,这两处让我感到伤感的也是其佛性与氛围的不再,以及商气的笼罩,尤其是在普慧庵,其门口写的“住宿绝对比外面便宜”的表白更让我沉默:本来是曲径达雅的藏修胜地却在商业中无奈地演绎价格的低级竞争。
 
  过售票亭后的第一个景点是“心字石”:一块刻有一长宽各数米大小、同时可坐数人大小的“心”字从而显得 “心怀博大”的裸露的斜平石坡。其实“心”字石绝非只是一个字,而是有一个“佛试蛇心”的故事。在“心字石”右上方数米路边草莽中有一条石探出,酷似一蛇出洞,其眼其形真的是惟妙惟肖,越看越象,而再向上不远处西天门阙西侧有一石形肖蛤蟆。传说,一天,有一蟒蛇精在此修炼,观音见之,便在其背上放一蛤蟆以试其心。可那蛇寂然不动,毫无伤害蛤蟆之意……,于是观音便点化之,使其得道。我看着已经排起了长长的一队等待坐在“心”字中摄影留念的游人,不禁有些感慨:看到了一个“心”字,却忽略了一处“心境”!这是不是一字入“目”就不见全“景”呢?唉!“心字石”,其实更是一处需要用心体会的地方呀。
 
  过“西天门”就到了圆通庵(正法讲寺)。“圆通”为佛家语,意为“不偏倚,无阻碍”,佛经载观音大士又名圆通大士,所以供奉观音的大殿都称圆通殿。圆通庵正殿为“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铜像。不过,如今这里最辉煌的不是正殿,而是坐落在里面法堂后、近年刚建成的 “正法明如来”铜殿:殿高7.88米,宽6.74米,长7.70米,进深5米,建筑面积51.9平方米,由1000多块铜块组成,总重180吨,比海边那几十米高的“南海观音大铜像”还要重一倍多,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我国历史上只曾有四座闻海内外的铜殿,分别建于武当山、鸣凤山、五台山和万寿山。面对此耗资一定不菲的全金属建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不到一点佛的兴奋与感悟。联想到铜像,我觉得这几年普陀山香火的铜的气息真的太浓。我不知道其能否让佛久居:因为其所有的金属遮寒避暑性能都极差,换句话说,我认为:一切抛弃了自然与生命的建筑都中看不中用。在近几年一直从事房产策划的我的眼里,它似乎更象一个单身公寓的样板房,不论是从面积角度看,还是从实际用途角度理解。
 
  在圆通庵前山道的下面,如果你不理会“危险,请勿靠近”的安全指示,你就可以看见“一叶扁舟石”:一斜仄的石坡上摆放着有一块菱形石,恰似一只在破浪前行的小船,就是我们小时侯用最简单的技术叠出来的那种纸船,很象。据资料介绍 “一叶扁舟石”北还有一块“不二石”:两石相距数米,但高宽皆相等,如析圭破璧之状,故名“不二”。只是此石如今已覆于圆通庵三层楼下,让人不可见。对于“不二”石的不幸,我感觉特别失望。可是,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我寻景不得的开始,许多许多有名堂的石头如今已经都找不见了:或者为新建筑物覆盖,或者因为打通道路而清除,或者是被世人遗忘而陷入盲区,存在也等于无。如:息耒饭店后金刚窟与玲珑岩附近的幽静湾怪石林因开辟至佛顶山公路而将奇岩凿平;如融来小院北侧院内的无畏石;如…………。其中最出乎我意料的就是:曾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法华灵洞”因正在大兴土木而变得满目皆非,原境界荡然无存。当我第二天一早从洪筏房出来,在“震旦第一佛国”石刻处拾级而上,穿过几户凌乱的民房旧宅后,我满以为我可以看到“层复出奇,巨石相垒”的奇特景观。然而,当时我惊呆了!因为展现我眼前的却是一处热闹非凡、民工忙碌、即将完工、连接一上山公路的大平台、楼阁亭榭工地。山坡伤痕累累,只留给我一个被水泥加工过的犹如一废弃泵站的洞穴石室。人真是伟大,人真是有力量,我矗立良久,我落魄而下。
 
  出圆通庵,过一竹林小山坳即到梅福庵。庵因西汉梅福曾在此炼丹而得名。炼丹洞就在其大殿的左后侧。洞不大,内奉梅福梅子真的塑像。只是今天看来,其绝非一福天洞地,又小又暗不说,而且还在洞口安了一铁栏门,我感觉倒象个牢房。洞旁有很多的游人,不过他们不是看拜梅福的,而是在买“仙水”的。场景很是让人深刻:在毛笔书写的“仙水:3元1瓶、1元1小杯”招牌下,一胖胖的年轻尼姑正一手收钱,一手拎接水龙头一水管进行灌装,而一旁一为年迈慈容但很精神的老比丘则一边手捻佛珠,一边向游人微笑致意。随着众人我也买了一瓶,这不是因为我也相信其有神奇之处:会是什么杨枝甘露水,而是因为我真的口渴了!喝着清冽甘甜口感还真不错的“仙水”,我不禁一方面为今天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无处不在而折服:连寺庙的尼姑也运营着一条名副其实的流水线,另一方面也为出家人的就地取“财”而不解:无欲无求乃入佛门之根本,如此放水的公平交易又怎么算超凡脱俗,又怎么能作到四大皆空?阿迷陀佛!我说的是人而不是神!
 
  从梅福庵西行不远就到了那令人叫绝的、名闻天下的石景奇观———磐陀石
 
  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石上平底尖,高约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陀”悬于“磐”之上。相传曾有人从中牵线横割而过,由此说明两石并不相接,但以后再试皆无成功者。磐陀石险如滚卵,若有风吹来,当人立于石下,就不由自主地担心上面的“陀”石会不会直落头顶。虽然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但仍感觉不可思议。
 
  陀石的面海一侧为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的“磐陀石”三个字,其中石字多了那么一点。据导游说: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整块石头视觉得以平衡,否则此石就会飞走。与别人对书法者匠心啧啧称叹的认同,我恰恰相反,我觉得其所作真是大杀风景:因为这种所谓错觉调整,让石看平稳则恰使破坏了原来石的一种动态,真的是画蛇添足。假如,其表现不稳,给人一种颤颤微微的感觉,那才是更像刚刚敲击过而余音未了的木鱼石呀。唉!人哪,总是自以为是绝顶的聪明,给一切自己作过的事情,都给了一个充分高明的解释,即使许多事实是无法挽回的错。
 
  与心字石相仿,盘陀石其实这里也是一个境界,而且是个许多怪石“角色”组合而成的大场景。只看石,那是只看到景的点,而不算看到了景的面。既然此处是传说中观世音说法处:在我的思维里,完整的此处应当是这样构思的:
 
  观音大士趺坐于鼓状面阔如一石蒲团的说法台石之上,其面前摆放的就是其可以不时敲击而使听法者更清醒而关注的“木鱼”磐陀石,石下则是那一半天然一半人工、一半有形一半想象的卧牛石:相传此牛赴会听法,因步缓迟到羞愧得无地自容而化成顽石。说实在的,对此说法我是极不赞成的,这倒不是因为我生肖属牛,名字又有牛精神的原因。因为你想呀!如果迟到了,怎么会在最前面呢?此牛一定是最早来领悟最深而一直沉思至今罢了。继续西行就是由奇岩怪石组成的成群结队会聚一起的听法人“五十三参石”:也就是再此参拜观音、聆听菩萨说法的五十三位罗汉。“五十三参石”的下端的岩崖之上就是那极为传神与出名的二龟听法石:一龟蹲踞崖顶,一龟缘石直上。 “二龟何事翻成石,想是当年不解听”,传说他们由于眉来眼去、因缘未绝、修行不诚而被罚化为石。和卧牛石的旁白一样:我对此也是极为的不认同:我认为他们俩个才是其中最好学、最互助的听法者。当时一定是前面五十三个罗汉窃窃私语而使两龟听法不清,才不得以不顾危险攀崖向前的。可是前面实在乱石丛生吵闹不已,因此前者需要给后者不时重复观音所讲的经典教义,所以:前者才回首顾盼,默默似语;而后者才昂首延颈,显得极为迫切。唉!观音当时一定侃侃而谈而忘记敲击磐陀石让整个会场保持肃静了。
 
  只是在说法台后,我没有找到点头佛,我一连问了几个在此地卖胶卷、饮料与纪念品的商贩,可是他们对我这种只问路不买东西、只要信息不要纪念品的游客特烦气,尤其是看起来特教条:背上一个包,左手一张图、右手一本书的我,没有一点不看僧面看佛面的意思:都没有给我一个肯定的答复,而且语气都很不慈悲。我想这一定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说法台上已经空空荡荡;在他们心中:传经的“观音”已经无影无踪的原故。
 
  我带着失落的心情下行却到了“极乐亭”。亭在一巨岩平坡上,面对莲花洋,四周无遮无拦,海风习习,故原称“风动亭”。风动亭,原来是多么好的名字呀!让我想起那句著名的“不是风动而是心动”的佛家典故。由此处风动产生心动,然后上山听法,这是一种多么合乎情理与境界的过程呀!为什么要改成极乐亭呢?难道就是因为香客捐资而建就要有所改变,有所纪念吗?不知为什么,这我想到了“乐极生悲”!
 
  从观音洞庵、芥瓶禅院出来,我也基本上结束了西天景区的游览。
 
  看天色已经不早,沿着山路拾阶而下,我便到了山下的居民区。我找了一家小店,炒了几个小菜,让一瓶紫竹林的啤酒伴随着一碗米饭溶解了我一天的疲劳与饥渴,我觉得今天游走于普陀山给我的不仅是身累,而更多的是心苦。
 
  夜里,当我睡在一家庭旅馆的一小室,我回想着白天所见,不禁心里有些黯然无眠!梦中依稀听到外面下起了雨。
  第二天的一大早,我就开始了新的游走历程。
 
  从居民楼出来,过普陀山大酒店,相邻不远处就是普济医院。虽然这不是什么景点,但我觉得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这体现了佛家“济世益人”的大悲情怀,应更值得一观。“愿将杨枝甘露水,救治人间四大身”,普济医院是由普陀山佛教协会出资兴建的、管理现代化的慈善医院,里面拥有很多高档的仪器设备,还与上海、杭州、舟山等地大的一流医院建立了对口业务和电脑连网会诊,而患者在里面使用检查仪器按国家规定价格50%收取,所有药物皆按出厂价供应患者,并免收挂号费、诊疗费,据说这在全国为首创。我在里面匆匆走了一圈,也许是时间太早的原因:6点多一点,我没有看到几个医生或者护士,也没有看到几个病人。我想:这也许是地方位置所限,来普陀山多是游人,而不是病人,而真正的需要帮助的病人又心向望之但力不足或者不知道所致吧!但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此处,也但愿有越来越多的为病所困的人能来此感受普陀观音的富佑,我也更希望其能走出去,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出了普济医院,我查漏补缺去过普济寺周边的磐驼庵、普慧庵,以及让我难过不已的法华灵洞等,我就过玉堂街到了朝阳洞。此处附近有仙人井、六观亭、象岩、朝阳阁、揽霞亭等。象岩以东临海处转折而下,就是一天然的洞穴,不是怎么大,这就是朝阳洞。我到的时候,工作人员也刚到,正准备为数不多的香烛。朝阳洞无疑应当是个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但是今天天阴的厉害,而且要下雨,因此对于普陀十二景之一的“朝阳涌日”我只能来日方长了。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小时学过的作家王鲁彦的〈〈听潮的故事〉〉写的就是这个地方!看着礁石千疮百空但却一言不吭,我为石岩的忍受与意志而沉默;听着潮水一波一波的冲击与咆哮,我为海水的坚持与执着而赞叹。
 
  “远看海不兴,近听浪有声。
  坐在礁上看,胆战也心惊! “
 
  在潮水与礁石的一次一次的冲击与对抗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海的力量。这里人很少,可是我却在海边的礁石上坐了很长的时间。普陀山的奇石真是无处不在的,在朝阳洞下面的海岸边乱石从中,一块黑黝黝的条状石头给我的印象特深,其随着海浪互隐互现,特象一只在汹涌波浪中奋斗的鳄鱼,形似神似,惟妙惟肖。这是我冒险走下去的发现。
 
  不知道过了多久,又下起的细雨打断了我与海的对话,中止了我的深思与停留。
 
  我没有按原路返回到公路,而是直接沿岸边礁石向北跋涉到了千步沙。出乎意料的是,长长的千步沙上在雨中只行走着我一个人。真是抒怀,没有去百步沙,我却独享了千步沙。但很快,越来越大的雨、越来越急的风就打湿了我的窃喜,吹散了我的高昂的游兴。我的伞杆断了,我只得用手握住伞骨,使之勉强撑开;我的千层底布鞋也完全湿了。在密雨中,顶着海风,我艰难地走着,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绝妙的上联“迁步千步沙”。真是好,我为自己的偶得而极度的高兴!可是下联呢?马上我又陷入了苦思冥想。但在风雨中,这却让我感觉不到身上越来越大面积的湿冷。
 
  在千步沙的尽头,有两块巨石: “听潮”与“观海”。 “听潮”犹在,静卧在沙中,从内向外如一牛角浮于沙面之上,而从外向内,则如一个太阳帽;而“观海”已在石墙中。在这里,看水在沙上漫流,既犹如一层薄膜覆盖其上,又象一面巨大的镜子平放于沙滩上。由此两石处上坡,就是望海亭,亭后为石室三间,为净土堂,内有“五祖碑”石刻。我置身亭中,收了伞,抬放眼。啊!真是一望无际:亿万重浪、千步金沙、海上卧佛洛伽山均在眼中!
 
  从望海亭出来,我就沿公路向梵音洞景区走去。
 
  过飞沙岱,在此处不大、但此时雨大的祥慧净院,我稍做了一下停留。寺内倒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庙前青石湾可以一观:附近海岸皆沙,唯此处青石累累,沿湾铺叠数百米。继续东行,离开公路,向左沿山路爬山,即到“善财洞”。其型如龙首,洞口为龙嘴,洞内一石如龙舌,洞顶两石耸立如龙角,内奉“西方三圣”。只是,我觉得其中修饰的全是人工的痕迹,没有什么天然本色了。
 
  梵音洞其实是两悬崖之间的一缝隙,高有百米,峭壁危峻,直若斧劈,气势磅礴,气魄逼人。洞腰处、两陡壁中间凌空有建于石台之上的两层观佛阁,令人叹为观止。走进梵音洞庵。其照壁之上“唵嘛呢叭咪吽”的六字大明咒特别醒目显眼。大殿内奉为手持净瓶、脚踩螯鱼的飘海观音立像。顺石阶迂回而下,就到了观佛阁。看佛的人很多。我也渴望在这里我能看到观音现身法相而不虚此行,我相信这无形的、非铜非木、非铸非塑的观音才是真正的我想看的观音。我低声祈祷,我虔诚注目。洞隙中,光影叠加、明暗交错,我真的隐隐绰绰看见了如一白衣女子的影象,我越看越象,我知道我看到观音了。可随着我也越看越清楚,我变得不知所措难以置信:因为,我发觉我所看到的观音不是那永远飘逸飒爽、神采飞扬的观音,在我眼里,她更象一个因惧怕外面的风雨而躲避其中的柔弱女子:神色凄楚,表情幽怨。这,这,可怎么回事?这,这让我不敢再看下去!我狠命地摇了摇头,我急急摘下了眼镜,观音消失了!我眼中还是那明暗相间、深浅不一的山体石质。佛阁下,海潮入洞,推石拍崖,如龙吟虎啸,震人发溃。我的如愿、我的所见让我的内心有些不安:也许,观音在目前在普陀山过的并不好!!我不敢想下去,我害怕这不是我“杞人忧天”,我害怕这不是我替观音多虑。
 
  离开梵音洞,我原路走回,直奔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俗称后寺,为普陀山第二大寺。寺前为一莲池,有海会桥横跨池上,将池分割为东西两潭。桥为单孔石拱桥,两侧石栏板图案雕刻精致,只是与普济寺海印池相仿,其栏柱所雕石狮子也在文革中受伤。穿过“天花法雨”就进入巨樟浓荫的寺内,首先看到的就是与天王殿面对的九龙壁。此壁与故宫等处陶制九龙壁不同为多块青石雕刻拼接而成,但天衣无缝,犹如一整块大石板。寺内的大圆通殿即九龙观音殿,据说为国内目前国内建筑规格最高的佛殿。殿内有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昂首舞爪而下,中间就是高大的毗卢观音坐像,甚是威风,让人不由肃然起敬。
 
  在殿前,与月台青石栏板上二十四块明朝石刻浮雕精品的《二十四孝》图无人注意相反,有两株柏树甚得导游和游人的青睐。一个为形态奇特的龙凤柏,一个为曾是传奇的“古木逢春”。只是前者是叶翠枝展,后者已不然:在前两年的一次狂风暴雨后失掉了最后的绿色。树旁有一牌写着:“古木能逢春,人亦然也,年有春秋,人有老死,木亦然,……”当中具体文字如今我已经记不得了!反正意思就是古木逢春的不在与逝去是自然规律使然,留给人们也只不过“诚一憾事也”。看着满院子的浓烟缭绕与接踵不断祁福求财的匆匆游客,再看看眼前那无皮无心但曾发出新枝的树干,我感觉让“古木逢春”逝去的不是自然的风雨,而是人间的香火。因为自然风雨带来的只有坚强与营养,而同社会香火与之俱生的却是软弱与受伤。“古木逢春”在香火旺盛中的消失真正是一种绝对的悲剧,这说明:人如果太强了,即使神都只有无奈,古树即使逢春但还是要死,哪怕你就在神的面前。我想起我此前所看到的畏缩于梵音洞的观音,我明白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
 
  出法雨禅寺,过智渡桥,相伴青玉涧,人就到了直通佛顶山、有一千多石级、长约一公里的香云路。香云路曲折多致,林木交柯,清流不绝,秀石险峰,应接不暇。香云路中途有一香云亭。此处两涧相会,小亭连大亭,上下有洞有潭,甚是清雅。
 
  过了香云亭继续前行就到了一拐弯处,有一方形巨石矗立路旁,这就是“海天佛国”石刻所在。其上又累一长方形石,上书“云扶石”。据说当年郭沫若在佛顶山上以“佛顶山顶佛”求联,同行者苦思冥想无词以对。后有山民以“云扶石扶云”对之,一时间传为佳话。望着默不作声的云扶石,我感觉真的很羡慕被誉为才子加流氓的郭沫若,因为我现在还没有“迁步千步沙”的下联。唉!不知道我,或者何人,何时才会有下联?在这里,云扶石边、 “仙人锯板石”下,有一潭如碗若钵,内有泉水,不期而遇 无独有偶,又一个卖仙水的:不过与梅福庵不同:他是个男的,他也没有按瓶计算,而是一元一杯。
 
  慧济寺位于佛顶山中间的谷地,俗称佛顶山寺。还未到山顶,我已听到山上的佛乐阵阵,尤其是《观音灵感歌》: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发慈悲心,功行海洋深,驾慈航渡迷津,感化有缘人,十四种无畏,三十二化身,千手及千眼,降服众魔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莲座涌慈云,随处现金身,杨枝水撒凡尘,甘露润群生,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永离八难一切灾殃,苦厄化为尘!”旋律婉转悠扬,歌词直指心灵,不绝于耳让人感觉至深,一心向佛,此外,还有《快皈依佛陀座下》、《三世因果歌》等等,一遍一遍的不停的重复播放,与弥漫在山边的云、院落里的香一起形成了海天佛国特有的空间氛围。
 
  走尽蜿蜒的香云路,就到了佛顶山天灯下的平坡。可是人却看不到寺庙的影子,只见一条如巷的石板通道在郁郁森森的树从中延伸。入口处“入三摩地”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往前,两边绿荫如帘,感觉幽深莫测。行走中,忽然一缕的黄色便直扑眼帘,寺庙就到了。“佛顶山顶佛”真的是给人不期而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慧济寺规制恢弘壮观,是普陀山第三大寺庙。其布局因山制宜,天王殿后,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方丈室等同列一平行线,与左右厢房相拥,颇具浙东园林特色。因本寺为山中最高的寺庙,因此与其他寺院不同,其主殿供奉的不是观音而是释迦牟尼佛像。观音殿原为大悲殿址,为近年所建造,殿内除中间观音圣像外,四壁也嵌雕了历代名画家所绘的一百多尊观音菩萨石刻像,可谓是观音荟萃集锦之地,让我见到了前人心中不同印象的观音,虽然我心中也已有了。
 
  出了佛顶慧济寺后门,我急忙去寻普陀山三宝之一的普陀鹅耳枥,我面对此当今世界珍稀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感觉非常的意外:普陀鹅耳枥树看起来朴实无华,枝条棕色与其他相近树种无异,叶椭圆形,顶端渐尖叶面被长软毛,叶背被细柔毛,为雌雄同株异花。据说,此树种为缅甸僧人引进,其原产地已经绝迹,世所罕有。我感叹:真是不可貌相,人若不知其身份来历绝对不以之为然。在我驻足照相的一段时间里,人来人往,除了我,再无第二人留步或与之合影。
 
  看过刀劈石与猴子岩,我从香云路原路下来。在法雨禅寺车站,我向右沿着一条僻静的小路,我缓步走进了杨枝庵。庙小,少有人来,作为老年僧人活动处,杨枝庵是不收门票的。在最里面的殿堂,一群老的和尚正在举行法事。他们对我的到来很是目光诧异,不过我行我素,我来我觅,我在佛像的后面终于看到了杨枝观音碑。碑高2.5米,宽1.2米,中间刻观音菩萨:珠冠锦袍,璎珞飘披,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袒胸跣足,端庄慈祥。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阎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等字句。《步辇图》作者唐初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传世之作甚少,至于佛像,仅此一幅,此碑也是根据碑拓本所刻,数百年来,寺院几经兴废,但仍能保存至今,足见其珍。
 
  我痴痴的看着碑上的杨枝观音,突然我看到了观音的左眼下面有一个点,那也许是拓本上历史沧桑留下的痕迹,可此时,在我眼里,那分分明明、真真切切却变成了泪。唉!今天,为什么呀!为什么今天让我在梵音洞看到了风雨中的幽怨的观音,现在,又让我在这里看到了流泪的观音?我不仅暗自叹息,是的:时过而境迁,物是而人非,这两天我所的所见全部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没人注意的莲洋午渡,渐被遗忘的短姑圣迹,高高的被挖了墙角的的山坡山立观音铜像;不复存在的石与景,即将消失的法华灵洞;不见了古木逢春的法雨禅寺,以及许多已经名不符实、移作他用难以回归与还原的庙和庵,……,是的,一切的一切,让普陀山在失去原有,回不到从前,找不到本原 ,越来越淡漠与功利的人心,唯物的物质力量左右了对神的虔诚,没法让人不流泪呀!
 
  从杨枝庵出来,虽然按图索骥我还有大乘庵等极少的景点没有去,虽然时间还允许,现在只是下午2点钟左右,可是我已经决定回去了,不是因为普陀三宝我已经全看过了,而是因为此时我觉得我的心情异常的沉重:我居然发现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神通广大的观音流泪了,在我的面前流泪了。原来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与膨胀的时代:观音也感到了无奈,观音也有难处,观音也有苦楚呀!
 
  坐在去码头的小巴上,我一次次回头向海中的海中的卧佛洛迦山望去,我不再渴望观音能为我而现一次海市蜃楼,因为今天来的人太多了,而不是观音所希望的,如果今天为我而现一次海市蜃楼,那么势必会给普陀山带来不尽的游人与投资,会给普陀山带来更多的喧嚣与干扰,而岂不是观音自寻烦恼,这是观音不愿意接受的,这也更不是我所希望的,我理解处于这个时代的观音,我同情已经陷于现状的观音:
 
  观音当年不肯去,只因此处好净土!
  隔海隔岛远路途,清心寡欲离凡俗。
  如果人间唯利图,利润熏心兴土木。
  纵有香火燃无数,要留恐也难留住。
 
  矗立在返程的船上,我怀着游历中的忧郁,我回首普陀:掠过码头,掠过山门,掠过短姑道头,当我的目光停留于与短姑道头附近的慈云庵时: “辞云慈云庵”:我脱口而出。终于在我即将告别普陀,告别观音的时候,让我自己完成了自己的“迁步千步沙”的下联。
 
  此时雨又细细的下了起来,我知道这也是观音的泪 ,我明白这也是观音的泪!观音呀,不要哭泣,不要伤悲,佛在心中,住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净土关键是意味着静心,对吗?人类发展了,自然人到的地方也就多了。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观音呀!我想:即使普陀山变成了一个繁华的都市,你也不要感到不快,因为普渡众生,是你的愿;顺其自然,利乐有情,人们总有一天会皈依与明白的!况且,人间还有许多尚未为尘俗所完全蒙蔽的心灵,比如我,已经感应到了你近来的心情!观音,过去的岁月请多多珍重,未来的日子请多多保重,只是你不要走,这里毕竟曾是你当年不肯离去的地方. 转载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izyguest(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2008年11月8日 13点25分 评分:10
现在老公正在游普佗山一样的雨天我感觉到他游得不是很开心
 
→回复
 
okvfp(ok) 2006年7月20日 15点46分 评分:10
洞察世事,以家为家!入木三分,谢谢了.
 
→回复
 
joyfish(欢乐鱼儿) 2006年5月24日 09点54分 评分:10
写得真好,我没去过普陀岛,但我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谢谢.
 
→回复
 
kkkan(kkkan) 2006年5月11日 12点45分 评分:10
楼主好文笔好修养 只可惜如今世道佛不念缘,只金钱为媒!哈
 
→回复
 
wanglip(爱风光) 2006年4月17日 08点47分 评分:10
您的观察真细致,可以按您的路线和体验去重新体验一把.
 
→回复
 
huapp1980(huapp) 2006年3月1日 15点29分 评分:10
写的真好,如何才能写成这样,我也去那,可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
 
→回复
 
更多文章列表
在东吴山庄 悠悠地品味莫干山
嘉兴南湖初夏游
“海天佛国”普陀游
温州渔寮东海渔村渔家乐
三天畅游影视城
省钱九天游走温州那几个地(雁荡山、楠溪江、泰顺、洞头)和福建太姥山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