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台湾台南旅游活动
类别划分
概况
住宿
交通
娱乐
美食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台湾 → 台南旅游 → 活动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台南节庆

迓妈祖:农历3月23日是妈祖诞辰,每三年台南大天后宫妈祖出巡一次,附近寺庙也要派出神轿、阵头以壮声势。台南大天后宫是台湾最早的妈祖庙,台南“迓妈祖”是台湾最早的妈祖进香及巡游活动,清咸丰年间即有纪录,巡游的香路超过300公里,范围涵盖今天的云嘉南高地区。

扒龙舟:端午节赛龙舟在当地俗称为“扒龙舟”,台南是台湾最早进行端午节龙舟比赛的地区。在开赛前,必须进行请水神、接龙船、祭江等仪式,比赛结束后还要送水神、收龙船、谢江,并有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及歌舞表演,十分隆重。

做十六岁: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要替当年满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表示已经成年,从此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父母准备鸟母衣、四果、七星亭、五牲、七碗甜芋等等一套规定的祭品带孩子祭拜七娘妈庙。此风俗来源于牛郎织女传说,传说织女的姐姐们同情两人的遭遇,便暗中保护他们的孩子,使他们平安长大。风俗流传,逐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特色。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pb998(飞飞) 2005年12月11日 05点05分 评分:6
评论:台湾 → 台南旅游 → 活动
七夕是台南特有的民族风俗,每年在七夕时,即举办成年礼也就是“做十六岁”的习俗……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或灯节,是民间多彩多姿的节日,也是春节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复常态,所以民间热烈庆祝,故有小过年之称。

  相关民俗活动:

  (一)上元祈福

  民间将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此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责是赐福,所以,民间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赐福,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为虔诚。

  (二)元宵祭祖

  上元节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过当时称做“浮圆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时为年头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已是团圆幸福。

  (三)迎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所以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民间称花灯为“鼓子灯”,因为过去小朋友所提的灯型似鼓锣。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是活动 灯,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现在多为电动花灯,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道统。

  此外,台南盐水的蜂炮、鹿耳门圣母庙的国际烟火节、台北平溪的放天灯等,地方特殊风俗活动 ,亦为元宵节热闹的夜空添增灿烂色彩。

  (四)猜灯谜

  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因为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而且有花灯竞赛与展示,所以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猜灯谜,场面热闹而温馨,因为可以得个奖品回家,算是小过年的吉祥兆头。

  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章、杂志上的,有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也有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的灯谜,型态多样化,可满足民众不同的需要。这也反应现代社会中过传统节庆的多元型态。

  (五)舞龙舞狮

  各地在元宵节都有龙灯,龙是一种吉祥的神话动 物,也是民族的图腾。台湾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纱,作为龙形的灯龙,在龙头和龙身里,点上十几枝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由十几个人抬着走,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称为“弄龙”。十五夜各地的狮阵也一起出动 ,称为“弄狮”,并表现功夫,其目的在驱邪祈安,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意义。

  迓妈祖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诞辰,在诞辰前每三年(即逢鼠、兔、马、鸡年)大天后宫妈祖出巡 一次,附近寺庙必派出阵头、神轿壮声势。

  昔日迎妈祖的民俗科仪与台南市的街庙及郊商的经济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台南市大天后宫是台湾清代最早官封的妈祖庙,也是妈祖信仰本土化的重镇。

  但随着时代变迁,这项历史性的活动因应社会转型有所调适逐渐式微,更因近年来适逢大天后宫整修内部乃停办七年,这项活动几乎被淡忘。

  今年适逢庚辰年,大天后宫依照往例举办迓妈祖,于农历三月初三(阳历四月七日)举行南北路妈祖大会香,特邀请凤山双慈亭南路妈与北港朝天宫北路妈、善化庆安宫,会香繞境,共襄盛举,祈求合台平安。

  时间:农历三月间

  地点:台南市大天后宫

  七夕

  十六岁的习俗,源自于古时府城大西门外水仙宫前有五条港,商行云集,商业颇盛,来往船只进出货物皆由当地五姓家族分据码头,其中不乏有不满十六岁的童工帮忙搬运,但规定不到成人只能领半薪,所以当地工人家的小孩一到十六岁,即为小孩做十六岁。

  外婆家必须准备衣服、鞋帽、手表、项链、脚踏车或是裁衣车、红龟糕、香蕉、鸡、面、鸭等物,分别为男女外孙做十六岁。并请来工头及亲朋好友欢宴庆祝、同时证明小孩已经长大且从今以后可以领取大人全额的工资。

  七娘妈是儿童保护神的说法在闽南的传说中是︰织女的姐姐们由于同情牛郎、织女两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他们的两个孩子,使他们平安健康的长大。 由于台湾地处海隅,早年继中原文化,亦有乞巧会、拜魁星等习俗。

  后期则渐渐脱离牛郎、织女神话的传统,而发展出自己的地方特色,以“儿童”为节日活动 主题。在开隆宫,供奉有七娘妈,每年在七夕时,即举办成年礼也就是“做十六岁”的习俗,这是只在台南才有的传统习俗。

  在小孩十六岁的那一年的农历七夕,需准备鸟母衣、四果、七星亭、五牲、七碗甜芋(取其“吃甜芋才有好头路”的好口彩)、红龟糕、粽类、面线,配上数朵鸡冠花和千日红(即圆仔花),附上两根带尾叶的甘蔗才算礼数周全,有的人家也供祭香烟及槟榔,这是为七月份自鬼门关出来的“好兄弟”准备 的。连同牲礼祭祀完后,由父母或长辈高举起七星亭背对庙门,让孩子自后往前由七星亭下钻过,然后再自七娘妈的供下匐匍钻行三圈,男生绕左边、女生绕右边,表示出了七娘妈亭已成年,少男谓“出鸟母宫”,少女谓“出婆妈”,从此要 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在祭拜过七娘妈之后,烧纸钱、经衣(印有衣裳之纸),同时将七星亭焚烧贡献,无法焚尽的竹骨架丢至屋顶,此称“出婆姐间”( 婆姐,传即临水宫夫人女婢),并将挂在脖子上的项链拿掉(称为“脱絭”)成为成人。

  时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祭孔

  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根据《礼记》〈文王世子〉的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学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释奠于先师,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不过当时所谓的先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凡是过去对教育有贡献,目前已经过世的教师,都是师生祭祀的对象。

  后来由于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很高,影响极为深远,所以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以后,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了。

  明郑时期(公元1666年)由郑经(郑成功之子)率文武百官举行台湾本岛第一次的释奠大典,观礼者达数千人,一直至日治时期都是依古制举行春秋祭圣(春祭在春分时举行,秋祭在秋天);光复后,政府定订国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才改为此日举行。

  八佾舞或六佾舞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典礼中,向至圣先师孔子行献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时,舞乐并起,献上最崇高之敬意。

  以前祭孔时,有二派主张。一派主张孔子死后,因被封为文宣王(诸侯),且孔子谦虚有礼,若用八佾舞祭之,孔子会担当不起,因此采用六佾舞。另一派主张孔子道德学问渊博,影响甚钜,比皇帝还伟大,故用八佾舞。

  一直到了民国57年,蒋公指示教育部及内政部进行研究改进,民国59年才依『礼乐之改进』,以明朝为主,不过佾舞还是没结论,但原则上是以视丹墀大小来决定,而台南孔庙则是采用六佾舞。

  相关文物简介:

  (一)丹墀

  又称露台。是指佾生跳舞用的舞台。

  丹是红色,墀是舞台。现在丹墀大都由石头砌成的,因此祭孔时,丹墀上面就铺上红色地毯。

  (二)翟、钥

  翟、钥为两种舞器。

  翟,柄长3尺,龙首髹金彩,龙口上面原有一只雉尾毛,且自古以来中国雉鸡的毛最漂亮,所以拿来祭拜孔子是最尊敬不过了。

  钥,长2尺,是笛子(竹管乐器),现在也是舞器。佾生左手持钥,右手秉翟;合翟钥时,钥在内而翟在外,钥横而翟纵。

  时间:每年九月二十八日

  地点:台南孔庙

 
→回复

邻近景点
野柳
太鲁阁公园
阿里山
澎湖列岛
雾峰林家花园
萧家花园
雪山坑
武陵农场
五福临门神木
文武庙
梧栖假日魚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