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湖南 → 岳阳旅游 → 概况 |
|
岳阳市,古名巴陵,又称岳州。岳阳,作为湖南省的重要旅游区和历史城,风景优美,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游览区域有岳阳楼、洞庭湖、南湖、莲湖、君山、庙前街、东风湖渔民新村及汨罗屈子祠、平江杜甫墓等。 岳阳楼,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雄踞岳阳城西门之上,气势非常雄伟,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多会于此,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据传,岳阳楼最初是供据守城门的卫兵憩息和了望的谯楼。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在岳阳操练水兵,将其改建为阅军楼。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阳,对此楼再次进行了扩建,名南楼,又叫岳阳楼。宋庆历四年(公元100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并请自己的好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岳阳楼更是名扬天下。在迄今为止的1700多年中,岳阳楼历尽沧桑,几经水淹、火燔、雷击、兵灾,但屡毁屡修,古朴之貌代代相袭,始终保持良好。岳阳楼的建筑艺术,真可谓巧夺天工。该楼主楼高19米,为"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建筑。中间以四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承荷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飞檐与屋顶用伞型架传载负荷。三楼用"如意斗拱"、层叠相衬,拱托楼顶。全楼无一砖石,全用木料构成。闩缝对榫,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楼顶均盖黄色琉璃筒瓦,飞檐尖端饰以龙凤,昂首翘尾即欲腾飞。其三楼楼顶外貌酷似古代将军头盔,俗称盔顶,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所罕见。 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衔远山,吞长江,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朝晕夕色,气象万千。湖中君山小岛,远望如横黛,近看似青螺,临空俯视,又像阴阳合抱的太极图。岛上有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传书亭、朗吟亭、香椿亭、望湖庭、龙涎井、飞来钟等古迹。 南湖,位于岳阳市南郊,西与洞庭湖相通,呈不规则狭长形,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水面20平方公里。湖岸群山起伏,秀峰迭宕;湖中奇山崛起,怪石嶙峋,港湾曲折,湖叉幽深,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南岸的龙山苍劲挺拔,水际有一字排开的九座山鸟,为龟山,故民间有“一龙赶九龟”之传说。九龟山西出湖口,伏卧癞蛤蟆山,故又有“九龟赶一癞”的故事。湖料有宋代古桥——三眼桥。湖北岸的金鄂山,林木茂密,风景清幽。清代诗人余昌谷诗曰:"木落万山青,天宇放宏敞;登高眺望中,城郭郁苍期刊。长江缭似带,众山平如掌;漠漠四周低,人语半空响。"南湖还是国家新辟的水上运动基地,设有画舫、摩托艇、水上自行车等运动设施。并在湖料新建了环湖游路和花园、亭榭,岳阳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舟节,便在此举行。 岳阳环城皆湖,除洞庭湖、南湖外,尚有团湖、芭蕉湖、枫桥湖、东风湖、吉家湖等。每到夏秋之交湖中绿荷碧波,芙蓉斗艳,鱼翔浅底,泛舟湖上,或撒网,或垂钓,或观荷,或采莲,悠然自得,其乐无穷。 岳阳南去70多公里的汨罗江,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投江殉难的地方。这里有屈原墓、屈子祠等古迹。每年中国农历五月初五日,那里的人民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舟竞渡和独特的佘龙仪式,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岳阳及洞庭湖的气候,处在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温暖湿润,春夏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夏秋晴热少雨,秋寒偏早。年平均气温为16.5摄氏度到17摄氏度,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无霜期约270天,最佳旅游季节是4月到11月。岳阳为湘北门户,临洞庭,扼长江.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每天有20多趟客班列车去长沙、株洲、衡阳、郴州、广州、冷水滩(湖南零陵)、桂林、柳州、湛江、南宁武汉、郑州、北京、西安、兰州。位于市区北面、长江中游、洞庭湖出口的城陵矶港,是湖南境内最大的客货两用港口,年游客吞吐量达30万人次。从这里乘船出发,西南可至宜昌重庆,东北可达武汉、九江,直至上海。岳阳不仅交通便捷,综合接待条件也较完善。目前,岳阳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家,客房380多间,床位1200床张,其中三星级宾馆一家,客房260多间,床位570多张。近年不少从长江三峡来的海外游客,经湖北宜昌到城陵矶,入洞庭湖,登岳阳楼,逛庙前街,尝全鱼席,给旅途平添了不少乐趣。 概况: 重要数据 区号:0730 邮编:414000 旅游投诉电话:8232528
肇迹于晋, 得名于唐的岳阳, 古称巴陵,又名岳州,是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名水秀,气候宜人,文人荟萃,商贾云集, 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她位于湖南北部,东邻江西, 南靠长沙,北与湖北交界,西与益阳接 ,处东径112 °18′,北纬29°51′。全市土地面积1、5万平方面公里,其特色为"五山二水二分田, 一分道路加庄园"。全市总人口520万,其中城区面积8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78万。岳阳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除汉族外还散居着壮族、维吾尔族、苗族、回族等31个少数民族。 岳阳自1949年解放后,行政体制几经变更,1986年2月,岳阳地市合并为现在的岳阳市,实行市管县,下辖平江、华容、岳阳、湘阴四县,汩罗、临湘两市,岳阳楼、云溪、君山三区,屈原、黄盖湖、钱粮糊三农场,计88个镇,86个乡,3338个村(居)民委员会。 岳阳是湖南唯一的临江城市。 地处一湖(洞庭湖) 两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三省(湘、鄂、赣)四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长江)的多元交汇点上,是长江中游仅次于武汉的又一个“金十字架”,特别是洞庭湖大桥的通车,构成了“承东联西”“南北贯通”的便捷交通网。1992年,岳阳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沿岸首批对外开放城市。1996年,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的城陵矶港经全国人大批准,正式对外轮开放。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 岳阳是一座蓬勃崛起的工业城市。全市共有工业企业2000多家, 其中大中型企业90多家。 工业总产值524亿元。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制冷、纸业、饲料、医药6大工业支柱。有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企业巴陵公司(年产值68亿元, 年销售66亿元) 和长炼集团公司(年产值90亿元,年销售90亿元)、有亚洲最大的苎麻纺织企业洞庭苎麻纺织印染厂(年产值2亿元,年销售1.8亿元)、有全国最大的客车空调生产企业恒立公司(年产值1.8亿元,年销售2亿元)、有全国十大纸厂之一的南方纸业有限公司(年产值7.7亿元,年销售7.8亿元),还有湖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华能岳阳电厂(年产值7.76亿元,年销售7.76亿元)。近几年来,先后有恒立制冷、正虹饲料、兴长股份、天一科技等四家公司成国上市,成为岳阳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岳阳资源丰富,是久负盛名的物产基地。 全市有水面542万亩,水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一。境内蕴藏矿种60余种,特别是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储量丰富。其中独居石储量居全国第一。优质高岭土储量1亿吨以上。岳阳不仅是全国三大“稀有金属之乡”之一,还是国家粮食、棉花、油料、牲猪生产基地,其中有四县市进入全国粮、棉、猪生产百强县行列。全市农林牧渔类总产值139亿元。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水产品产量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长江河蟹、洞庭青虾、湘云鲫(鲤)成为我市水产业中的三个特色品牌,名优特水产产值占水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珍贵鱼类还有华鲟、银鱼、甲鱼。 岳阳还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和文化名城。这里有横无际涯、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有流芳千古、声名远播的岳阳楼,有斑竹滴泪、柳毅传书的湖中仙岛君山,还有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旧址、任弼时故居等革命纪念地,堪称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为一体。199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年接待中外游客450多万人次, 旅游收入10.2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 岳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 “快车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岳阳的建设与发展,江泽民、李鹏、朱容基、李瑞环、李岚清等先后到岳阳视察指导工作,给予岳阳人民极大的精神鼓舞,先后被国家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城市、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文明卫生先进城市。2000年,全市完成GDP364亿元,居湖南第二。 --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城西,下瞰洞庭,遥对君山,北通巫峡,南及潇湘,气势雄伟,景色壮美,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与黄鹤楼、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它的前身是东汉末期东吴大将鲁肃在公元210-217年间修筑的训练水军的阅军楼,后几经修建,先后被称为巴陵城楼、洞庭楼、南楼等。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起,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先后登楼赋诗,扩大了原有的规模,并请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千古雄文《岳阳楼记》,岳阳楼乃闻名遐尔,声震海内。千百年来,历代人民对岳阳楼多次进行了修茸,保持了原有的建筑艺术和风貌。 现在的岳阳楼具有“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的特点,没有用一颗铁钉和一道横梁,为我国古建筑所少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楼的附属风景建筑有仙梅亭、三醉亭和怀甫亭,相互衬托,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洞庭浮黛(君山岛) 君山位于洞庭湖中,与岳阳楼相望,它由大小72个山头组成,总面积0.96平方公里,唐代诗人刘禹锡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妙笔描绘出君山的秀丽景色。历史上的君山名胜古迹很多,有“36亭48庙5井4台”之称,现有二妃墓、柳毅井、龙涎井、飞来钟、朗吟亭、酒香亭、听涛阁、射蛟台、封山印等20多处景点。 君山盛产茶叶,其中君山银针茶1956年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1957年被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另外君山还有奇竹、异树、金龟、仙雀等动植物,令人神往。 -- 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位于岳阳县渭洞乡。村内有聚族而居的一组古建筑群,建于明清时期,占地1万多平方米,大上房屋1300多间,有“江南第一屋场”、“天下第一村”之称 。整个建筑群由潘家冲、上新屋、石大门等3组建筑物构成。天井连天井,厅堂接厅堂,浑在一体,屋宇绵延,檐廊衔接,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好一派“山绕一环穿四坳,水流百步过三桥”的田园风光,再现我国传统民族建筑特点和古朴的民俗风情。2001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面积282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不但盛产各类淡水鱼,更以它浩淼的水势、美丽的风光著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形容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更是把洞庭湖波澜壮阔、雄浑博大的气势,描写得惟妙惟肖。东洞庭更是我国列入《国际湿地公约》的七处重要湿地之一,每年都有白鹤、白鹤、灰鹤、白鹭等217种国家级保护候鸟类也经常在这里嬉戏。游览东洞庭湖,既可品尝鲜鱼,又可观赏鱼类、鸟类景观,听到捕鱼趣闻,有声有色,趣味无穷。 三江口是洞庭湖又一吸引人们的游览之地,它是洞庭湖与长江的汇合处,因洞庭水清,长江水浊,清浊交会,泾渭分明,古人称为“江会”,是难得的奇异景观。 --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位于汨罗市弼时镇弼时村。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同志诞生于此。故居为砖木结构,三间三进两偏房,顶盖小青瓦,是南方常见的农家住房形式。门首有邓小平同志1980年手书的“任弼时同志故居”匾额。堂屋有毛泽东同志手书“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的巨幅字匾。南面三间正屋和一间偏屋辟为展览室。北边有弼时同志小时候的住房。故居内中存有珍贵文物138件。现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汨罗市为任弼时同志塑铜像一尊,高7.1米,重2.2吨,坐落在故居前的广场上。 -- 玉池山 地汨罗市南端,东邻107国道,西接京广铁路,最高峰海拔777.8米,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山上多奇崖,异石、险峰、幽洞、秀水,号称“30洞72峰8平湖”,古有“白鹤仙山”之美誉。玉池山风景区分为玉池山、明月山、达摩山、白鹤洞四大景区,玉池山上看晚霞,明月山中窥明月,达摩岭上观云海,白鹤洞里游竹原,皆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 桃花山 桃花山位于华容县北缘,北枕长江,东望洞庭,方圆45里,是华容县最大的山群,也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主峰雷打岩高382.9米。该山貌如其名,美丽神奇,风景如画,人文荟萃。古人曾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绝好的赞誉,如“峰回路转遍桃花,梦里湘源杳何处”等。桃花山森林覆盖率达80%。山上有野生植物200余种,珍稀植物10余种,目前已规划开辟桃花山风景名胜区。 -- 大仙山 大仙山屹立在平江县城西,濒临汨罗江。山上寺宇鳞次而建,善积寺、界山庙、城隍庙、怀甫亭,或似凌空展翼,或似仙阁端踞。遍山茂林修竹,通幽曲径,更有诗林碑刻可供游人欣娱。临山而立,俯瞰汨罗江宛如碧玉罗带,远眺山城景色尽收眼底,是旅游休憩的极佳去处。 -- 幕阜山 幕阜山盘亘于湘鄂赣三省边境,主峰海拔1595.6米。奇峦叠嶂,飞泉流泻。因“山势嵯峨极,峰高可接天”,“比东岳之尊严”,所以又称“天岳山”。道书以此为第25洞天。山上有石壁刻“洞天幕阜山”和“禹治水登此”,还有一巨石,高数丈,上有系缆痕,名叫系船石,相传为夏禹治水系船之处。 -- 龙源风景区 龙源风景区位于临湘市药菇山中脉,是湘鄂两省四县市交界之处,境内峰峦俊秀,地形奇怪,资源丰富,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3平方公里,以森林景观和龙源水库为主,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文化历史悠久。 -- 王敖 清朝人,出生于临湘云溪(今岳阳市云溪区)文家冲。曾任浙江台州知府。后任台湾兵备道。他到职后,首察积案,明理断事,救民倒悬。被群众誉为“刘青天”。他驻守台湾虽不足三年,但以其勤政爱民,矢志报国的高大形象,赢得台湾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特别是在抵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海疆的过程中,表现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尤为后人敬仰。台湾出版的《台湾通史》等多种书籍,竞相为刘敖立传。《民族精神与御侮史实特辑》一书对刘敖的评价是“前清时代统治台湾历二百二十年之久,其间在台从政之士,毅然抗御外来侵略者,舍刘敖外,尚鲜其人!” -- 郭嵩焘 清朝人出生于湘阴县城的一个富庶家庭。因家庭影响,郭嵩焘自少即不满清王朝一贯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商贾与士大夫并重”,先后曾任两淮盐运使和广东巡抚等职。参与了抗英卫国战争。他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是国家的大患,于是潜心钻研数学、机械、造船等方面的书籍,努力了解西方国情,以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郭嵩焘在英任职期间,不仅注意了解欧洲的技术文明,更关心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并试图从国家制度、经济理论等方面探索英国繁荣兴盛的根本原因。 郭嵩焘使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他早清代年封闭、麻木的社会环境中,毅然前往被封建统治者视为“犬羊之地”的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由一名封建士大夫转变成新时代的探险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巨大勇气。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特别是在西学东渐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 范源濂 出生于湘阴县城东郊爱坪,著名教育家。出任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正监督(即校长),年仅24岁。他革故鼎新,选贤人能,整肃学风,颇有建树。 范源濂发起组织了尚志学会,同时在北京开办尚志政法讲习所,亲自讲课,学员腼收学费,先后毕业数百人。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范源濂出任教育总长。军阀混战期间,辞职赴美国考察教育。回国后,于1920年第三次出任教育总长。在任两年中,公布了招生资格和采集委员会章程;着手汉文字改革,公布了同音字母。 范源濂从青年到晚年,始终不渝地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生活俭朴,为官清廉,待人诚恳,事亲至孝,其高风亮节,深受世人崇敬。 →回复 |
|